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躁不安时,读一首唐代的禅诗,寻觅一份宁静与平和

墨有云水心语 2025-02-12 05:36:40

尘世间有数不清的烦恼,生命里也会遭遇很多挫折。有人为生计奔波,担心自己一旦慢下脚步,就会被时代所淘汰;有人则因身患疾病而烦忧,不知明天和意外谁先到来。

不过既然人生苦短,又何必每日纠结于一些无能为力的事情,不如寻一方静土,让心灵归依恬淡,然后将生活的琐碎,化作点点微光,日子便满是清欢,岁月也会温柔以待。

唐代一位诗人就经常独坐窗前,悠然地观赏如水月光静静地洒向世间万物,内心也如月色一般澄澈。下面一起读诗,烦躁不安时,读一首唐代的禅诗,寻觅一份宁静与平和。

春夜宿云际寺

唐 · 斐公衍

境静闻钟声易响,庭高见月影难沉。

青山解隔尘中事,流水能清物外心。

斐公衍自幼喜欢读书吟诗,他不慕荣华,布衣终生。诗人平日里深居简出,宁愿过着清贫生活,也不愿逢迎权贵,反而经常与僧侣往来。这首诗情景交融,充满禅意,令人遐想不尽。

斐公衍虽然名不经传,这首诗却宛若唐代天空中一颗沉静的星辰,短短四句话,就营造出一个充满禅意的世界,展现了一幅唐代士大夫心灵栖居的画卷。

云际寺的具体位置虽然无法考证,但并不影响大家感受诗人的恬静心情。"境静闻钟声易响",首句便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至极的世界,诗人以一片寂静反衬出听觉的敏锐度,寺院钟声的穿透力,在沉寂中得以逐渐放大,形成了声波与静默的共振。

当铜钟的悦耳声响穿透暮色,无形声波便在寺院回廊间往复地发射。“境静”二字,构建了全诗意境的基石,每一次钟声似乎都能穿透人心,在寂静中产生深远的回响;"易响"二字,暗示了诗人心湖中顿时产生了波澜,这种以声衬静的手法,与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表现手段异曲同工。

"庭高见月影难沉",这一句从听觉转向视觉。“难沉”二字,不仅描绘出月光的明亮皎洁,更赋予月影以一种静态的美感,月宫里的嫦娥好像知道诗人正在欣赏自己,于是便故意慢下了轻柔的步伐。

高耸的寺院将作者的视线引向苍穹,月光如水银泻地,在飞檐斗拱间投下斑驳光影。月轮在高处减缓了西沉的速度,诗人仿佛感觉时光忽然凝滞了,同时也在瞬间体味到刹那即永恒的禅学观念。

第三句运用拟人手法,“青山解隔尘中事”。连绵起伏的青山,宛如一道天然屏障,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隔绝在外。诗人徜徉于青山环绕的云际寺中,仿佛与尘世、琐事彻底隔绝,获得了心灵的宁静与超脱。青山作为一座天然屏障,被诗人赋予了一种过滤功能,体现出传统文化中人们对山岳的崇拜。

结尾极富禅意,“物外心”是指超脱于世俗之外的心境。潺潺流水不舍昼夜地流淌,仿佛具有一种神奇力量,能够洗净内心深处的尘埃和杂念。在作者眼里,青山承担了空间隔断作用,流水则可以完成净化使命,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修行场所。

在如今这样节奏快、压力大的社会中,人们经常感到疲惫不堪。这首七绝就像是一首可以纾难解困的乐章,让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觅得一片宁静的港湾。

诗人好像在文中告诉后世,在喧嚣的尘世中,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无论生活多么忙碌,都不要忘记适时地放慢脚步,并悠然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让心灵获得一个良好的安顿。

2 阅读:70
墨有云水心语

墨有云水心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