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挣脱羁绊自由的心灵枷锁,探讨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忏悔的尽头,是灵魂的复活。——《忏悔录》
编辑 | Mlz南国故里
内容 | Mlz南国故里
《西方正典》作者、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卜伦称托威斯泰为“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1869年《战争与和平》出版,托尔斯泰成了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1877年《安娜·卡列尼娜》出版,《安娜·卡列尼娜》一出,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不可逾越的一页。
在出版众多的作品后,托尔斯泰陷入迷茫的境遇。他认为生命是无意义的,不知道为什么而活。为了探索生命的价值,不断追寻人生真相,写了《忏悔录》。在忏悔的过程中,托尔斯泰在思想困局中追寻得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如果说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个人信仰与宗教信仰的自洽;卢梭的《忏悔录》是人生的总结与回忆;那么托尔斯泰的《忏悔录》就是人生自我价值的追寻。
01
列夫·托尔斯泰出身贵族家庭,1岁半丧母,10岁丧父,父母相继去世后,他寄居于亲戚家。因受当时俄国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在18岁之前,他对所接受的教义深信不疑,当时的俄国人普遍信奉基督教(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chi》)一书中,梅什金公爵提到过关于信仰基督教的话题时,梅什金公爵说到,俄国人是普遍信教,但在瑞士,很多人是不信教的)。可见基督教对当时俄国人的影响,连托尔斯泰也未能幸免成年后,托尔斯泰对虚无的信仰、教条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在大学生活中,托尔斯泰努力提升自己。
1851年,托尔斯泰和他的兄长前往高加索当兵,多次参加战争。在战争中,他发现,很多战争是无意义的。在他后来的作品《战争与和平》中,不难看出,他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在历经战争,与精神导师屠格列夫长达17年的友谊决裂,发表众多作品,功成名就之后。他发现曾经所追求的功名利禄并不是生命的真相,他对于那些自诩为人类导师,追逐名利的人产生了嫌隙。不再与世俗为伍,他开始思考、探寻自己想要的真正的生活。他的一生,从不缺乏钱财,不为生计忙碌。在这种普通人眼中看来衣食无忧的优渥生活,却让托尔斯泰迷失了方向。
他不断问自己:“回首过去,说谎、杀戮、虚荣、贪财、荒淫、自大、暴躁竟占据了我生命的全部!
我再也不能忽视那引领我走向死亡的日日夜夜,究竟,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葛劳德说过:“生活最大的危险就是一个空虚的心灵。”
在中国人知天命的年纪,他选择了重新开始,抛弃了过往的荣誉、浮华、自满,他失去了对生命的向往,多次想过以自杀结束邪恶的一生。为了摆脱羁绊自由心灵的枷锁,探索难以承受生命之重。
《忏悔录》就此孕育而生。
02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被放在一艘小船上,小船离开我不熟悉的河岸,沿着指定的方向去对岸。他们把我一个人留在船上,并把船桨交到我毫无经验的手上。我像要死了一样拼命划着,越是靠近河的中心,水流就越湍急,使我难以靠近目标。遇到越来越多和我一样的船夫,他们拿激流也是没有办法。有一部分人继续划桨,有一部分人扔掉了桨。也有一些满载乘客的巨轮,一些与激流抗争,其它的则随波逐流了。
我看着那些顺流而下的人,越是奋力划桨,越是忘记已经指出的方向。到了激流的中心,夹在顺流而下大小船只中间的我,已经彻底失去方向,也丢了桨。”
——《忏悔录》
每个人一生都有自己的流向,过怎样的人生由我们自己选择。我们大多数人,一生都在被动做选择,小时候按照父母的安排一层不变的生活;成年后按照父母的安排结婚生子,在亲戚朋友的劝导下找个安稳的工作;在整个人生成长的历程中,都活在他人的阴影下。
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每年都在三点一线,只剩了无尽的忙碌与家庭茅盾。时间的巨轮让大多人选择了匍匐,以为这样就能得到喘息的机会,其实这样做已经迈入了无底的深渊。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写道“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既然无论怎样都会有遗憾,为何不妨放纵一下自己,与自己抗争。有些人一辈子不追问生命的意义,也可以活得很好,但有些人对自己觉得无意义的生活,是难以忍受的,他们需要意义,需要找到确信自己活着的东西。
托尔斯泰也曾在洪流中迷失了自己,但他选择了做自己,在自己的轨道释放、燃烧着。
他一直在寻找生命的真相。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真正该做的是:认识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这一生。即使脚下是汹涌波涛,也要勇敢迈出去。
03
“我看,许许多多人都有同样的体验。我真心诚意想做一个好人,但我年轻,有多种欲望。当我追求美好的东西时,我茕茕一生,十分孤单。每当我企图表现出构成我最真诚的希望的那一切,即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我遇到的是轻蔑和嘲笑;而只要我迷恋于卑劣的情欲,别人便来称赞我,鼓励我。虚荣、权欲、自私、淫欲、骄傲、愤怒、报复——所有这一切都受到尊敬。沉湎于这些欲望,我就像一个成年人了,我便感觉到别人对我是满意的。那位抚养过我的善良的姑妈,一个非常纯洁的人,老是对我说,她最希望我与有妇之夫发生关系。
“Rienneformeunjeunehomeuneliaisonavecunefemmecommeilfaut”(译注:法语:“没有什么能比与一个体面的妇女发生关系更能使年轻人有教养的了。”)
她希望我还能得到另一种幸福,即成为副官,最好是皇帝的副官。而最大的幸福则是我和一位非常富有的姑娘结婚,并因此而获得奴隶,越多越好。
想到这几年,我不能不感到可怕、厌恶和内心的痛苦。在打仗的时候我杀过人,为了置人于死地而挑起决斗。我赌博,挥霍,吞没农民的劳动果实,处罚他们,过着淫荡的生活,吹牛撒谎,欺骗偷盗、形形色色的通奸、酗酒、暴力、杀人……没有一种罪行我没有干过,为此我得到夸奖,我的同辈过去和现在都认为我是一个道德比较高尚的人。我这样过了十年。”
托尔斯泰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他决定做一个普通人,不在特立独行。他耕地,种植,像一个农民一样劳动。
托尔斯泰这样写到:“我终于从特立独行中解脱出来,看见了普通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明白了这才是真正的生活——这拯救了我。
我明白了,如果我想认知生命,参透生命的意义,我就不应该像寄生虫一样生活,而应该过真正意义上的生活,真正人类赋予生命的意义,和生活融合,从而来阐述和验证生命。”
他在不断地劳作中,灵魂得到了救赎。他重新相信上帝,认为生命的价值是不断自我完善。
托尔斯泰在《忏悔录》中提到了释迦摩尼王子创立佛教的故事,释迦摩尼王子与他自己都是在人生最为成功之时,看到死亡而发生巨大的思想转变。但我认为他更像黑塞中的《悉达多》,悉达多与他同为贵族,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寻找自己。
托尔斯泰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只能自己去走完。有些东西,需要自己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