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全消灭曹操之前,刘备和孙权势力唯一的敌人只能是曹操,只有这样才有发展空间。曹操就是抓住了孙权失去了进取之心,只图偏安一隅的心理,才促成了魏吴联盟,孙权这个时候看似是自己的选择,实际上已经被曹操牵着鼻子走了。江东真正重要的地方是淮南,荆州在盟友的手里,淮南在敌人手里,孙权不去打敌人去打盟友,关羽被徐晃击败的那个时间点,就不可能再打下樊城,但是一江之隔的襄阳是唾手可得,然后消化成果,最后刘备出蜀进长安,关羽继续打樊城,孙权出兵打合肥,曹操就只能退守河北黄河防线。
曹操已经到了一种无兵可排的局面,合肥防线的张辽,兖州的城防兵,徐州的后备部队,全部派到襄樊前线了。曹操内部,宛城发生叛乱,许都发生叛乱,邺城发生叛乱,洛阳发生叛乱。诚然,关羽军在被徐晃击败后已经没有攻下樊城的机会了,但是汉水以南还完全在汉军的控制中。
襄阳城还在层层包围之中,徐晃援军没有水战能力,曹操还三令五申不准徐晃渡过汉水。孙权这个时候,打淮南是锐意进取,凭借淮南水网的便利,江东水军向东可取徐州,向西可以威胁豫州,向北可图兖州。但是他选择偷袭荆州,保全长江防线,就打定了主意想要当一个偏安一隅的割据势力。
处于乱世,孙权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而是像一个墙头草一样随风摇曳,三国的主线还是曹刘之间,孙权已经失去和这个两个势力相提并论的格局。两弱一强的三足鼎立格局,弱小的两个势力要想破局,必须要联合先把强敌摁死,然后两家再去角逐天下,这就是孙权吕蒙的战略眼光远逊于周瑜鲁肃的原因。
濡须口之战,双方分别是曹仁与朱桓,参战人数东吴5000,曹仁3w左右,最后战果是曹魏发现现在无法快速吞并孙权的地盘。而襄樊之战关羽3w面对曹仁,徐晃,满宠,于禁,庞德,吕常曹魏阵营5w兵马,且有襄樊坚城,关羽处于攻城的劣势,然后战果呢,于禁3w军队投降,庞德战死,襄阳处于大军围困,朝不保夕,樊城岌岌可危,曹魏后方开始动乱,威震华夏。即使关羽在襄樊之战后期负于徐晃,但是徐晃带领的援军无力进取,没有水军,不敢渡过汉水救援襄阳,可以说汉水以南还在关羽的控制下,襄阳城破只是时间问题。
襄樊之战,孙权的选择只能表示他进取不足,真正显示他自己的昏聩是在晚年的立储问题上。三国时期处理好继承人的问题的就只有两个势力,就是曹操势力和刘备势力,只有这两个势力的权利交接是平稳过度,孙权也就袁绍那个水平,自己最欣赏的大儿子去世后,立三儿子为太子,同时给与鲁王信号让他与太子争权,让东吴的国力损于内耗。
相反曹操和刘备,曹操再喜欢曹植,也没有犯糊涂,217年将曹丕立为世子。刘备知道自己的儿子不是有才能的人,直接将季汉的军政大权全权托付诸葛亮,这才是大格局。反观孙权,鼠目寸光,小心眼,至死只给了信任自己的兄长一个长沙王的称号,对兄长的后代严防死守,对有拥立之功的张昭。兢兢业业处理江东政务,就因为站错一次队伍,次次被孙权当面羞辱,最后劝谏孙权惹恼了孙权,直接堵门放火,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吕蒙是死于孙权手下,因为孙权就是这么一个卸磨杀驴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