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烟台发现一支怪枪引起争论,专家揭秘:这是八路军的独创

寇子淳晨想 2025-03-15 17:45:08

2018年,烟台这座海边小城举办了一场特别壮观的抗日战争文物展。就在那个时候,各式各样的抗战文物在烟台这个美丽的海边地方齐聚一堂,让大伙儿大开眼界。

可谁也没想到,就是这场展览,让一件好久没见的“老物件”重新亮相,还给大家讲述了一段大家不太知道的抗战故事。

今天,来给大家聊聊这段事儿。

抗战那会儿,烟台可是胶东抗日根据地的重头地儿,而且打完仗后,它也是沿海一带最先解放的城市。这儿抗战留下的老东西多得很,懂抗战历史的人也是一大把。

所以,为了把这次文物展览办得漂漂亮亮,烟台博物馆的所有员工都忙活开了。他们打开了多年未启的仓库大门,打算把那些珍藏已久的“老物件”都拿出来亮相。

说起来“这些宝贝”,其实就是1964年烟台军分区交给博物馆的一批武器,它们都是从日本鬼子手里抢过来的。

这批文物很特别,平时很少有机会露面,大部分时间都在仓库里安安静静地躺着。所以,负责登记展品的工作人员都特别小心,生怕一不小心,就把这些历经战火洗礼的宝贝给弄坏了。

就在大伙儿都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有个工作人员突然愣住了,他手里拿着一把形状古怪的枪,一脸困惑地说:“哎,这玩意儿......到底是啥枪啊?”

一听到动静,大伙儿都放下了手里的活儿,呼啦一下围了过来。有个同事眼尖,瞅见了之前挂着的标签,嚷嚷起来:“这不写着嘛!说是‘缴获的日本鬼子武器’!”

话刚说完,立马有人接话反驳:“我觉得不像,日军常用的武器就那么几款,谁瞅见过这种枪啊?”

这位工作人员的话挺在理的:这把武器长得真特别,枪管又短又胖,有35毫米那么粗,底下还伸着俩能收起来的脚架,既不像枪,也不像炮,简直就是个小奇葩。

大家聚在这把枪周围琢磨了好一阵,突然,有个眼尖的工作人员指着枪身说:“你们看,这儿刻着‘昆嵛厂制’呢!”一听这话,大伙儿立刻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

“看这几个字,八成是八路军做的吧?”

说不定呢,在抗日战争那会儿,昆嵛山那边还有郑维屏和王豫民他们组织的国民党保安团,这些保安团都有自己的修械所,说不定那些武器就是他们自个儿造出来的。

没错,那时候还有伪军呢,光看几个字,哪能就说是八路军干的呢。

大家各有各的说法,谁也不服谁,争论得不可开交。最后,我们决定暂且按照“缴获的日军武器”来准备展览,同时向北京的武器专家求助,盼着他们能给个明白话儿。

一听到这个离奇的消息,专家立马就奔烟台来了。但到了现场,一瞅见那把怪枪,连这位啥世面都见过的专家都愣住了——这种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都没有它的踪影呢!

但是,专家排除了这件武器来自其他来源的可能性:在抗日战争那会儿,不管是日伪军还是国军,他们用的都是标准的武器,数量也挺多,基本上不可能出现这种“稀奇古怪的兵器”。

那时候,八路军的兵工厂真是啥都缺,物资不足,设备也不全。他们只能是手头有啥就用啥,碰到啥材料就造啥武器。设计武器时,也只能根据当地的情况来,边做边改,所以造出来的武器样子特别多,各有各的特色。

综合考虑各种情况,这支奇特的枪最可能是在八路军的某个兵工厂做出来的。

听完专家一番讲解,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直皱眉头:想想八路军那时候,处境真是凶险,兵工厂搬来搬去,好多记录都丢了,幸存下来的十不存一,再加上那些经历过的人大多都不在了,这可咋找到这枪真正的老家呢?

