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林小英谈教育问题,阳明先生:3字、3步搞定

三自国学 2024-10-24 16:42:47

继续分享心学典籍《传习录》学习感悟。聚焦终身成长领域,我是董三自。求知路上屡败屡战,永不放弃。

郑重声明:本号文章皆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侵权必究!

近来北大教授林小英,在一档节目中,再次谈到教育功利化严重的现象。

“现在的孩子,只做对自己有好处的事。”

她的批判精神值得赞赏。虽对现实感到些许无奈,但还是鼓励学生做独特的自己。讲真,这观点非常棒,但终究很难落到实处。

不是学生不想做那样的自己,而是问题的根源,或许并不在学生身上。

教育事关国家兴衰和民族发展,每个公民都应该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在此我也想表达一下个人的看法,

教育功利化现象,自古有之,只是现在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当今社会,信息瞬息万变,就业形势也千变万化。

有些学生可能这头还没毕业呢,那头专业就已经被取消;

有些行业这两年还蒸蒸日上,可能过几年就被淘汰了。

这种急剧变化的社会形势,给人们心理上带来巨大冲击,大大增加了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因此,所有人都想抓住现在,抓住点实际的、能够把握的东西,以缓解心中的不安;

另外,传统文化的没落,造成普遍的信仰、信念感缺失,很多人养成了及时行乐的习惯,人们更重视现实感官的享受,欲望被夸大、物质受到追捧;

成人的世界里,为了追求个人的私欲满足,不择手段。家长的一举一动,无不在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价值观。

家长、老师、身边人都急功近利,孩子又怎么可能不趋同?

所以,看清现状后就明白,主要问题并不在孩子身上。

我们现代人,大多忽略了心灵世界的存在,内心一片荒芜,按阳明心学的观点,这样的人,失去了心之本体。

当人心蒙尘,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私欲无穷,良知被遮蔽,人们一心追逐外物,这时,恶性循环就开始了。

越是把心放在外面,心就越浮躁,心越浮躁,就越是认识不清现实境况,然后就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感官的满足上,以麻痹自我,因为现状越来越糟,根本没有勇气去面对。

家长责怪孩子不懂事、不争气;

甩锅教育工作者,认为自己付了钱,就应该得到好的结果;

还怪游戏开发商,如果不是这些人,孩子不会被带偏;

教育工作者又辩称,家长才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更多受家庭教育影响;

怪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学习缺乏自觉性;

也怪社会风气不好,让他们很难做。

学生则是两头受气,但自己认知有限,很难看到问题所在;

他们并不是不想努力,可很多家长自己都不愿意努力,干嘛要强求孩子?

况且他们根本不知道努力到底为了什么?

于是学生对家长、对老师抱以冷漠或埋怨……

整个社会充满奇怪的牢骚和不满,人人都在指责他人。

怪着怪着,孩子变成了家长,新的家长又养育了新的孩子。

可问题还是一样的问题,老师还是那样的老师,社会也还是那个社会,始终因循着旧的方式、旧的传统……

那么问题源头到底在哪?解决方法又是什么?

阳明先生说:存天理,灭私欲,致良知。

甚至可以浓缩为三个字:致良知。

不论什么人,都有着无二的良知本性,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都有权利,也有义务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分三步落实:

1.每个人都停止责怪、停止到他人身上去找问题,因为互相推诿,导致问题翻倍;

2.每个人都致力于自我反省,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

3.每个人都努力扫除自己的心尘,让天赋的才能、纯净的本性尽可能地显现出来。

这样一来,还有何问题?!

倘若国人人人致良知,民族复兴指日可待;

倘若世界人人致良知,天下大同现世极乐。

您的看法是什么?

本人才疏学浅,若有不足之处,欢迎各位高人批评指正。

更多精彩:

格物究竟是啥意思?阳明先生的理解,和经典并不一样

阳明先生对孟子“不动心”的理解,究竟啥是不动心

国学:阳明心学的“心”,和心理学的潜意识,是一回事吗?​

我是董三自。一切为了提升认知,开启智慧,开启自足、自洽、自在人生。

欢迎关注!诚恳邀请您探讨、交流。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