英语:Nobel laureates in Literature;瑞典语:Nobelpriset i litteratur 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奖励在文学领域创作出具理想倾向之最佳作品者 。
2001 —— 奈保尔
奈保尔
奈保尔(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1932~2018)印度裔英国作家。1990年被英国女王授封为骑士。主要作品有小说《神秘的按摩师》、《米格尔大街》、《大河弯》(2001年获奖作品) 、《岛上的旗帜》、《超越信仰》、《神秘的新来者》等。
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
《米格尔大街》内容简介:
《米格尔大街》是关于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首府西班牙港的米格尔街上普通居民的故事,有总想给别人当笑柄的花炮制造者摩根,七个父亲的八个孩子的母亲劳拉,把新车整得乱七八糟的“机械天才” 巴库舅舅等等。这些人本性善良,热爱生活,充满追求与理想,但他们是被主流社会抹至边缘的群体,注定改变不了受压迫的命运。在无比压抑的现实环境下,他们的努力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他们无可奈何,甚至遭人耻笑,最终导致心理扭曲甚至变态。小说深刻揭示了殖民地本土文化受到的冲击、不彻底的自由感以及后殖民时代殖民地人民精神家园的丧失。
奈保尔名言:
01、当一个人开始拿他从事的事业逗乐时, 你很难知道他是在笑还是在哭。
02、世界正是如此,那些无足轻重的人,那些听任自己变得无足轻重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位置。
03、在我命中注定要永远离开这里之后, 一切仍像以前一样, 我的离开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2002 —— 凯尔泰斯 · 伊姆雷
凯尔泰斯 · 伊姆雷
凯尔泰斯 · 伊姆雷(Imre Kertész,1929~)匈牙利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苦役日记》(2002年获奖作品) 、《非劫数》、《惨败》、《为一个未出生的孩子祈祷》等。
200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表彰他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的深刻刻画以及他独特的自传体文学风格。”
《无命运的人生》简介:
《无命运的人生》凯尔泰斯的代表作,是他根据自己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自传体小说。
1944年春,布达佩斯的十四岁少年克韦什·哲尔吉在上班途中被抓到集中营。从奥斯威辛到布痕瓦尔德,再到蔡茨,老实、乐观的哲尔吉和大多数犯人一样自然地适应着越来越恶劣的生存环境,直到后来身体严重衰竭,丧失求生的意志。
小说采用的同步叙述方式隔绝了后来的认识水平。在主人公天真、平静的讲述中很少有对当时情景的解释、评判。在他的眼里,集中营里发生的一切都很自然,尽管环境恶劣,但也并非没有幸福的时光。正是这一类题材通常所需要的道德愤慨和形而上之抗议的缺席,反而使作品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真实感。
2003 ——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1940~)南非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等待野蛮人》、《昏暗的国度》、《来自国家的心脏》、《耻》(2003年获奖作品) 、《钢铁时代》、《凶年纪事》等。
200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
《等待野蛮人》简介:
《等待野蛮人》讲述了一段某虚拟帝国对游牧部落发动战争的虚拟历史。
没有确定的时间、地点、人物,有的是一个虚构的帝国,一段虚构的历史,大段大段都是这个故事的叙述者,一位驻扎在帝国前哨的老行政长官的内心独白,他在这个荒凉的边境打发着自己的岁月,没有什么与时俱进的念头,不过想着“在平静日子里过平静生活。”
而这一切平和被帝国“第三局”派来的乔尔上校所打破。
他是帝国首都派来调查“野蛮人”的谣传的,他不问青红皂白地拷打从沙漠深处捉回来的“野蛮人”,用烙红的叉子烫他们的身体,用铁丝穿过他们的手掌……
作为帝国法律的执行者,他毫不犹疑地使用极端的办法以保证野蛮人遵守“帝国的法定秩序。”
目睹这一切,老行政长官内心的良知和救赎之念被唤醒了,也开始了他从一个优游自适的太平官走向高尚的殉道之路。
他深陷重重困境之中,艰难挣扎,痛苦思索,尽管最终并无法突围。
2004 —— 埃尔弗里德 · 耶利内克
埃尔弗里德 · 耶利内克
埃尔弗里德 · 耶利内克(Elfriede Jelinek,女,1943~)奥地利作家。主要作品有《钢琴教师》(2004年获奖作品) 、《女情人们》、《我们是骗子,宝贝》及《情欲》等小说。
200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因为她的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上的陈腐现象及其禁锢力的荒诞不经。”
《钢琴教师》简介:
