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张国焘罕见合影,张国焘一脸霸气,毛主席一身正气

博延评历史 2023-05-30 08:41:00

张国焘曾是我们党和红军的重要领导人,他和毛主席有过一段共事的经历。

下面这张合影拍摄于1936年冬,地点是陕北保安。

合影中的两个人就是张国焘和毛主席。

目前保存的张国焘、毛主席合影中,基本都是三人以上的集体合影,只有两人的合影十分罕见,两人在照片中展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对比之下,更彰显两人境界格局之不同。

陕北的冬季寒冷,毛主席和张国焘都穿着棉衣棉裤,脚蹬棉布鞋,衣着上没有多大区别,但两人的站姿、神态、气质却迥然不同。

张国焘的棉裤很肥,打着绑腿,加上个子不高,有些胖,整个人显得比较臃肿。

张国焘的站姿很有气势,他双手背在身后,一张方正的国字脸虽然露出微笑,但是却一点也没有敦厚、亲切的感觉,因为他的下颌微抬,目光略看前方,又好似向下斜视,睥睨镜头,给人感觉很高傲、瞧不起人。

整体上,张国焘给人一种霸气外露,目中无人的感觉。

毛主席的棉衣、棉裤都比张国焘的薄,甚至可能是单裤,所以整个人显得瘦削、利索,加上他的个子本来就高,站在张国焘面前,更显高大挺拔。

与张国焘背负双手、目光斜视不同,毛主席两手掐腰,目光直视前方,虽然脸上没有明显笑容,甚至有些严肃,但是并没有那种拒人千里之外的冷漠。

总体来看,毛主席展现出的是一身凛然正气。

毛主席和张国焘在合影中都表现出了作为领导人的自信,张国焘更多是一脸睥睨天下的霸气,高高在上的傲气,但这种霸气、傲气显得有些“虚”,似乎是刻意张扬;毛主席却是一身凛然严肃的正气,无所畏惧的勇气,率直坦荡,自然流露。

二者的本质区别,源自于境界格局的高下不同。

这并不是马后炮,因为在这张照片拍摄前后,毛主席和张国焘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张国焘的言行举止充分暴露出他自私、自负、自矜、自傲的一面。

张国焘和毛主席相识甚早。

1919年,毛主席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时,在李大钊的介绍下,结识了小自己4岁的张国焘。彼时,张国焘已是北大著名的学生运动领袖,加上他性格比较高傲,对一个来自湖南的小小“图书管理员”,并没有太瞧在眼里。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张国焘和毛主席都到了上海,张国焘是会议的主持人,而毛主席担任记录员,张国焘的地位显然高出一截。在此之后,张国焘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在我们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可惜,张国焘这个人骨子里比较自负,尽管他在创建鄂豫皖根据地、建立红四方面军等方面有一定功绩,但是私心太重,权力欲太强,喜欢搞一言堂,作风霸道不民主,所以在后来的革命道路中犯了一系列的错误,比如“肃反”扩大化。

特别是在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张国焘觉得自己兵强马壮,而中央红军势单力薄,权力欲进一步膨胀,从不服中央调遣,争功夺权,到置中央北上决定于不顾,坚持率兵南下,直至另立“临时中央”,犯下严重错误。

1936年6月,张国焘被迫取消“临时中央”,是年冬率部回到陕北保安(中共中央临时驻地),这张合影就是他和毛主席在保安的一孔窑洞前拍摄的。

彼时,张国焘“另立中央”的图谋已被挫败,但他并没有真正从思想深处检讨自己的错误,仍以“革命功臣”自居,不时流露出霸气、自傲的一面,即便在和毛主席合影时,也丝毫不掩盖这种“霸气外露”。

只可惜,张国焘此时已是众叛亲离的强弩之末,照片中所谓的“霸气外露”更像是刻意张扬,而不是自然流露,显得比较虚,缺乏真正的底气。

与张国焘相反,毛主席虽然个人魅力、能力都很突出,受到党内同志拥戴,但他一直襟怀坦荡,谦虚谨慎,哪怕是张国焘分裂中央,宣称要把他“开除党籍”,毛主席也始终以大局为重,不搞争权夺利,最终将张国焘挽救回来。

毛主席的公心让他本身有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不需要刻意张扬,便自然流露。

遗憾的是,张国焘的境界格局与毛主席有着天壤之别,他的心中只有私欲,对于中央的批判根本无法接受,又总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仓皇叛逃国民党,却又被国民党抛弃,老年冻死异国他乡,可谓罪有应得。

正所谓“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幸运的是,历史选择了毛主席,而张国焘则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29 阅读:21387

博延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