正所谓“只要努力,总会有回报”,他们四处打听了好久,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名字叫周培德。而周培德的老爸,竟然是胶东抗日根据地那家军工厂的创办人周吉隆。

周培德老人手里头,还好好保存着周吉隆老先生亲手写的回忆录。就是这本宝贵的回忆录,让大家知道了那把怪枪的前因后果,还有它背后那些感人的故事。

1914年,周吉隆在烟台黄县的大田周村呱呱坠地,这地方现在归龙口市管。他家境不错,家里人思想也开放,所以他小时候过得挺顺当,一直上学读书。还没到20岁呢,他就在青岛农林事务所找了份工作。在大家眼里,他算是年少有为,以后的路肯定越走越宽。

可谁承想,这个看起来温和又能干的年轻人,心里头其实藏着一团熊熊烈火——

刚到青岛没多久,周吉隆就碰到了来自黄县的老乡陈文其,这人可不简单,他是黄县历史上的头一个共产党员呢。

受陈文其的熏陶,周吉隆的想法慢慢有了转变,一点点变成了一个追求进步的革命小伙子。

要是时局没变动,周吉隆说不定也会跟陈文其一样,走上那条隐秘的战斗道路,当个不为人知的英雄好汉。

不过话说回来,“乱世出英雄”,卢沟桥那边一响枪炮,不光让中国历史的走向变了天,也把周吉隆的人生轨迹给彻底扭转了。

“七七事变”没多久,陈文其就找到了周吉隆,跟他说:“大战眼看就要全面打响了,我打算回黄县老家去干点事儿,你要不要也跟着一起去?”

听完陈文其的话,周吉隆立马站了起来,爽快地说:“没问题,算上我一份!”

回了黄县老家,周吉隆经陈文其帮忙,就干起了革命的事儿。可没多久,听说日寇在华北、淞沪那边越来越嚣张,周吉隆心里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他特别想去战场上,跟日寇面对面地干一架,真刀真枪地较量较量。

1938年春节那会儿,周吉隆的好运气总算撞上门了。他跑到妹妹周吉贞那儿去拜年,没想到碰上个老乡,这人可不简单,是黄县抗日游击队军政委员会主席,叫仲曦东。

一瞅见仲曦东,周吉隆乐得跟捡了宝似的,立马一本正经地说,他想加入抗日队伍。

看到周吉隆那么坚持,仲曦东就让人去查了查情况,结果下午就答应了周吉隆的请求,让他加入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大队。因为周吉隆识字有文化,所以就先让他在大队部帮忙了。

在周吉隆心里琢磨着,既然都进了队伍,那就得赶紧上战场,跟日军干上一仗,就算战死沙场,用马皮裹着回来也值了。

可没想到,等周吉隆真到了大队报道,立马就被残酷的现状给泼了盆冷水。那时候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虽说已经组了队伍,但手里头枪炮少得可怜,大部分战士手里就拿着梭镖、大刀,别说跟日军干架了,就连对付土匪都挺吃力。

看到部队那寒酸的装备,周吉隆头疼得要命,可心里再怎么急也没用。

都说“上天总会留条活路”,正当周吉隆为搞不到武器装备头疼不已时,他的命运转折点出现了。

进了第三大队差不多一个月后,周吉隆在去大队部参加会议的路上,被同村的打铁匠周抡奎给叫住了。

周抡奎去找周吉隆,是想让他帮忙说几句好话。原来,不久前他被国民党军队强行征召,在修械所里勉强混日子。后来,在一次国民党军和游击队的冲突中,他成了游击队的俘虏,被游击队好好教育了一顿,连工具都被收走了。

周抡奎没了干活的家伙什儿,急得直打转。他打听到周吉隆加入了游击队,心里盘算着找他帮忙说说好话,把工具给要回来。

跟吉隆兄弟说明来由后,周抡奎一脸苦相地说:“吉隆兄弟,你得一定得帮帮我,这可是我们一家老小的生计啊!”

听完周抡奎的话,周吉隆心头猛地一喜:这周围村子,能修枪械的铁匠,周抡奎这样的可不少呢。要是能把他们都聚到一块儿,那咱们自己动手造枪不就成了?

周吉隆琢磨了一会儿,开口问道:“嘿,要是把你的家伙什儿还给你,你愿不愿意跟我们一起,加入游击队打鬼子去?”

周抡奎听了周吉隆的话,有点吃惊地说:“打鬼子这事儿,咱二话不说,但咱也就会打个铁,这事儿怕做不来啊。”

周吉隆拍了拍周抡奎的肩,笑眯眯地说:“别担心,咱们就缺你这样的打铁高手!”

