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西军司令和129师师长,为什么只能是刘伯承?毛主席选将真高明

漫步时光旧梦 2024-12-12 11:07:02

1937年2月下旬,先后消灭了2万多“马家军”的工农红军西路军,由于敌众我寡且缺粮少弹,已几乎陷入绝境,消息传来,延安方面紧急调集四个军的部队组成“援西军”,拟向西挺进救援西路军。然而当援西军风尘仆仆,于3月上旬进至陇东平凉地区时,却收到了西路军完全失败的噩耗!

援西军总兵力有9160余人,下辖红4军、红28军、红31军和红32军,其中红28军为原陕北红军,全军仅三个团1200余人;红32军即原来的红九军团余部(先后转隶四方面军和二方面军),当时也只有两个团1000余人,显而易见,援西军的主力必是红四方面军余部:红4军和红31军。

之前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时,红四方面军战斗序列中尚五个主力军:红4军、红5军、红9军、红30军和红31军,其中红5军、红9军、红30军共约22000人西渡黄河组成了“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基本损失掉了,而未过黄河的红4军和红31军,已经是四方面军仅存的战斗部队!

要命的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也在西路军序列内,到1937年2月间,徐向前、陈昌浩等首长更是生死不明,那么由谁来领导和指挥,以四方面军余部为主体的“援西军”呢?时间紧迫,中革军委第一时间同意了毛主席的提名,以刘伯承出任援西军司令员。

中央红军名将如云,不乏军政双优的帅才,未来的十大元帅除贺龙、陈毅、徐向前之外,其他七位皆名列其中,毛主席为什么单单推荐刘伯承,“接手”四方面军余部的指挥权,在此基础上,不久再任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呢?原因其实非常深刻。

一、刘伯承的背景和职务最合适

中革军委最初任命的援西军领导班子,是司令员刘伯承、政委张浩、参谋长左权(未到职,后由李达改任)。如果仔细观察,读者会发现这三位首长有着共同的特点:均有曾经留苏的背景,再说直白点,都不是井冈山走下来的干部。

刘伯承是1930年回到中央苏区的,之前在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张浩同志(林育英)则是1935年底,奉共产国际的指示从苏联回国的,也是迫使张某焘放弃“南下路线”的关键人物;左权将军更是黄埔一期和伏龙芝军校的双料学霸。

为什么如此安排呢?因为当时对张某焘的错误路线,还没有进行彻底的批判和清算,之前“草地分兵”的特殊历史事件,已造成红一、红四方面军之间的关系,非常敏感甚至有些紧张,尽管已经是第二次会师了。

在任命援西军军政主官的问题上,此时选将稍有不慎,还会继续影响两大方面军的团结,这绝非危言耸听!

如果选派“双红一”的名将统率援西军,就会有一方面军前来“接收”四方面军余部之嫌,必然遭至四方面军干部的普遍反感,后来许世友等将领在红军大学学习期间,差点集体出走而被抓的事件,完全可以印证当时关系之紧张。

而选派具有留苏背景的首长,去指挥以四方面军余部为主的援西军,不仅人在延安的张某焘没话说,四方面军干部们在心理上也能接受,是在特殊的时间点上,最稳妥也最合适的办法,毕竟救援西路军是压倒一切的紧急任务。

同时还应注意,刘伯承之前的职务是“红军总参谋长”,而不是红一方面军参谋长。两大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曾共同组建了红军总部,以朱德为总司令、张某焘为总政委、刘伯承为总参谋长,因此刘伯承的职务和级别,也完全符合条件。

在四方面军徐总指挥、王副总指挥、陈政委都陷在西路军的情况下,推荐具有留苏背景的总部首长,下来带兵出任军事主官,既符合军队惯例也适应实际情况,是毛主席深思熟虑的结果!

二、刘伯承对四方面军情况更熟悉

“草地分兵”之前,两大方面军是混编北上的,红军总部当时随“左路军”行动,所属部队包括红一方面军的红5军、红32军和红四方面军红9军、红30军和红31军,换句话说,朱总司令、刘总参谋长是跟张某焘和四方面军主力同行的。

因此中央红军“陕甘支队”(主要是军委机关、红1军和红3军)单独北上后,朱总司令和刘总参谋长,实际滞留在四方面军部队中,并且这两位开国元帅,此间与张某焘的错误路线,进行了坚决斗争。

由于不肯同流合污,刘伯承在四方面军的处境很是困难,一度被解除了总参谋长之职,下放到“红军大学”担任校长,其实就是被削去了指挥权,并且一直遭到不公正待遇和监视,当时连朱总司令警卫员的枪都被下了,形势可见一斑。

红四方面军掉头南下是1935年9月的事情,及至三大方面军重新在甘肃会宁会师,已经是1936年的10月,因此刘伯承滞留在四方面军主力的时间,长达一年零一个月,处境虽然艰难,也有额外的收获。

