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生共有十位子女,包括六子四女。
然而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他们有的早早夭折,有的下落不明,有的为国捐躯。
在这十位子女中,次子毛岸青,是毛主席离世后唯一健在的儿子。
流浪经历毛主席有六个儿子,可唯一活下来的,就只有毛岸青。
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捐躯;
三子毛岸龙,四岁时在大同幼稚园生病死亡;
毛岸红年幼时失踪,从此下落不明;
还有两个儿子连名字都没留下,就夭折了。
作为一代领袖,毛主席为新中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了一生。
作为父亲,他也曾动情地说:“我们干革命是造福下一代,而为了革命,又不得不丢下自己的下一代。”
而毛岸青的人生经历,正是这句话的深刻注解。
毛主席与杨开慧育有三子,分别是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
1927年“八七”后,毛主席踏上了前往井冈山的征途,留下杨开慧与三个幼子在长沙。
不幸的是,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就义。
从此之后,三个孩子便跟着外婆向振熙一起生活。
毛主席的弟弟毛泽民得知这一消息后,担心孩子们在长沙生活不安全。
经组织批准后,毛泽民写信给长沙的亲属,希望他们把孩子们送到上海来。
经过精心策划,向振熙与儿媳李崇德以探亲为由,带着孩子们辗转来到上海。
在那里,年仅九岁的毛岸英、八岁的毛岸青和四岁的毛岸龙,被秘密送入了党组织特别设立的大同幼稚园。
1931年夏,管理幼稚园的组织不幸遭遇敌人破坏。
孩子们顿时失去了依靠,流落至上海的街头。
毛岸青跟着哥哥岸英,开始了流浪儿的艰难生活。
回忆起那段时光,兄弟两人都感慨万千。
毛岸青说,他和哥哥除了没有偷盗,没有给富人当儿子,其余的经历都与《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无异。
没地方住就睡在大马路,没有吃的就在垃圾桶里翻垃圾。
为了赚几个铜板,他们什么脏活苦活都干过。
给人打扫卫生,收废品,帮黄包车推车上坡……
正是在这段流浪的日子里,毛岸青遭到了外国巡捕的暴力殴打。
他的头部受伤,精神上受了很大刺激,也留下了脑震荡的后遗症,直到晚年还影响着他的生活。
赴苏联求学1936年初,党中央安排冯雪峰前往上海,任务是重建上海党组织。
冯雪峰到上海后,传达了毛主席和周副主席的新指示:毛岸英和毛岸青无需送往陕北。
此前,苏联曾承诺可以接纳一批中国革命烈士的遗孤,及党和红军领导人的子女。
岸英与岸青均符合这一条件。
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就将他们送去苏联。
同年6月底,两兄弟乘船从上海出发,历经约一个月的海上航行抵达法国。
随后又辗转去到苏联,被安排在共产国际下属的国际儿童院生活。
在苏联期间,毛岸英和毛岸青与失联多年的父亲重新取得了联系。
他们通过频繁的书信交流,表达对彼此的思念,同时汇报各自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1938年,有人从苏联带回了两兄弟的照片。
毛主席看到照片后,激动不已。
他虽然嘴上不说,可心里面对儿子的牵挂和想念溢于言表。
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他内心充满了愧疚。
特别是想到毛岸青曾遭受毒打,头部受伤,他的心里满是心疼。
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他还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心疼岸青。他在上海街头屡遭警察殴打,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不久后,得知有人要前往苏联,毛主席亲笔写下了一封信,托其带给两个儿子。
信中深情写道:“岸英、岸青,我常挂念着你们……”
“也希望你们写信给我,我是盼望你们来信啊!”
在苏联求学的日子里,岸英、岸青两兄弟勤奋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两个人都因为成绩优秀、表现出色,获得了跳级的机会。
毛岸青在完成十年制学业后,又到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
1946年初,毛岸英先行返回祖国。
得知儿子归来,毛主席不顾身体不适,亲自前往机场迎接毛岸英。
从岸英口中得知了岸青在苏联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毛主席安心不少,也非常欣慰。
随后,他还特意给毛岸青写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儿子的鼓励与期望。
希望他能在学业上再接再厉,学成回国后,好为人民服务。
同年9月12日,在写给毛岸英的一封信中,毛主席提及了毛岸青的状况,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儿子的骄傲与欣慰。
10月8日,毛主席又一次提笔,将岸青回国的情况传达给了毛岸英:“告诉你,永寿(岸青)回来了,已经到了哈尔滨。他要到中学去学中文,我已同意。这个孩子很久不见,很想他。”
学成归国1947年,毛岸青结束了在苏联的学习生活。
回国后不久,经由李富春和蔡畅的引荐,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黑龙江克山县正遭受“克山病”的肆虐。
而且当地土匪猖獗,治安状况很差。
毛主席深知克山县的情况,也知道岸青的身体一直不太好。
但他还是坚持让毛岸青用他流浪时的化名“杨永寿”,以烈士后代的身份,到克山县参与土改试点工作。
毛主席是希望借此机会,让这位常年体弱的儿子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成长,不想他成为温室中的花朵。
当时正是1947年10月,毛岸青遵从了父亲的意愿,去到了气温最低零下30多度的黑龙江。
他牢记父亲的教诲,深入农村,与农民朋友共同生活、劳动。
岸青懂艺术,会写歌,还能演奏很多种乐器。
他积极宣传政策,努力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与农村基层和广大农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联系。
而这一切,毛主席都低调处理,没有公开宣扬,甚至一直压着不让公开。
新中国成立后,毛岸青一直低调地过着“普通人”生活。
他并未涉足政坛官场,而是选择在中宣部默默耕耘,利用自己的专长从事翻译工作。
期间,他参与了斯大林著作《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等五六本书的翻译。
无论是在中宣部担任翻译,还是在个人情感生活中,毛岸青都未曾享有特权。
他也像普通人一样,在工作和生活中遭遇很多困难和挑战。
凭借深厚的俄文功底和出色的翻译能力,毛岸青在事业上一帆风顺。
然而在爱情路上,他却屡屡受挫,迟迟未能找到心仪的伴侣。
得知这一情况后,毛主席与毛岸青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
他和普通的父亲一样,关心儿子的感情生活,给他提建议出主意。
“谈恋爱的时候,你就不要说自己是毛泽东的儿子嘛,只说自己是中宣部的翻译,不是很好?我劝你找一个工农民出身的人……你要求太高,人家能力强,看不上你,整天闷闷不乐,又有什么意思呢?”
