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曾涌现出很多优秀的文学家,其中既有宰相诗人,也有布衣墨客,虽然地位不同、见解各异,不过他们却都通过辛勤的创作,为后世奉献了精彩的篇章。宋代诗歌重理趣、尚议论,蕴含深刻哲理,并经常以议论入诗。
才子们求新求变,避免陈词滥调,注重文字表达技巧,同时又显得风格多样。宋人的诗歌或空灵、或苍凉,读来如饮冷泉,清冽入骨。下面一起欣赏宋代的三首五律,以精微之笔描绘天地之美,堪称惊艳。

溪亭
南宋 · 林景熙
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林景熙是宋末爱国诗人,进士及第后曾任泉州教官等职,宋亡后隐居林泉,拒绝出仕元朝。他曾冒死收拾宋帝骸骨,并创作诗文表达心中悲情。
林景熙的诗文作品沉郁悲凉,同时又不失雄放。这首诗通过“清秋、日暮、落叶、孤灯”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和孤寂的氛围,传达出作者极其苦闷的心情。

清秋之际,日暮时分,诗人独自徘徊于溪亭。“余思”二字,奠定了全诗深沉的基调,人们不禁好奇,才子心中到底在思虑什么?夜幕降临,初升月亮在高树之上,洒下银白的光辉。半醒的状态,描绘出诗人内心的迷惘。
心中烦闷,诗人又继续穿行于山林之中,脚下索索作响的落叶,衬出环境的寂静。走累了,诗人又找了一块岩石闲坐,然后百无聊赖地数着半空中明灭不定的流萤,读者则仿佛可以看到诗人落寞的身影。
周围万籁俱寂,诗人正感到有些烦躁,此时不知何处传来阵阵渔歌,打破了这份宁静。远处的江面上渔火闪烁,更增添了一种距离感和孤独感,却给读者带来无尽的遐思。全文充满清幽孤寂之感,作者只用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秋夜溪亭图,极其引人入胜。

临春水
北宋 · 宋庠
尽日临春水,非关问要津。
舟行鱼避楫,岸坐草留人。
香萼千红糁,苔花小翠鳞。
已堪遗俗虑,何必擉江滨。
宋庠是宋仁宗时期的状元,他与弟弟宋祁都是才华横溢。这首诗充满闲适意趣,又颇具哲思,更能引领读者走入春日水边的悠然之境。诗人开篇说自己整日在春水之畔流连,并非寻求仕途出路。“尽日”二字,体现出一种沉醉状态,诗人摒弃了世俗功利之心,尽情地享受春日的宁静美好。
“舟行鱼避楫,岸坐草留人”,这两句动静交织。鱼儿机敏地避开船桨,展现出一种灵动的活泼状态;诗人在岸边静坐,青草似乎有意挽留,赋予春草以人的情感,又从侧面烘托出迷人春景,传达出才子流连忘返的欣喜之情。

“香萼千红糁”,这一句是说繁花似锦,片片花瓣宛如红色的颗粒肆意洒落,浓郁的芬芳更是扑面而来;“苔花小翠鳞”,对句是说苔花就像细小的翠色鳞片,呈现出微观世界的精致。一大一小、一艳一素,尽显万物的蓬勃生机。
最后,诗人开心春景迷人,足以让人忘却烦忧,不必像严子陵江滨垂钓、远离尘嚣。结尾点明主旨,表达出一种超脱情怀,诗人也委婉地奉劝世人回归自然、放下俗念。整首诗笔调清新,自然流畅,令人领悟到一份纯粹的快乐。

岁晚
北宋 · 王安石
月映林塘静,风含笑语凉。
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
携幼寻新菂,扶衰坐野航。
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王安石二次罢相后,便隐居于金陵的半山园,他有时整日足不出户,读书吟诗;有时也会骑着毛驴,在山间小路上悠然观景。这首诗描写秋夜景色,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过往的留恋。
开篇笔触简洁,月光洒在林塘之间,四周一片寂静。微风轻拂,传送着一派欢声笑语,也带来丝丝凉意。诗人俯身临水,碧绿纯净的池水令他喜悦和爱怜。荆公静静地伫立,默默地感受着幽幽的花香。“绿净、幽香”,抒写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敏锐感知。

“携幼寻新菂,扶衰坐野航”,这一联介绍诗人带着孩子寻找新结的莲子,又小心地扶着老人坐上野外的小船。读者仿佛看见了一幅充满天伦之乐的画面,值此岁末之际,如此温馨的场景,让人也感受到一份浓浓的亲情。
岁末将至,诗人更加珍惜流逝的岁月,笔墨从眼前的生活场景,转向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也引发了人们普遍的共鸣,便意识到要珍惜当下的每一刻。整首诗意境优美,描写细致,巧妙融合了自然之美、亲情之暖,展现出王安石的非凡底蕴。作者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懂得了要珍视生活中的点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