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计划”(New Moon),是2018年日产前会长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被捕后,该公司提出的全新构想。日产希望,公司能像新月一样,无惧黑暗,在行业剧变里整装再出发。
在一系列的股权变更后,日产与雷诺终于建立了较为平等的关系,但时至今日,日产并没有像“新月”一样焕然一新。最近几年,公司管理层持续陷入产品和战略的厚重迷雾,那轮新生儿一般的月亮,至今还终笼罩在销量和盈利的乌云里。
本田汽车和日产汽车希望通过资源共享、技术协同,增强在全球电动汽车和智能化领域的竞争力,共同应对特斯拉和中国电动车厂商的挑战。若整合顺利推进,合并后的公司年销量有望达到800万辆,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制造商,仅次于丰田和大众。同时,这也意味着日本汽车产业将形成两大主要阵营——“本田-日产-三菱联盟”与丰田集团,接下来日本国内或形成这两大阵营“分庭抗礼”的局面。
一提商业合并,要么“强强联合”,要么“以大吃小”,要么“抱团取暖”。
早在2020年,《金融时报》就报道日本政府正试图推动和游说日产和本田两大车企合并,原因是日本政府对日本汽车行业的未来感到担忧,当时危机尚未显露,舆论的反响是“天方夜谭”,媒体的措辞是“强强联合”。
四年过去,似乎日产和本田正无限趋向于第三种情形:抱团取暖。
加上近年来国内新能源车对于燃油车销量的冲击,车企纷纷开启价格战,进一步压缩了日产的利润。销量和利润的双双下滑,导致日产采取了收缩战略,今年6月,日产汽车宣布关闭其位于江苏常州的合资乘用车工厂,将产能转移至东风日产的其他工厂。当然,问题不仅仅出在中国市场。北美是日产最大的市场,也是重要的利润来源,但日产在北美也面临着销量下滑的问题。今年9月起,日产就开始逐步减少在美国的产量,计划将其在美国的核心车型,包括Rogue、Frontier等车型的产量下调30%。
为此,日产将全年 365 万辆的销量目标,下调 6.8% 至 340 万辆,其中中国市场下降幅度最大,从 77 万辆下降 10.4% 至 69 万辆,各项财务收入也相应下调。
甚至 11 月份有日产高管向英国金融时报透露,日产仅剩 12-14 个月的生存时间。于是,日产大规模裁员、降薪、降本等一系列措施出炉,并积极寻求外部资金支持。
综上所述,从此次事件可以看到三个关注重点:日产的财务困境与战略调整,雷诺与日产联盟的松动,全球市场竞争与规模效应。如果合并落定之后本田-日产联盟将成为一个更具竞争力的全球玩家,来应对特斯拉、比亚迪等国际巨头形成更大的压力。同时这一合并可能引发行业内新一轮的整合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