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过了,春节也过了,迎财神也过了,马上就要迎来正月十五,正月十五的习俗很多,猜灯谜、吃汤圆或者吃元宵。当然,这天挨家挨户都会挂灯笼。灯笼经过历代高超艺人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逐渐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那么,元宵节为什么要挂灯笼呢?
说法有三个:第一个是传说的说法;第二个是汉武帝信鬼神的说法;第三个是黄巢起义的说法。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很多凶禽猛兽到处伤人,当时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猎人以为是猛兽,于是射死了神鸟。天帝知道后震怒,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将人间的人畜、财物通通烧掉。善良的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于是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她就叫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的主意,让天帝误以为天兵已在人间放了火。最后,人们都得救了。
从此之后,就形成了正月这三天挂灯的习俗。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说法。可信的说法是跟汉武帝和黄巢两个人有关。
我们知道汉武帝是个伟大的皇帝,他一生干了很多大事,而且汉武帝这个人也很信鬼神。上天中,有一个神叫太一神。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天神,贵者太一”,明确说明太一神是天神中最为尊贵的一位大神,其地位在五帝之上。先秦时期,天子祭天,就是在祭祀太一神,并且是在春秋两季进行祭祀活动,地点通常位于东南方向的郊野。
为了得到太一神的天佑福泽,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在甘泉宫修建了太一祠坛,并在之后每年的正月十五日晚,张灯结彩、大张旗鼓地祭祀祈祷,以求太一神降福人间。
后来这个惯例流传到民间,便逐渐形成了正月十五挂灯的习俗。
这个说法的可信度还是有的,但流传最广的是第三个说法,那就是黄巢起义。
黄巢,我们太熟悉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唐朝末年,政治黑暗,藩镇割据,朝党之争,官吏黑暗,农民苦不堪言,纷纷揭竿而起。
黄巢也蠢蠢欲动,事实上,黄巢家庭并不穷,家里是做私盐的。他本来是想为大唐王朝效力的,所,努力读书考科举,但多次应试不中,最后一次考试落榜的他对大唐王朝彻底失望,对日渐腐朽的唐王朝越来越不满,于是公元875年,唐僖宗乾符二年,他与同族兄弟、子侄黄揆、黄恩邺等八人,募众数千响应河南人王仙芝起义,自号“冲天大将军”,人称“黄王”。
有一天,黄巢起义队伍攻打浑城,但久攻不下,又天气寒冷,于是黄巢决定驻扎下来,来年再攻打。新年过后,黄巢打扮成卖汤圆的,进城探听虚实。谁知刚进城没多久,就被全城通缉,城门紧闭。
没办法,黄巢只好丢下担子,钻进城里一户老人家躲起来,黄巢向老人家求救。老人家见黄巢先是一愣,接着点头答应。老人家立即将黄巢藏到自己后院一口大水缸中。刚藏好,官兵就来了,来了之后就到处搜查。
官兵恶狠狠的问:“刚才有个大汉跑进来了,在哪”
老人家笑着说道:“官爷,你看错了吧”
官兵气急了,到处砸,最后没找到就走了。等官兵走远后,黄巢从缸里出来,老人家对黄巢说:“你快走吧,那些官兵迟早还会回来的。”
黄巢对老人家说:“我就是黄巢,您的大恩大德来日我一定回报。”
谁知,老人家早就知道是此人是黄巢,还笑着说:“我们都在等您呢”
黄巢纳闷了,咋回事。原来这里的百姓早被官兵欺负,在等待着救星,救星就是黄巢。于是黄巢就找老人家探听军情。老人家说浑城是秦始皇的时候建的,城墙又高又厚,上面有滚木,还有弓箭手,易守难攻。要攻城,必须从附近的天齐庙缺口进攻。
从老人口中得知这些后,黄巢十分感动,于是叫老人家在正月十五的时候挂起红灯笼,这样起义军就可以辨识了。
后来黄巢出城后,老人把消息传给邻居,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城百姓都知道了,于是家家户户挂起了红灯笼。
正月十五当日,黄巢率领5000精兵,按照老人所指的路线成功入城,入城后黄巢下令,凡是挂红灯笼的一律不准入内。
从此之后,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户户挂红灯笼这个习俗流传至今。
这就是红灯笼的三个说法,你觉得哪个靠谱呢?
朋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