那就是在红军总部工作,以及担任红大校长期间,刘帅与四方面军各级干部广泛接触,不仅对人事比较熟悉,也了解各级指挥员的指挥风格和各部队的作风特点,这对于担任援西军司令员一职,是非常有利的。

一支部队的军事主官,即便是身经百战的名将,如果对部队和部下一点也不了解,是很难带领他们打好仗的,这是军事常识。而刘伯承在分兵期间的特殊经历,使他成为中央红军高级首长中,对四方面军情况最熟悉的一个。

例如抗战爆发后,中央选派陈赓到129师担任386旅旅长,除去黄埔一期名将的身份,曾在鄂豫皖苏区和红四方面军任职,也是重要因素所在,“将不知兵”总是不妥当的。

三、刘伯承是川籍更是川中名将

众所周知,红四方面军是在大别山区发展壮大起来的,不过在1932年第四次“反围剿”失败以后,方面军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时,总兵力不过2万余人,那怎么懋功会师之时,四方面军已经发展到10万大军呢?

因为四方面军其后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期间多次大败川军,一度深入到嘉陵江左岸,川陕苏区高峰时期拥有23个县的辖地,人口高达600万以上,其中人口稠密的四川各县,为四方面军的扩军提供了大量兵源。

也就是说,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四方面军队伍里,四川籍官兵已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刘伯承恰恰是一位川中名将,从1912年就在川军服役的天府子弟,青年时代曾任川军第5师第9旅参谋长、四川督军署警卫团团长等职。

1926年刘伯承入党后,又与杨闇公、朱德等共同领导发动泸顺起义,由于熟知川军各部情况且“素孚众望”,曾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川军各路总指挥”,故“军神”在四川各界有着较大影响力,甚至不少川军将领都是他的晚辈和部下。

名动四川的资望,非常有利于刘伯承司令员,跟四方面军的广大指战员沟通和共事,刘伯承每每下到部队里,跟四川籍干部战士用一口四川话交流起来,自然倍感亲切。解放战争后期,刘帅转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也是这个道理。

某种意义上,在1938年张浩同志病重后,毛主席力排众议,选定八路军总政治部的邓副主任,接任129师政委一职,抛开其他方面的原因,也有邓政委同是四川人的考虑,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嘛!

四、刘伯承的军事能力勿庸置疑

刘帅不仅是人民军队正规化的先驱者,也在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以及长征路上,证明了自身优秀的军事能力,1934年底复任总参谋长后(一度被降职),还曾兼任先遣队司令员,率精干部队作为整个中央红军的开路前锋。

过乌江智取遵义、抢占金沙江皎平渡、顺利通过彝区、安顺场强渡大渡河,这些经典战役战斗,都是刘伯承率干部团等部队,亲临一线指挥的,为中央红军的长征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其指挥艺术闻名三军。

红军用七条小船抢渡金沙江之际,军事形势是非常危险的,毛主席却对组织渡江的刘伯承,给予了充分信任,曾经风趣地对大家说:“朱德同志说,四川称刘伯承是一条龙下凡,江水怎么会挡得住龙呢?他会把我们带过去的”!

毫不夸张地说,在当时的中央红军将帅中,能够同时满足上述四项条件的高级首长,恐怕惟刘伯承一人而,这也是毛主席力荐刘帅,出任援西军司令员的深刻原因,不仅是知人善任,也充满了非常时期的政治智慧。

毛主席同时要求后方筹款50万元,交由援西军带给西路军以补充,在形势极端危急的情况下,于1937年2月26日电令刘伯承等首长:“主力两军(指红4军、红31军)限三日准备完毕,四日开始出动”!急迫之心溢于言表。

可惜当援西军于3月10日,兼程进至甘肃镇原、平凉地区时,刘伯承突然收到了西路军兵败的消息,此时援西军距离目的地,还有2000里之遥,加之兰州一带已被中央军接防,援西军自身的行动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被迫停止前进。

援西军此后收容了1000多名西路军失散将士,并在刘伯承的主持下,就地进行了军政两方面的整训,稳定了红四方面军的剩余部队,刘帅同时也赢得了四方面军指战员的信任与尊重,可谓功莫大焉。

徐向前总指挥历经磨难,脱险回到延安的时间,已经是1937年6月间。彼时徐帅身心均遭重创,而且根据组织原则,还需接受必要的审查,因此从几方面情况看,都不适合立即恢复军事主官职务。

因此援西军继续由刘伯承统率,至1937年8月,红军主力奉令改编为第八路军,援西军集结整编为第129师,刘伯承顺理成章出任中将师长,由于编成四个师的计划落空,徐向前只能屈就副师长。

及至1938年邓政委到任129师,未来“刘邓大军”的名号初定,即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

0 阅读:9

漫步时光旧梦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