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分享心学典籍《传习录》学习感悟。聚焦终身成长领域,我是董三自。求知路上屡败屡战,永不放弃。
郑重声明:本号文章皆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侵权必究!
对不动心的说法,古今中外的人们各有不同理解。
现代人说不动心,更偏向情感角度,表达一种不受对方吸引的状态,有时可能在内涵对方魅力不够;
古代西方哲人也有很多人提倡“不动心”,但各个流派的观点却并不相同。
唯物主义者主张冷漠地对待外物,保持心灵的宁静;
德谟克里特的观点是,灵魂不受恐惧影响,不受欲望干扰,不为生活操劳,用智慧去达到内在的和谐与平静;
伊壁鸠鲁则把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当作生活和道德目标;主张以对自然的正确认识,克服对死亡和神的恐惧,以此达到不动心状态。
我们在思想上,经历过百家争鸣的时代,若要把各家的观点细述一番,不太现实。今天就说下较有代表性的孟子的观点。
有学生问阳明先生,如何看待告子和孟子“不动心”的说法。告子咱还没怎么仔细研究,暂且不探讨。
孟子曾说:
【我四十不动心。】
这是在他的学生公孙丑向他询问,如果他的仁政主张,得到了国君的推崇,理想得以实现的情况下,会不会动心。
要知道,孟子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在各个国家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观点,已经奔波多年了。
但他听到学生的提问后,却淡定地回答说。自己四十岁就已经不动心了。
如何理解孟子“不动心”的说法呢?
阳明先生破译:
【集义到自然不动。】
集义,也是孟子的观点。他认为,要达到道德较高的境界,就是要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先生又补充道:
【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对于心之本体的看法,王阳明和孟子观点是一致的。
他们认为,心之本体是人人具备的,而心之本体禀承天地之气,本无二致,只是因后天的各种原因产生了差别,受到了遮蔽。
天地间本就存着浩然之气,而人的心之本体,也离不了气,所谓志气。
这气至大至刚,配义与道,必须以正直去涵养它。
【行有不慊于心,刚馁矣】
人的行为,须合乎道义,否则就会伤害到此气。
当人行为端正,所作无不合乎道义,其气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相接相通,这个人就能力、智慧就可通达大道,真正到达了至高的境界。
阳明先生认为,孟子正是做到了持续地养护自心的浩然正气,因此才达到了“不动心”的程度。
其实这个不动心,个人理解,是从信念角度,诠释一个人心志坚定、纯正无私、不被一切名利外境所动摇的精神境界。
欢迎留言探讨。
本人才疏学浅,若有不足之处,欢迎各位高人批评指正。
更多精彩:
格物究竟是啥意思?阳明先生的理解,和经典并不一样
国学:阳明先生1喻1招,传授“制心”之道
国学:“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用阳明心学理解,另有深意
我是董三自。一切为了提升认知,开启智慧,开启自足、自洽、自在人生。
欢迎关注!诚恳邀请您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