毛岸青在年幼时遭遇了头部的创伤,留下了持久的健康隐患。
加之得知兄长毛岸英牺牲的悲痛消息,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
1951年,毛岸青因病重而入院接受治疗。
在父亲的安排下,毛岸青远赴苏联疗养。
到了1955年,毛岸英的遗孀刘思齐前往苏联深造,去探望了毛岸青。
毛岸青托刘思齐带回了一封信给毛主席,信中表达了自己渴望归国的强烈愿望。
毛主席虽然批准他回国,但还是非常担忧他的健康。
1957年,毛主席提议他到风景宜人、气候适宜的青岛进行疗养。
在一次视察工作的行程中,毛主席特意抽空探望了毛岸青。
亲眼见到儿子的病情有所好转,心中倍感宽慰。
随后,毛岸青转至大连继续疗养,病情大有好转。
只是他的感情问题,一直都没有着落。
有一次,毛主席不经意地向毛岸青提及:“你觉得你嫂子的妹妹如何?”
这话刚好问到了毛岸青心坎上。
刘思齐的妹妹邵华,原来总是跟在他们身边,是大家的小妹妹、“跟屁虫”。
如今,邵华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在北京大学求学。
若能与她结缘,无疑是一段亲上加亲的美事。
其实,毛岸青心中早已对邵华暗生情愫。
只是之前他身体状况一直不好,又长期在外地疗养,所以从未鼓起勇气表白。
他只在私下里向哥哥透露过自己的心意:“若要恋爱,就找邵华那样的。”
此番父亲主动提及此事,无疑使毛岸青受到了鼓舞。
于是他开始主动给邵华写信,分享思想,探讨人生,也得到了邵华的热情回应。
两个身处异地的青年,就这样通过一封封书信拉近了距离,两颗心也随之紧紧相连。
终于,在1960年五一劳动节前夕,毛岸青与邵华在大连宾馆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1970年,毛岸青与邵华有了一个儿子。
毛主席喜出望外,亲自为孙子取名“新宇”。
低调生活高官子女的“平凡人生”,就是像普通人一样生活与奋斗。
对他们而言,踏上这条“凡人之路”,就意味着不依赖父母的成就与光环,不把先辈的荣誉作为自己事业的垫脚石。
要像普通人一般,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凭借个人的刻苦学习与不懈奋斗来成就自我。
毛岸青就是这样一位“凡人”。
在致岸英、岸青的信中,毛主席曾言:“他人的赞美与抬举,有益处,能激励你不断进步;但亦有弊端,易使人滋生自满,忘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真谛。”
“你们的前程,无论光明或坎坷,皆由你们自己及所处的直接环境所决定。”
理解了这些话,也便洞悉了毛岸青的一生轨迹。
晚年,毛岸青在北京西山脚下与家人共度宁静而朴素的日子。
他远离了公众视线,过着简单而不失雅致的生活。
毛岸青热爱艺术,音乐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不仅会演奏很多乐器,还会自己编曲写歌。
兴致来了,就经常在家里唱歌,尤其是俄文歌曲。
毛岸青也喜欢下棋。下象棋,他一直是妻子邵华的手下败将。
但国际象棋是他最擅长的,在家里所向披靡,难逢敌手。
毛岸青常年坚持每日读书、看报。
因为小时候一直在苏联生活学习,所以他的俄文要比中文好。
所以他尤其偏爱俄国文学,那些深邃而富有情感的文字,是他心灵的慰藉。
妻子邵华曾这样评价他:岸青是一个菲言厚行的人,他总是默默付出,因此很多成就都是不为人知的。
毛岸青凭借出色的俄文水平,翻译了《俄国工人报刊的历史》等20余部专业书籍。
他还参与了《列宁全集》的编纂工作,并发表了多篇学术文章。
尽管身体状况不佳,毛岸青却始终牢记父亲的叮嘱,矢志不渝地为人民服务。
他心念国家的发展大局,尤其关注老少边穷地区的建设动态。
他多次携家人重走长征路,深入实地考察,以实际行动助力失学儿童的教育事业,并全心投入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中。
2007年3月23日,毛岸青在北京病逝,享年84岁。
这时人们才猛然发现,对这位伟人的后代竟知之甚少。
不知道他一生的经历,不了解他生前的作为,甚至不清楚他的模样。
毛岸青的一生,没有兄长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为国捐躯的悲壮,也没有某些人在政坛呼风唤雨的显赫,但他同样留下了自己深刻的印记。
身为伟人的后代,他从不追求名利,不热衷媒体曝光,也不刻意传播个人事迹。
只是默默遵循父亲的家训,无私奉献,悄然走完自己的一生。
或许正是这份低调与坚守,才彰显出一代伟人后代的崇高风范。
参考文献
孟昭庚《毛岸英、毛岸青出国经过》
唐小雨、华丽《毛岸青和邵华喜结良缘的故事》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