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尼赫鲁为印度制定“世界强国”计划,如今实现到哪步了?

招新聊国际 2023-03-23 23:01:00

1984年10月,印度总理官邸门口,随着几声短促的枪响,英迪拉·甘地倒在了血泊之中。对于她的遇刺身亡,印度上下都沉浸在悲伤和痛苦之中。因为英迪拉可以被称为尼赫鲁之后,印度最优秀的首相,很多人表示,这是印度在“大国梦”上的又一次挫败。

1944年,因为从事印度独立运动而被抓进监狱里的尼赫鲁,写下了他的著作《印度的发现》。就是在这本书里,这位未来的印度首任总理,提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印度要么成为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

而如今的印度,GDP总量在全世界位居第五,已经超越了英国,而且在今年已经可以锁定人口世界第一,在国际事务中存在感不低,绝对谈不上“销声匿迹”。但要说印度是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那可能也会有不少人不服。因为这个国家内部仍然如同一盘散沙,还有各种封建思想横行。印度,就这样卡在了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里。

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聊一聊,印度距离世界上公认的“大国”,究竟差在了哪里?印度要想成为一个强国,又究竟有多难呢?

1948年,印度脱离英国独立。很显然,英国人对于这个“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十分不舍,在走的时候心不甘情不愿,还留下了克什米尔地区争议,作为限制印度发展的暗桩。

一直以来,英国对于印度地区的建设,虽不说有多么殚精竭虑,但也绝对算是用心了。

1950年的时候,印度的人均发电量有10.9千瓦时,人均GDP是58美元,铁路里程近五万五千公里,化肥产量、钢铁产量、石油产量等等,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皆是翘楚.地理位置上不但称霸整块南亚次大陆,还有苏联鼎力支持。如此地缘条件,也难怪印度独立之初,全世界都不由得惊叹,感慨天下格局即将为之一变。

然而,几十年过去,印度的表现虽然不能说有多么失败,但也算是差强人意了。而且和自己前后脚站起来的邻居一对比,更是被反衬的有点看不过去了。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自然是印度自己内部的情况。简单来说,就是印度的现状一盘散沙,行政效率太低。

对于印度来说,“集权”一直都是一个大问题。但很可惜,印度一直以来都比较缺乏这方面的传统。古代的印度地区就是一块邦国林立的“小世界”,最后能被捏合成如此巨大的国家,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的确是多亏了英国人的统治。

不过英国对于印度地区的统治,其实也只是形式上的。英国殖民机构在印度只负责找各个土司收税,不怎么负责具体的治理。只要把税收够了,其他的大部分政务完全可以对土司们听之任之。

如此种种也就导致了,英国人留下的这个印度,虽然里面的人普遍都有了“自己是印度国民”的概念,但是内部其实仍然保留了很多的封建残余。

原先印度的各个领主、地主在印度建国后,通过担任当地的议员和地区领导的方式,继续他们家族之前的统治。对于新德里,他们原来一样,仍然秉持着“交够税就可以了”的想法。

而在任何一个现代国家,中央集权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不然完全没法发挥一个国家的潜力。美国虽然向来声称自己是“小政府”,但仍然能集全国之力,用于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和“登月计划”。

不过,没有集权传统,这似乎不应该成为一个开脱的理由。当年欧洲的德意志地区,也是出了名的邦国林立,各个小国之间甚至都要互相设路卡。但是最后由普鲁士统一的德国,恐怕没人敢说集权程度有多么低下。

而这就是困扰印度的第二个问题了。简单来说就是,印度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多到以目前新德里的水平,没有能力去集权的地步了。

简单做个类比的话就是,假设1个人能管10个人,但管100个人的话,10个人是绝对不够的,至少要11个人。而多出来的那一个人,就是管理那中层的10个人的。

而继续类推的话,我们自然就可以想象,如果管几千、上万人的话,那么需要维持的中层管理者,该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而印度的人口,可是以“亿”为单位的。