这天在干部扩大会上,周吉隆提出来要建个兵工厂,他还仔细讲了讲为啥现在条件挺好:你看黄县这地方,工商业、手工业都挺发达的,找设备、招工人啥的,都挺容易的。

另外,黄县这地儿靠山又临海,藏身和转移都挺方便,还能通过海路把原料和成品运进来。要是生产规模往大了发展,不光能保证本地部队的物资,还能给其他地方的抗日队伍提供大帮忙。

听完周吉隆头头是道的分析,参会人员全都点头赞同,一致同意决定,让周吉隆来负责建兵工厂的事儿,还立马就任命他做了兵工厂厂长。

这个决定一出,周吉隆可犯了难——别说造枪了,他自己连枪都没怎么碰过,完全是个新手,怎么能当这个厂长呢?

比起这个难题,更让人头疼的是兜里没钱这事儿。

虽说建兵工厂的事儿已经安排上了,但三大队手头紧,真拿不出多余的钱来。最后,大队长范心然动用了自己的人脉,从镇上的钱庄借了500大洋,这才让周吉隆没白忙活一场。

话说回来,就指望着这丁点儿钱去建个兵工厂,那简直是异想天开。周吉隆瞅着手里那寒碜的500大洋,心里头那个愁啊,饭吃不香,觉睡不着,整天在家里头转悠个不停。

周吉隆正犯难呢,多亏了家里人和黄县的乡亲们伸出援手。他那通情达理的老爸和老婆,把攒了好久的1000多大洋都拿了出来,跟他说安心去打鬼子,家里的事儿别操心。

黄县那片的工厂老板们,一听说周吉隆打算造枪炮打日本鬼子,都抢着要帮忙。有的说可以把自家的机器设备借给兵工厂用,还有的更直接,带着设备和工人就加入了兵工厂的队伍里。

说到小铁匠周抡奎,他二话不说就扛起了家伙什儿,一头扎进了兵工厂。而且,他还跟周吉隆一块儿四处奔波,硬是把好几十位同行给拉了过来,一块儿加入了这个大家庭。

有了部队和家乡人们的鼎力帮助,没几个月,黄县圈杨家村那边,兵工厂就热火朝天地建起来了。

这个新建的兵工厂,虽然时间不长,但规模还真不小。刚建好没多久,里面就有了五十多台各种机械设备,还有三百多名技术熟练的工人。它分成了八个不同的工种部门,每个月的生产能力挺强,能造出八十支步枪、五千发子弹、五千枚手榴弹,还有五百发迫击炮弹呢......

说到武器装备和生产力量,那时候的圈杨家兵工厂,在八路军所有的兵工厂里头,那可是数一数二的,简直就是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光荣代表。

但好景终究没持续太久,日军在胶东那边不断加派人手,这个挺棒的兵工厂就成了日军特别想拔掉的一颗钉子,一次次地被他们扫荡,吃了不少大亏。

1939年3月份,为了不让这个重要的工厂落入敌人手中,圈杨家兵工厂决定离开黄县,搬到了平度和莱阳附近的山区,继续他们的生产工作。

就在兵工厂忙着搬家那会儿,周吉隆这位已经调到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支队当采运科长的人,又接到了一个挺难搞的任务:他得在栖霞县的路家沟村,新建一个给蓬(莱)黄(县)战区用的兵工厂。

要是说,一年前周吉隆创建圈杨家兵工厂那会儿,他碰上的算是“棘手活儿”,那到了筹备蓬黄战区兵工厂的时候,周吉隆可真是撞上了“超级大难题”。

跟经济繁荣、交通顺畅的黄县比起来,路家沟村藏在深山里头,压根儿没啥工业底子。别说啥大型机械了,就连见过世面、会操作这些设备的工人,村里都一个都找不出来。

更糟糕的是,抗战的情况一天比一天紧张,路家村四周的重要道路上,敌人的据点多得像蚂蚁,封锁得严严实实。想要弄点必要的生产材料,那真是难上加难,跟上天差不多难。

尽管碰到了这么大的难题,25岁的周吉隆还是硬着头皮,下定决心要尽快给前线战士送去帮助。他毅然踏上了那条既艰难又充满挑战的“攻关之路”。

手头没设备,他就死缠烂打地跟上级磨来了两台快散架的车床和一个坏掉的柴油机。他把这些家伙什儿拆成一堆零件,一股脑儿运进山里,然后一点点地拼凑、修理,就这么把兵工厂的雏形给搭了起来。

