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最新Nature!

测试课程 2024-09-14 13:38:51

研究背景

半导体的可控掺杂是现代电子工业的基石,带来了二极管、晶体管、太阳能电池、光电探测器、发光二极管(led)和半导体激光器等众多革命性的发明。在这些电子器件中,不同导电类型半导体之间的界面是核心,它们控制着逻辑操作和能量转换过程。对于Si和GaN等传统半导体,通过在晶格中掺杂受电子元素(如硼)和供电子元素(如磷),可分别实现正(p)型和负(n)型导电性。控制III-V半导体的导电性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实现。在有机物和纳米晶体(包括量子点)等低维半导体中,实现可控的电子掺杂更具挑战性,通常通过分子掺杂或配体工程来实现。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作为一类新型半导体材料,具有显著的光电性能,包括高载流子迁移率、可调带隙、强光吸收和高发光量子产率。这些特性推动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LED、激光器和光电探测器的快速发展。研究人员已经探索了分子和离子添加剂在钙钛矿半导体的成分调整、缺陷钝化、结晶控制和相稳定方面的作用。尽管添加剂的引入有时被称为“掺杂”,但其对电荷载流子极性和浓度的具体影响鲜有报道。由于这一过程可能会引入深层缺陷,从而降低钙钛矿半导体的辐射性能,因此在保持强光电性能的同时控制掺杂是一个突出的挑战。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LED和其他相关设备的性能至关重要。

研究成果

近日,浙江大学狄大卫教授&赵保丹研究员联合报道了,通过掺入具有强吸电子能力的膦酸分子掺杂剂,可以调节宽带隙钙钛矿半导体中的p型和n型特性。由此产生的p型和n型样品的载流子浓度超过1013cm-3,霍尔系数从-0.5m3·C-1(n型)到0.6m3·C-1(p型)。此外,还观察到费米能级在带隙上的移动。重要的是,成功实现了从n型到p型导电性的转变,同时保持了70-85%的高光致发光量子产率。这种可控掺杂技术使结构简单的钙钛矿发光二极管实现了超高亮度(超过1.1×106cd·m-2)和出色的外部量子效率(28.4%)。相关研究工作以“Controllable p- and n-type behaviours in emissive perovskite semiconductors”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

研究内容

这项研究通过掺入[4-(9H-咔唑-9-基)丁基]膦酸(4PACz)作为具有强吸电子能力的分子掺杂剂,成功实现了宽带隙钙钛矿半导体中电导率从n型到p型的连续转变。结合霍尔效应、紫外光电子能谱(UPS)和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KPFM)测量,全面表征了钙钛矿半导体中有效掺杂的特征,包括电荷载流子极性和浓度的变化,以及费米能级在带隙中的移动。此外,还进行了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以帮助理解这些效应的机理。重要的是,在保持70-85%的高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s)的同时,实现了从n型到p型导电性的转变。宽带隙钙钛矿半导体中的可控掺杂,使得具有简单无空穴传输层(HTL)架构的钙钛矿LEDs(PeLEDs)能够实现超高亮度(超过1.1×106cd·m-2)和卓越外部量子效率(EQE;28.4%)。

图1. 通过分子掺杂宽带隙钙钛矿中的n型到p型转变

图2. 分子掺杂过程的DFT计算

图3. 无HTL的PeLEDs的器件架构和性能

图4. 设备性能改进的起源

结论与展望

总之,这项研究通过引入咔唑膦酸分子掺杂剂4PACz,可以控制宽带隙钙钛矿中的p型和n型导电性。掺杂后p型和n型样品的载流子浓度超过1013cm-3,霍尔系数从-0.5m3·C-1(n型)到0.6m3·C-1(p型)。此外,还观察到费米能级在带隙上的连续移动。DFT计算表明,4PACz上的膦酸基团在纳米晶体晶界与未配位的Pb2+形成了强键,从而有效地充当了钙钛矿半导体的电子受体。重要的是,在保持70-85%的高PLQY的同时,实现了从n型到p型导电性的转变。这种可控掺杂技术实现了超高亮度(1.16×106cd·m-2,经过认证)和23.1%的ηECE,以及具有简单、无HTL器件架构PeLEDs的28.4%的卓越EQE。与其他类型的溶液处理LEDs(包括OLEDs和QD-LEDs)相比,显示出显著的优势。除了这些初步的演示之外,钙钛矿半导体的可控掺杂有望为新一代光电器件打开大门。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792-4

0 阅读:306
测试课程

测试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