《钢琴教师》是耶利内克创作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83年。
《钢琴教师》讲述40岁的钢琴教师埃里卡在母亲的监管下,身心都像个婴儿,她在自己的学生克雷默尔的追求下,想要摆脱母亲的控制,过一种正常的自由的生活。
在母亲长期的控制与监管下,埃里卡已经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她极力的想反抗母亲的压迫,同时又极度的依赖母亲。
而且,埃里卡将母亲控制她的那一套措施拿来在克雷默尔的身上开始实践,结果遭受到克雷默尔的报复与性暴力,受伤害绝望后的埃里卡将刀刺向自己的肩膀,回家去。
该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后来又被法国拍成电影,荣获了夏纳电影节的多个奖项。
2005 —— 哈罗德 · 品特
哈罗德 · 品特
哈罗德 · 品特(Harold Pinter,1930~2008),犹太人。英国剧作家,被评论界誉为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生日派对 · 看门人 · 回乡》、《看门人》、《生日派对》、《回乡》等。
200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的戏剧发现了在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之处,并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
《背叛》(Betrayal)简介:
剧作《背叛》(Betrayal)于1978年首演,1983年改编为电影上映。剧情围绕艾玛(Emma)与杰瑞(Jerry)的一段多年婚外情展开。杰瑞是艾玛的丈夫罗伯特(Robert)的多年好友,职业是作家经纪人,艾玛是画廊经营者。而多年来,杰瑞一直对罗伯特和自己的妻子朱迪丝(Judith)隐瞒这段私情。
该剧第一幕中,杰瑞和艾玛已有两年没有碰面了,此时一起坐在一家酒馆小叙一番过往和两人现在的生活。两人曾有一段持续七年的婚外私情,其间还租下一处公寓供两人幽会,两年前他们结束了这段情感。杰瑞随口提及有关艾玛的传闻,说她和作家罗杰(Roger)有染,罗杰是杰瑞的客户,罗伯特则是他的出版商,但艾玛对传言的回应含糊其词。艾玛告诉杰瑞,就在前一天晚上,她丈夫向她坦白,多年来他多次婚外出轨,艾玛也向丈夫坦承自己和杰瑞的情感关系,现在他们的婚姻已经走到了尽头,此时艾玛对丈夫的背叛愤愤不已。令杰瑞尤其不自在的是,艾玛竟然对丈夫坦白他们两个过去的私情,要知道他和罗伯特两个可是多年至交,而且就在当天,杰瑞和罗伯特还在一起共进午餐,当时却一点儿也看不出,罗伯特知道自己的好友曾经背叛自己。这一幕剧情发生时间是1977年,这时罗伯特40岁,艾玛38岁。
第二幕剧情时间稍晚于第一幕,杰瑞对罗伯特提起此事,罗伯特却说,他四年前就知道妻子和杰瑞之间的私情,并非如艾玛所说,他只是刚刚得知,而艾玛其实也早就承认了他们的私情。让杰瑞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老友罗伯特这些年来一直对此心知肚明,却又三缄其口。而罗伯特则以为杰瑞知道他对此知情。
第三幕剧情时间是1975年,艾玛和杰瑞之间的激情已成过去,他们决定结束这段私情。他们各忙各自的事业,不再像以前那样,可以不顾工作和家庭的羁绊,随时想办法在公寓幽会。他们决定不继续租用这所公寓了。第四幕剧情时间是1974年,杰瑞在罗伯特和艾玛家中做客,交谈中,罗伯特邀杰瑞和他打壁球,交谈中他话中有话,他告诉杰瑞,他们其实并不需要女人在身边。“壁球”在剧中显然带有特别的意涵。
第五幕剧情时间是1973年,罗伯特和艾玛在酒店房间里商量去威尼斯托切罗岛(Torcello)的计划。两人对一本书的看法各执一词,罗伯特认为其主题是“背叛”,艾玛对此并不认同。罗伯特发现了杰瑞寄给艾玛的一封信,从而从艾玛口中得知,他们两人已是多年的情人。罗伯特甚至对艾玛说,其实相比艾玛,他更喜欢杰瑞。
第六幕的剧情时间是1973年晚些时候,艾玛和杰瑞在他们偷情的公寓里,两人此时正在热恋之中。杰瑞提到自己办的两件事不够小心,担心妻子由此看出自己出轨。艾玛则只字不提自己已经对丈夫坦白他们的私情。第七幕剧情时间是1973年更晚些时候,罗伯特和杰瑞在餐馆一起交谈。两人谈到托切罗岛,显然,罗伯特谈到的细节与杰瑞从艾玛那里听到的大有出入,而罗伯特则绝口不提杰瑞给艾玛的信,也丝毫没有透露自己已经知道他们两人苟且之事。两人对话一来一往,尽显各自心机。
第八幕剧情时间是1971年,艾玛和杰瑞在他们幽会的公寓里,他们的问答围绕杰瑞的妻子是否有可能知道他们的事,他妻子是否也对他不忠。艾玛还试探杰瑞是否对自己专情,是否会考虑离婚。两人对话,其情、其隐可略窥一斑。
第九幕剧情时间是1968年,在一次聚会上,杰瑞利用和艾玛在一起的机会,带着醉意向艾玛示爱。艾玛告诉罗伯特,他的好友喝醉了。而罗伯特似乎只当什么也没有发生,离开了房间。艾玛要离开时,杰瑞一把拉住了她,两人四目相视。全剧随之落幕。
该剧的创作灵感来自品特自己与有夫之妇、BBC女主播琼·贝克威尔(Joan Bakewell)长达7年的婚外情。该剧结构十分独特,全剧共九幕,除第二幕、第六幕和第七幕之外,剧中其他几幕则颠倒时间顺序安排,产生了断续的悬念效果,往事层层回放,而每一时点的戏剧展开,虽悬念犹在,却已是对戏剧时空的重新聚焦。剧中人物的琐碎对话掩盖着压抑的情感,自欺欺人的谎言,以及对真实的回避。
2006 —— 奥尔罕 · 帕慕克
奥尔罕 · 帕慕克