没人手,他大胆溜进敌人控制的地方,挨家挨户地劝说、分析局势、讲道理,最后成功拉拢了三十多名技术熟练的工人,一块儿进了山。

没材料了,他就一边安排村里的搬运工悄悄从敌人占领的地方带材料回来,一边动脑筋找别的能用的东西。有次,他得知烟台有个厂在卖两百多斤废掉的电影胶片,二话不说,立马冒险全给买了。为啥呢?因为电影胶片里头有硝化纤维素,正好能用来做迫击炮弹的发射火药包。

凭借着那股子拼尽全力的干劲,没过几个月,蓬黄兵工厂的车间里头就传来了机器轰隆隆的响声。这时候再看周吉隆,人是又黑又瘦了不少,两鬓也悄悄爬上了些白丝......

没过多久,蓬黄兵工厂就慢慢进入状态,生产效率越来越高了。据说啊,刚开始那一个月,他们就已经能造出4门65式迫击炮,还有800发炮弹。除此之外,他们还修好了300多把枪,重新装好了1万多发子弹。

在这种特别不容易的情况下,这真的算是个奇迹了。

不过,虽然大家都对蓬黄兵工厂取得的成果感到开心,厂长周吉隆却还不觉得够。他瞅瞅山外边那些日军的据点,心里突然蹦出个挺大胆的念头。

大家都知道,二战时日军可是出了名的“建设高手”,特别喜欢建防御工事。在中国和太平洋两个战场上,他们的打法那是大相径庭——在中国战场上,日军那一套防御战术玩得可溜了。可到了太平洋战场,嘿,他们又换了副面孔,打法完全不同了。

硫磺岛战役开始前,栗林忠道花了一年多时间,硬是把整个折钵山给挖空了,把所有战斗手段都藏在了山体深处。

在中国战场上,日军竟在那片广阔的平原上,密密麻麻地建起了好多炮楼,就好像故意让八路军发现似的。

这么大的差距,不光是地形不一样造成的,其实还有个关键原因,那就是八路军特别缺那种大口径直接打出去的火力。

在很多影视作品里,想必大家都瞅见过炮楼长啥样。这种建筑有个明显的特点,你要是打它的上头,其实对整个楼体没啥大影响。只要墙没倒,敌人还是能给进攻的八路军带来不少麻烦。

要想把据点的墙给拆了,最管用的招儿就是直接用火炮轰。这也就是为啥在《永不磨灭的番号》里头,李大本事使尽浑身解数,非得从师长那儿磨来一门大炮不可。

但电视剧嘛,都是假的,真实抗战那会儿,八路军的直射火炮可是个宝贝,只有在团里甚至师里的大仗上,你才能见到它们的身影。要是打个小小的炮楼都得把火炮拉上来,那还没等日军动手,光军需物资就能把八路军给拖垮了。

说白了,日军大肆建造炮楼,就是摆明了挑衅八路军:我就守在这儿,看你们敢不敢来攻!

激烈的战斗,虽然磨砺出了一支铁打的队伍,但在周吉隆这位兵工战士心里,每一个在攻打炮楼时倒下的战友,都如同重重的一拳,打得他心里直揪心。

所以,他跟兵工厂的战友们说了自己的打算:得赶紧琢磨出一种厉害的大口径直打武器!

听完周吉隆的话,兵工厂里的人们都暗暗吃惊:就连总部的兵工厂,仿制大口径武器都是超级困难的事儿,就凭咱们这点家伙什儿和人手,还想独立研发,这不是白日做梦嘛?

