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拍摄于1949年12月21日,地点是莫斯科大剧院。
这一天是斯大林70岁生日,各国共产党领导人齐聚莫斯科,为这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袖祝贺七十大寿。
斯大林的生日庆典很隆重,毛主席也出席了。
照片是毛主席和斯大林鼓掌的场景,作为“大寿星”,斯大林自然是满面春风,踌躇满志,但是给他祝寿的毛主席却神态严肃,一脸不高兴。
当天是万人瞩目的大场合,斯大林给毛主席的礼遇很高,让他紧靠自己,坐在右手边,但是毛主席为什么一脸不高兴,显得这么严肃呢?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抓拍瞬间的问题,恰好捕捉到了毛主席神态严肃的一个镜头,但事实上,毛主席本人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也说自己“不高兴”,甚至对此耿耿于怀。
1949年12月,毛主席正式率团出访苏联,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出国访问,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给斯大林祝寿,二是签订新的中苏条约。
对于毛主席而言,签订新的中苏条约显然是重头戏,至于给斯大林祝寿,他的内心是很抵触的,但在当时,几乎世界各国的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都选择了到莫斯科给斯大林祝寿,毛主席为了给斯大林面子,争取苏联对中国的帮助,也不得不勉强自己。
毛主席对斯大林的感情比较复杂,他不否认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帮助,但是又反感斯大林的过度强势和过多干预。最重要的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斯大林并非全心全意支持中国共产党,而是脚踩两只船,暗中也支持国民党。
斯大林的如意算盘是国共内战形势尚不明朗,谁将来执政还不好说,这个时候不能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万一押错了宝,另一方上台之后,苏联就比较尴尬了,斯大林这种暧昧的态度,让毛主席很不满意。
最早从1947年开始,毛主席就萌生了访问苏联的想法,并且多次主动向斯大林提出这一要求,但是每次都被斯大林谢绝了。
对毛主席来说,访问莫斯科是一个夙愿,他要为中国尽可能地争取苏联的帮助,但是直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斯大林担心的身份问题不复存在,斯大林才表态欢迎毛主席来访。
在这种背景下,毛主席决定借斯大林70周岁诞辰之机,亲自前往莫斯科祝寿。
毛主席本人不喜欢过寿,也很反感高级领导干部大张旗鼓过寿,所以对于斯大林过寿一事,他其实是抵触的,但斯大林毕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导人,以前帮助过中国共产党,刚成立的新中国仍然需要他的帮助,所以才勉强前往。
为了给斯大林送礼一事,毛主席颇费心思,准备了大量礼物,大多数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东西,甚至拉上了几车皮的大白菜、萝卜、大葱和梨子作寿礼。
遗憾的是,此次访苏的过程并不轻松,毛主席大多数时间并不高兴。
毛主席刚到莫斯科火车站时,苏联方面的接待很简单,甚至连正式讲话都没给机会,这让毛主席心里不舒服;第一次和斯大林见面时,气氛还可以,但一到关键问题上,斯大林就开始打太极,尤其在废除旧的中苏条约(苏联与民国政府签订)、签订新的中苏条约、向中国提供援助这几点最重要的问题上,斯大林一直避而不谈。
毛主席很生气,但还是没有当场发作。
此后,毛主席一连被晾在别墅里好几天 ,见不到斯大林的面,也谈不了任何重要大事,毛主席情绪很不好,一度焦躁不安,他请人给斯大林带话,要求安排第二次会谈,斯大林却没有反应,迟迟没有安排,更让毛主席十分恼火。
这个时候,苏联方面也感到不妥,询问毛主席是否愿意出去参观,散散心,打发一下时间,毛主席一听更生气了,当场拍了桌子,高声道:“我没兴趣!这些天,我在这儿就三个任务:一、吃饭;二、睡觉;三、拉屎。”
在这种不友好的氛围下,12月21日,莫斯科迎来了斯大林70岁生日的庆典,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盛大隆重的庆祝仪式。致祝词时,毛主席表示这次参加斯大林70寿辰盛会“衷心至为愉快”,祝福斯大林“健康与长寿”,并高呼“伟大的斯大林万岁!”
毛主席热情洋溢的致词让斯大林很高兴,也很不满意,一整天的心情都特别好,可是毛主席的情绪实际上一点都不高涨,所以在记者拍摄的现场照片中,毛主席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高兴、愉快、激动,大多数时候神态严肃,甚至一脸不高兴。
大家设身处地想一下,毛主席在这种形势下,能高兴吗?
第二天,莫斯科举行祝寿宴会,毛主席依然坐在斯大林身边,他不喜欢参加这种应酬性质的宴会,可这次宴会从晚上8点一直搞到次日凌晨1点,毛主席身心俱疲,也不好意思提前退场。回去以后,毛主席对汪东兴说:“苏联的宴会怎么这样长?吃也没吃好,看也没看好,鼓了一晚上掌。我们回去不能学这个。吃饭就好好吃,看戏就好好看。”
尽管到了后来,斯大林突然改变主意,同意签订新的中苏条约,但前期的不愉快仍然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对此颇有怨言。多年以后,毛主席对人说过:“从感情上讲,我对斯大林并不怎么样……我见到他以后就更不高兴了,在莫斯科的时候和他吵得很厉害。
由此可见,毛主席当时对斯大林是挺有情绪的,所以不高兴的表情才写在脸上。但毛主席对斯大林的不满是出于公心,并非个人恩怨,他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才与斯大林“吵得很厉害”,这就是一代领袖的境界与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