奥尔罕 · 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1952~),土耳其作家,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主要作品有《白色城堡》、《伊斯坦布尔》等。
2006年,作品《我的名字叫红》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在寻找故乡的忧郁灵魂时,发现了文化碰撞和融合中的新象征。”
《我的名字叫红》
1590年末的伊斯坦布尔,国王苏丹秘密委制一本伟大的书,颂扬他与他帝国的荣耀。他找来当时最优秀的四位细密画家——高雅先生、“蝴蝶”、“鹳鸟”和“橄榄”——以欧洲的风格为此书作画。在原教旨主义盛行的当时,这是一项危险的计划,被视为异教主义。为此,画家们只有暗中进行绘画。
此时,离家十二年的青年黑回到他的故乡,并与他深爱的初恋情人、姨表妹谢库瑞重逢,而黑的姨父正是奉命为苏丹绘制抄本的长者。不久,秘密作画者之一的高雅先生被发现死于深井中。随后,黑的姨父也惨遭杀害。凶手究竟是谁?苏丹要求黑与反对绘制该书的画坊总监奥斯曼大师在三天内查出结果,否则全体受罚。而线索就藏在书中未完成的图画某处……在众人合力下,他们找出了凶手——“橄榄”。“橄榄”在逃窜途中被黑的情敌哈桑杀死,而书最终没有完成。
2007 —— 多丽丝 · 莱辛
多丽丝 · 莱辛
多丽丝 · 莱辛(Doris May Lessing,1919~2013 ),英国女作家,获得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金色笔记》(2007年获奖作品) 、《野草在歌唱》、《暴力的孩子们》、《简述下地狱》、《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简•萨默斯日记》等。
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女性经历的史诗作者,用怀疑主义、才华激情和预言的力量,来审视被割裂的文明”。
《金色笔记》简介:
The Golden Notebook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Doris Lessing, by which DorisLessing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The book consists of five notebooks and the story “Free Women”. The “Free Woman” part is intersected with the Four Notebooks, and each notebook contains different contents, so they are mutually independent.
《金色笔记》是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也是她获得诺奖的作品。该书由五本笔记和“自由女性”故事构成。“自由女性”交织在四本笔记本中,每本笔记本内容各异,相互独立。
Anna Wulf is the centralcharacter of this book. "FreeWomen" is a story about Anna and Molly’s present life in London told from thethird-person perspective. Anna divides her life into four parts with four notebooks. The black notebook is a record of her pastexperience in Africa before and during WWII. The red notebook is her political life as acommunist. The yellow notebook is an ongoing novelbased on Anna's painful love affair. The blue notebook records Anna's emotional andspiritual experiences. At the end the novel is a part called "The GoldenNotebook", in which Anna returns to her writing career and set herself free.
安娜·沃尔夫是这本书的中心人物。“自由女性”以第三人称讲述安娜和莫莉的伦敦生活。安娜用四本笔记本把自己的生活分成四部分。黑色笔记本记录了二战时期她在非洲的经历。红色笔记本记录了她作为共产党员的政治生活。黄色笔记本是一部以安娜痛苦的爱情故事为基础的小说。蓝色笔记本记录了安娜情感和精神经历。小说结尾部分的“金色笔记本”,记录了安娜重拾写作生涯,重获自由。
Lessing boldly exposed the sensitive issues between race and gender in this book. Moreover, she truly reflected the inequality and conflicts between colonists andAfrican colonies, as well as between men and women. Lessing expressed her concernabout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marginalized women in society through this book.
