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用“温热药”
什么是温热药?
如附子、肉桂、干姜等,性温热,能温阳散寒,但对阴虚内热之人犹如火上浇油。为何要少用?
温热药会助长内火,导致口干舌燥、失眠多梦、潮热盗汗加重。比如有人一怕冷就喝姜枣茶,结果越喝越燥热,甚至口腔溃疡、便秘加重,就是因为阴液被灼伤,虚火更旺。
同理:体热者应少吃羊肉、辣椒、韭菜等热性食物,避免长时间暴晒或剧烈运动后大量进补。

2.少用辛燥发汗药常见辛燥药:
如麻黄、桂枝、细辛等,能发汗解表,但阴虚者过度发汗会耗伤津液。为何要少用?
阴虚之人本就津液不足,若强行发汗,会导致口干咽燥、皮肤干痒、头晕心悸,甚至低热不退,形成“越汗越虚”的恶性循环。
正确思路:滋阴清热为主(如麦冬、生地、知母),让身体自然调节津液平衡,而非强行发汗。
3.少用温补气血药
常见温补药:
如人参、黄芪、当归等,能补气养血,但阴虚火旺者滥用会“补而生热”。为何要少用?
阴虚导致的乏力、头晕是因津血不足,而非单纯的阳气虚弱。若盲目温补,反而会助长内热,导致烦躁失眠、口舌生疮、血压升高,形成“虚不受补”的局面。
正确方法:滋阴降火(如玄参、玉竹、石斛),调和气血,而非一味温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