而如果想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话,还需要专门设立新的管理人员,去将这些人口中有特长的一部分人集中起来,专门管理。而“如何供养这么多的中层管理者”这个问题,足以让成立之初就没有集权底子的新德里手足无措。更何况,印度境内的那些领主,也并不愿意交出手中巨大的基层掌控权。

印度的尼赫鲁、英迪拉·甘地等政治强人,都做过让印度往集权方向发展的努力。不过,他们并不敢对这些领主随意开刀,不然印度可能会有内战的风险。因此,他们都寄希望于外战。

结果,尼赫鲁外战碰了个大钉子,从此集权化的努力中道夭折,他自己也郁郁而终。后来继任的英迪拉·甘地,也是个铁腕人物,被誉为“印度铁娘子”。她果断出击,打赢第三次印巴战争,威望大盛。然而此人手段过于强硬,得罪了国内的锡克族,最终被刺杀。

此后,印度的领导人,也就在这方面没什么大动作了。“接受现实”,维持印度境内一盘散沙的状态,也就成为了目前印度的一个“最优解”。

如此一来,也就导致了新德里发布的各种改革措施,如“废止种姓制度”、“男女平等”等命令,几乎很难被基层所接受。这样一个国家,虽然体量够大,但其所能发挥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

但也可能会有朋友表示疑问,管理以亿为单位的人口,这样的国家在全世界虽然少,但也不至于没有。为什么不找他们取一取经呢?

这就是印度的第三个问题了。印度对于外国人,其实始终都报以防备的态度。

虽然如今的印度在国际市场上看起来长袖善舞,游刃有余,似乎和哪个国家关系都不错。但事实上,印度的“自尊心”相当高,几乎从来不会认真听取和吸收外国的意见,总是先质疑、再质疑,最后反复摔跟头,才会回头。

这个问题其实是印度的“历史包袱”。须知,印度也是从列强手里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曾经也做过殖民地,有过一段屈辱历史。

但有的国家在近代蒙受屈辱,是因为技不如人,从此反省“落后就要挨打”,开始拼命发展自己。而印度沦为殖民地,则是因为听信了英国人“通商”的说辞。

本来一开始,印度人对于上岸的英国殖民者,并没有多么警惕,单纯的把他们当成是商人。但是后来,英国的“商人”,在印度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大,逐渐有了自己的军队,就开始扩大自己的控制范围。而当时统治印度的莫卧儿帝国十分衰朽,打不过英国殖民者,从此让英国取得了在印度的领导权。

虽然这件事通篇看下来,似乎也有“落后就会挨打”的因素在里面,但印度普遍都认为,这一切的起因,都是因为自己当初让那几个英国“商人”留了下来,这才导致了后患无穷。

因此,印度根据自己近代的屈辱史,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就是“外国人的话一个字也不要信”。所以始终都对外国人报以警惕心理。

这其中,印度对外国商人的信任程度最低。外国人与印度做生意,鲜有不被坑骗的时候,而新德里也包庇这些本土企业的小动作。长久下来,印度的外资环境,可以说是相当差了。

但印度自身的国力也谈不上多么强盛,再加上印度人普遍散漫的性格,所以印度即使拒绝国外的帮助,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也没有在很多领域具有突破性的发挥。

从上面我们就可以看出,印度的潜力虽然巨大,但是羸弱的行政能力,导致印度无法集中力量干大事。对于外国过于警惕,也让他们无法借助外人的力量实现强国的目的,反而还要讨好、照顾国内的一些不成器的企业。

在这种桎梏之下,印度庞大的十数亿人口,完全无法成为印度腾飞的依托,反而成为了拖着印度在地面逡巡不进的累赘。

印度这三点最基础的问题,可谓是一个无解的死循环。不过,如今不是20世纪,没有人会停下脚步等待,在这个人人奋勇当先的大争之世,印度究竟还能不能克服自身弱点,奋起直追,就留待时间的检验吧。

0 阅读:8

招新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