莱辛在这本书中大胆地揭露了种族和性别之间的敏感问题。而且,她真实地反映了殖民者与非洲殖民地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不平等与冲突。通过这本书表达了她对社会边缘女性生存状况的关注。
2008 —— 勒 · 克莱齐奥
勒 · 克莱齐奥
勒 · 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1940~ ),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诉讼笔录》、《金鱼》、《流浪的星星》、《少年心事》、《战争》(2008年获奖作品) 、《乌拉尼亚》等。
200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新起点、诗歌冒险和感官迷幻类文学的作家,是在现代文明之外对于人性的探索者”。
《诉讼笔录》简介:
《诉讼笔录》讲述了亚当·波洛的流浪生活。在世人眼中,亚当是一个终日无所事事,在海滩、大城市中流浪的人。他不关心社会、城市的种种消息与动静,也不思索自己的过去,回忆自己的亲人,考虑自己的将来,似乎与现代社会斩断了一切联系。他始终保持一种直感的方式,并拒绝接受理性的思维方向。同时他力图物化自己,使自己消散融化为宇宙中的一点物质。最后因在大街上发表"怪诞"的演说被警方视为精神病人而送入医院。
《诉讼笔录》有着勒克莱奇奥早期作品中浓郁的奇幻色彩,亚当因为说了实话被社会认为是"狂人",但是他在与医疗小组针锋相对的交谈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智力和惊人的思辨能力。这种充满讽刺与逆反的对比式写法,显示了勒克莱奇奥对人、对社会、对现代文明出自自身直觉的诘难。正如瑞典文学院对他的评语,他"是一个标志文学新开端的作家,其作品有诗意的创新、感官的狂喜,和对文明主宰下的、游离于文明之外的人性的上下求索"。
作为法国"新寓言"派的代表作家,《诉讼笔录》虽然没有完整严密的故事,情节松散,展现的形象也零星、分割,但作家对客观物件的形状、线条、色彩观察入微、描写细致,继承了"新小说"派的风格。字里行间常见超现实主义的隐晦联想,和明显受到象征主义影响的怪异比喻。这种糅杂各派的手法给小说带来了独特的风貌,令人耳目一新。
2009 —— 赫塔 · 缪勒
赫塔 · 缪勒 赫塔 · 缪勒
赫塔 · 缪勒(Herta Müller,1953~ ),罗马尼亚裔的德国女性小说家、诗人、散文家。授予她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专注于诗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图景”。代表作品:《我所拥有的我都带着》、《光年之外》、《行走界线》、《河水奔流》、《呼吸钟摆》(2009年获奖作品)等。
获奖理由是:“专注于诗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图景”(who,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poetry and the frankness of prose, depicts the landscape of the dispossessed)。
赫塔·穆勒(德国)的诗
王滔 译
◎我喜欢在白日梦里飘
我愿意和冷漠的楼房对话
和无知的草地谈心
和飞鸟谈一次无影无踪的恋爱
我讨厌沙漠
沙子老是跑到鞋子里
脖子里裤子里耳朵里嘴里心里
我讨厌没有肉味的肉
讨厌假币讨厌赝品
讨厌自吹的神灵
讨厌精神的阉割
讨厌刀枪对肉体的权威
讨厌无奈的挥刀自宫
这里不是我的家
哪里有齐奥塞斯库
哪里就是异乡
是他
把枪口对准人群
是人群
把他枪毙
这就是滴血的神迹
家
就是我行走的路途
在没有上帝和天使护卫的行程中
我就靠天边外的一片彩云活着
我不能不把它画下来
挂在床头
2010 —— 马里奥 · 巴尔加斯 · 略萨
马里奥 · 巴尔加斯 · 略萨
马里奥 · 巴尔加斯 · 略萨(Mario Vargas Llosa,1936~),秘鲁作家。代表作:《绿房子》、《世界末日之战》、《胡利亚姨妈与作家》。
201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对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
《绿房子》简介:
《绿房子》的故事发生在相距很远的两处地方,即位于秘鲁海边沙漠地区的皮乌拉市和远在亚马逊流域心脏地带的能够经商和传教的圣玛丽亚·德·聂瓦镇。故事的象征物就是那非常出名的,由外地人安塞尔莫建造的享乐中心——绿房子。皮乌拉市由一个落后的小城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而森林地区仍处在原始状态中,仍然是国内外冒险家活动的舞台。他们勾结官府,占岛为王,杀人越货,对土著民族进行掠夺和剥削,《绿房子》涉及了整个秘鲁北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上的各式各样的人物。
本期推荐书籍:《米格尔街》、《大河湾》、《无命运的人生》、《钢琴教师》、《情欲》、《背叛》、《回乡》、《我的名字叫红》、《金色笔记》、《少年心事》、《诉讼笔录》、《光年之外》、《行走界线》、《我所拥有的我都带着》、《绿房子》。
这期有你喜欢的作家和作品吗,让我们在浩瀚的书海中来一场奇遇。欢迎大家讨论评价。
- END -
图片制作丨MLZ南国故里
编辑丨MLZ南国故里
内容丨MLZ南国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