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网上有些人把DeepSeek的成功简化成一年砸几百万就能搞出大新闻,我真是哭笑不得。这就好比说“马斯克造火箭就是买了几根钢管焊一焊”,完全忽略了背后那些年摔过的跟头、烧掉的钱、熬过的夜。
先说个扎心的事实:科技行业最不缺的就是速成神话的幻觉。外行看热闹,总觉得突然冒出来个天才公司,但内行都知道,所有横空出世的背后,全是十年冷板凳的积累。就像熊丙奇说的,幻方2016年就开始玩深度学习搞量化交易,那时候AI在国内还是玄学呢,能坚持下来的团队,骨子里早就埋了技术的基因。
我有时候觉得,这种神话叙事反而害人。年轻人一看成立一年就颠覆行业,热血沸腾地冲去创业,结果三个月后发现连数据标注都搞不定,心态直接崩了。其实真正硬核的技术突破,哪有什么横空出世?全是暗地里磨刀的结果。
OpenAI现在是很风光,但人家从2015年成立到ChatGPT爆火,中间烧了多少钱、换了多少技术路线、经历了多少次绝望?光GPT-3的训练成本就够养活一个小国了,这能叫速成吗?
国内科技圈确实有个怪现象,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资本天天喊着投早期,但真看到团队埋头搞基础研究,又嫌商业化太慢。舆论一边吹捧中国速度,一边却不愿意给技术沉淀留时间。
DeepSeek能被看见,恰恰是因为他们扛住了这种浮躁,把量化交易时代攒下的技术老本,转化成了AI时代的子弹。
中国不是没有长期主义的团队,是市场和环境有时候逼得人不得不短期主义。所以看到DeepSeek这种憋了七八年才冒头的案例,反而觉得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