不过,当工人们瞧见周吉隆成天跟技术人员泡在一起,没完没了地琢磨方案、画图纸,他们这才打心底里相信,这位年轻的厂长,可不是光嘴上说说那么简单。

不了解情况的人可能会觉得,周吉隆的宣言听起来有点“胆大妄为”的意思。但周吉隆之所以能这么有把握,全靠他身旁有个最给力的帮手,那就是于鸿春。

于鸿春老家在烟台掖县,也就是现在的莱州市。他小时候就跟着家里人去了关东,后来在奉天兵工厂做起了学徒。

那时候的奉天兵工厂,是张作霖花了2亿多块钱一手打造起来的。里面有近万台很牛的设备,还有2万多工人,是当时全中国数一数二的兵工厂。

杨宇霆这位东北军的名将,在负责兵工厂那会儿,不仅硬件搞得好,还特别有远见。他在厂里搞了个科学研究小组,隔三差五就让技术人员聚一块儿,琢磨世界上的先进武器技术。这种爱钻研的劲儿,在民国那会的兵工厂里,可真是少见,算得上是独一份儿了。

在这样的环境里,于鸿春自然而然地练就了一身技能。当“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在东北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残暴行径,心里特别难受,于是就悄悄地离开了东北,跑到黄县去了。他在那儿找了一家工厂打工,以此维持生计。

周吉隆着手准备圈杨村的兵工厂时,他老爹知道了于鸿春的事迹,不顾自己年纪大身体差,硬是上门去见了他,帮周吉隆找到了这位难得的人才。

所以,在准备建蓬黄兵工厂那会儿,周吉隆就一个要求,非得把于鸿春给带上不可。

周吉隆之所以有信心提出研发新武器,全靠他心里有底。

刚开始琢磨着怎么研发新武器时,周吉隆觉得,蓬黄兵工厂要是想直接搞定大口径火炮,那可不太靠谱。所以,他琢磨着,不如拿日军的89式掷弹筒当个榜样,设计一款专门打榴弹的直瞄武器。

不过,于鸿春直接拒绝了厂长,他跟周吉隆说,那个想法太不现实了。你想啊,日军为啥得把89式掷弹筒架地上,用曲射方式打?还不是因为那50毫米口径的榴弹后坐力太大。要是改成直射,战士们得用肩膀硬扛那后坐力,别说人了,就算是头牛也顶不住啊。

瞧着于鸿春连连摇头,周吉隆不紧不慢地说:“50毫米榴弹后坐力那么猛,咱们把口径调小点,不就能解决问题了吗?”

于鸿春愣了愣神,眼珠子瞪得圆圆的,随后摆摆手说:“不行,这口径一缩小,威力也跟着缩水了,压根炸不倒那据点的墙!”

周吉隆忍不住笑了起来:“就算咱们攻不下那些据点,在野外打仗时这玩意儿不也能派上用场吗?而且,虽说现在咱们手头紧,设备不行,但要是以后咱们能搞到更厉害的炸药,那威力岂不是嗖嗖往上涨?”

周吉隆的一番话,让于鸿春突然开了窍,他连回应都来不及,撒腿就往屋里跑,立马动手干了起来。

折腾了一个多月,大家反复琢磨、商量,到了1939年9月,周吉隆和于鸿春他们终于搞定了一款榴弹发射器,还配套做出了35毫米的榴弹。这把特别的家伙什儿,就是烟台博物馆里那把“怪枪”的真实来历。

因为各种限制,蓬黄兵工厂只做了几把样品枪来试试效果。一直等到1943年,那些武器的设计图纸才送到昆嵛山里的胶东兵工三厂,那儿才开始正式动手制造。这些武器到了前线,战士们都亲切地叫它们“两脚走的步枪小炮”。

那时候,由于抗日战争的情况不断变动,八路军从日军那里缴获的火炮等重型装备日渐增多。因此,那种榴弹发射器并没有进行大批量的生产,而是慢慢被历史的尘埃给掩盖了,难怪就连武器方面的专家也难以认出来了。

不过呢,虽然它没能拿下更耀眼的战绩,但它却在不经意间写下了历史的一页。这玩意儿不光是八路军自个儿设计出来的全套武器系统,还是全球头一个真正现代化的榴弹发射器。说起来,美军那个M79榴弹发射器,很多人觉得它是现代榴弹发射器的老祖宗,但其实它是20年后才冒出来的,跟咱这武器用的还是一个路子。

所以,这把武器样子挺特别,做工也不咋地精细,但它可是咱们中国兵工人聪明才智的代表作。它和那些背后的兵工战士们,真的值得咱们每个人一直记在心里!

0 阅读:7
寇子淳晨想

寇子淳晨想

寇子淳晨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