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的一天,毛主席工作累了,在丰泽园的院里散步,李银桥在一边陪同。
即便是散步,毛主席也喜欢静静思考,所以卫士们一般都不说话,怕打扰他。
走着走着,毛主席突然回头问了一句:“依你看,是李敏好呢,还是李讷好?”
李银桥一愣,对于毛主席这个提问,他完全没有准备。
略一思忖,李银桥回答道:“都挺好。”
毛主席摇摇头,对于李银桥这个回答,显然不太满意。
“不对,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毛主席道。
毛主席为什么不同意李银桥的说法?他对于自己的两个女儿究竟是如何看待的?在毛主席的心目中,到底是大女儿李敏好,还是小女儿李讷好?毛主席更喜欢哪一个女儿?
对于李敏,毛主席是“爱中有愧”1936年,中央红军抵达陕西的第二年,一个女孩呱呱坠地,出生在陕西志丹,她就是李敏,小名叫娇娇,父亲是毛主席,母亲是贺子珍。
拥有这样一对伟大的父母,李敏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可是好景不长,不久之后毛主席与贺子珍的感情出现裂痕,尽管毛主席一心挽留,但倔脾气的贺子珍还是决心远走苏联,把只有几个月大的女儿留在了延安。
离开母亲怀抱的李敏,所幸还有父亲的关爱,但毛主席太忙了,陪女儿的时间有限,贺子珍走后杳无音讯,年幼的李敏懂事以后,总喜欢问毛主席“妈妈在哪里”,女儿的疑问让毛主席很难回答,也对女儿感到深深的愧疚。
1940年,毛主席和江青的女儿李讷出生了,李敏的地位变得有些尴尬,对母爱的渴望愈发强烈,而远在苏联的贺子珍也特别思念自己的女儿。尽管毛主席很喜欢李敏,但现实的状况让他决定把李敏送到苏联,和贺子珍一起生活,让她陪伴自己的母亲。
就这样,李敏又离开了父亲,与母亲在异国他乡团聚。
贺子珍在苏联的生活十分艰辛,不仅有物质生活的缺吃少穿,还有精神世界的苦闷孤寂,女儿的到来给了她一丝慰藉,从此母女俩相依为命。后来,贺子珍又不顾自己的困难,主动承担起照顾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俩生活的重任,但她没有丝毫怨言。
1947年,李敏终于盼来了一个好消息,贺子珍带着她回到中国,暂时住在哈尔滨。
不管贺子珍还是李敏,都希望和毛主席团聚,可对于贺子珍而言,这是一个奢望。1949年初夏,毛主席派人把李敏接回北京,李敏多么希望母亲和自己一起走,和父亲团聚,可是她却被告知,只有她一个人能去。
贺子珍含泪与女儿挥手告别,就这样,李敏时隔8年,在经历了艰苦的生活磨砺后,终于回到毛主席身边,再次享受到父爱的温暖。
可以说,毛主席对李敏倾注了很多的爱,这其中更包含着对贺子珍、李敏的愧疚之情。
对于李讷,毛主席是真心喜爱李讷是毛主席和江青唯一的孩子,1940年出生于陕西延安,相比李敏小时候享受了并不完整的父爱、母爱,李讷是幸福的,她享受了全部的、完整的父爱母爱。
李讷人如其名,性格内向,话语不多,从小爱读书。1940年,毛主席把李敏送到苏联,而毛岸英、毛岸青也早就在苏联学习,毛主席身边只剩下了李讷一个孩子。
当时,毛主席和江青的感情正是最融洽的时候,李讷年龄小,脾气乖,特别受毛主席的喜爱。工作之余,毛主席总是抽空带着李讷散步,陪她读书,教她识字,给她讲故事,亲昵地称她“大娃娃”,李讷则亲热叫毛主席“小爸爸”。
新中国成立后,李讷跟随毛主席、江青到了北京。不久后,李敏也来到北京和毛主席团聚。李敏、李讷,这一对素未谋面的姐妹俩终于见面了,从此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共同与毛主席、江青生活在一起。
毛主席觉得李敏好,还是李讷好?我们时常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每一个孩子在父母心目中都是一样重要,但现实中父母对待每一个孩子的喜爱程度还是不一样的,小女儿往往比大女儿受到父母更多的喜爱,这是人之常情,毛主席也不能免俗。
更何况,毛主席完整陪伴并亲眼见证了李讷的成长,父女俩感情特别深,而李敏有长达8年的成长期不在毛主席身边,毛主席更喜欢李讷一点,也在情理之中。
李敏、李讷都很聪明,学习成绩好,毛主席对两人的感情都很深,但与此同时,毛主席对她们要求也很严格,不仅自己不搞特殊,也从来不允许她们搞特殊,不管吃饭穿衣,还是上学出行,都按照规定来,绝不占公家一点便宜。
在毛主席的严格要求下,李敏、李讷非常懂事,伟人低调,从来不依仗自己的特殊身份要这要那,甚至连学校的同学都不知道她们是毛主席的女儿,所以当毛主席问起李银桥“哪一个更好”的问题时,李银桥才发自内心地回答说:“都挺好。”
毛主席听后摇摇头,“你为什么这么说?有什么理由?”
“她们姊妹俩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有上进心;对我们都很尊重,身上没有高干子女的那种优越感。”李银桥毫不犹豫地说,这就是他平时所见所感,没有半句假话。
可是,毛主席听后却不以为然地说:“不对,我不同意你的看法。”
李银桥很意外,毛主席为什么说不对呢?那在毛主席心目中,到底是哪一个女儿更好一些呢?李银桥看着毛主席,用征询的目光。
看出李银桥的质疑,毛主席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我看她们不如你们有出息,也不如你们有前途,她们比你们吃的苦少,能吃苦的人才有出息。”
李银桥笑了,说:“主席,您还想叫她们吃多大的苦?就算比起普通人家的子女来,她们俩吃的苦也是只多不少。”
没想到,毛主席对于这个回答还是不同意,摇头说:
“不对!你讲吃苦的时候,思路不对头,首先想到她们是我的女儿,所以给她们定下不同于一般人家子女的标准。她们不就是吃食堂嘛,食堂的伙食要比多数农民家庭的伙食好,不是这样吗?”
这一回,李银桥也认真起来,和毛主席争辩道:“主席,您总找比你生活标准低的比,这不公平。大多数城里人家的伙食,未必比学校食堂差,我家里就比大食堂的伙食好。依我看,李敏、李讷的伙食水准肯定比他们差。”
毛主席收起了一贯的笑容,严肃地说:
“银桥,你之前为革命做了贡献嘛!吃好点人民没意见,我也没意见。可是李敏、李讷她们还在读书,还没有开始做贡献呢!人哪,生活还是跟低的比有好处,才知道满足。如果是不比贡献比享受,那就没出息了。”
听到这番话,李银桥终于明白毛主席的用心了,他并非有把两个女儿放在一起比,而是认为她们吃的苦都不够,他平时就经常教导孩子们“能吃苦的人才有出息”,还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们,希望两个女儿能多吃苦,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这就是毛主席家风正气的表现,不仅自己一个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还严格要求孩子锻炼成长、吃苦成才,这也是人民爱戴毛主席、缅怀毛主席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