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6年,哥舒翰刚刚击溃了进攻潼关的崔乾祐部。虽然唐军也损失惨重,但好歹是守住了潼关这个唐朝咽喉。但唐玄宗一封诏书却令哥舒翰出关迎战。
本来此时的安禄山在经历了潼关一败之后都开始认怂了,只要潼关还在手里安禄山就再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可是唐玄宗的命令一下来,哥舒翰不敢违抗。只得出关迎战,而正面迎战叛军的后果也很惨烈。唐军大败,随后唐朝重要大城市洛阳被叛军攻陷。
只能说唐玄宗真是明白一时糊涂一世,到嘴的胜利不吃,还要吐出来。究竟是为什么唐玄宗会下达出关迎战这种命令呢?
其实这事还真怪不到唐玄宗一个人的头上。主张出关迎战的人是大太监杨国忠,就是他一直磨唐玄宗的耳根子让哥舒翰出关迎战。
假话说了一千遍也就成了真话,更何况是唐玄宗这种耳根子软的人。最终他听信了杨国忠的鬼话,强令哥舒翰出关迎战。最后葬送了洛阳城。
有点不对劲,杨国忠再怎么说也是和唐玄宗穿一条裤子的。如果真因为自己把唐朝作没了,唐玄宗是没有好下场,杨国忠他自己在叛军手里活下来的机率也不大。
而且杨国忠和哥舒翰也没有仇,没有因为两人之间的仇恨搞报复的可能性。那么为什么杨国忠要坑哥舒翰这么一把?
这其实还是哥舒翰自己太跳了。
时间得回到哥舒翰刚升职为尚书的时候,新官上任难免心高气傲。再加上当时哥舒翰击退了安禄山儿子安庆绪对潼关的进攻,也就更加骄傲。
于是哥舒翰就把目光放向了自己一直看着不爽的安思顺。这个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弟弟,早在安史之乱之前就向唐玄宗通风报信。
也因此没有被唐玄宗问罪,哥舒翰早就看他不爽了。可惜的是当时自己手里没有成绩,不好给唐玄宗护着的安思顺挖坑。
现在就不一样了,做出了点成绩的哥舒翰赶紧给自己的老板唐玄宗打小报告。给唐玄宗讲这个安思顺是怎么怎么不好,好好的一个朝堂被哥舒翰搞成了公司内斗。
唐玄宗也没法子,毕竟哥舒翰确实是做出了一些成绩。于是把安思顺脑袋给摘了下来。只能说这两个人真是“明君贤臣”,这种要求唐玄宗都能答应。
只能说唐玄宗对哥舒翰是堪称宠溺。因为哥舒翰不是第一个守潼关的,前面两个潼关守将是封常清和高仙芝。这二位都是相当有能力的将领。
封常清和士兵同住通吃,十分精通兵法又有能力在士兵中间还相当有声望。高仙芝年轻时更是从北疆打到西域,还能任用封常清这种能人辅助自己。可以说这二位就是唐朝的支柱将军。
但当时安禄山叛军的势头相当猛,封常清和高仙芝没能挡住安禄山的叛军。按理来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次输了下次打回来就是。
但唐玄宗可不这么想,对唐玄宗来说你有能力不等于对我有用。
就在两位将军准备打回去的时候,唐玄宗一纸零令下,两位将军人头落地。
两人一死,叛军可就撒了欢了。洛阳地区一下子打成了一锅粥。此时唐玄宗才觉得自己好像是做错了,赶紧弥补自己的错误。强令此时还在养病的哥舒翰镇守潼关。
这才有了哥舒翰击退叛军,上书唐玄宗除掉安思顺的戏码。可能是为了弥补对封常清和高仙芝两位将军的亏欠,唐玄宗也尽最大可能满足哥舒翰的要求。
但这一切都被杨国忠看在眼里,杨国忠虽然名字里带个“忠”。但骨子里却一点也不忠心。
杨国忠认为唐玄宗现在是跟哥舒翰站在同一战线了,现在他敢借唐玄宗除掉安思顺。明天就敢除掉所有不听他话的大臣,后天这唐朝就该改姓哥了。
到目前为止,杨国忠也就是猜忌一下哥舒翰。毕竟还要指望哥舒翰镇守潼关呢,哥舒翰也没表现出要除掉杨国忠的想法。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杨国忠铁了心除掉哥舒翰。
哥舒翰的部下王思礼劝哥舒翰说:安禄山那小子为什么要起兵造反?不就是为了弄死杨国忠吗?
这样,不如我们带点人直接把杨国忠首级拿下,这样安禄山不久不能起兵造反了吗!
哥舒翰听完头都大了,你以为那安禄山是什么八岁小孩。你把杨国忠脑袋拿下他就撤兵了?他要是真这么听话就好了,罢了罢了。
王思礼还说:我看汉朝内乱的时候,汉景帝就是靠着弄死了晁错才平息的内乱。我这个想法和汉景帝不谋而合。
哥舒翰却还是摆摆手,汉朝七国之乱最后被平息靠的是周亚夫把叛军都击溃了。靠的不是晁错的死。于是二人的争论就告了一段落。
但隔墙有耳,这则秘密谈话传到了杨国忠的耳朵里。杨国忠也是精炼提取了哥舒翰的意思,奶奶滴哥舒翰你是要造反!
咱也不知道杨国忠的语文是怎么学的,反正杨国忠就认为你哥舒翰是要整死老子。好!那么你也别想活着!
于是杨国忠又开始磨唐玄宗的耳根子,让唐玄宗相信这哥舒翰是个奸臣。还从唐玄宗那里借来了三千精兵,又自掏腰包养了一万多兵士。要把哥舒翰给包围起来。
但哥舒翰是啥人啊,眼睛一瞧就知道你杨国忠要放什么颜色的屁。大手一挥吞并了好几个将军的军队,要和杨国忠搞对峙。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了!
杨国忠一个宦官文人怎么和久经沙场的哥舒翰比呢?两边阵仗一拉开,杨国忠就害怕了。但他也找到了哥舒翰的软肋。
在潼关击溃叛军之后,哥舒翰就一直避战不出。其实这个判断是很对的。
安禄山虽然占据了大半个河北,但是并不得民心。得不到补给还被各地的武装天天袭扰,睡个觉都不安稳。而且安禄山身边的亲信也各怀鬼胎,指不定哪天安禄山就得后背中数十刀“自杀”了。
更重要的是,郭子仪,李光弼的军队从常山连拿叛军十多个郡。叛军的战线被迫铺开,但是一铺开就要面对海量的地方武装和正规唐军。而不铺开就要面对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的钳形攻势了。
安禄山已经踏上了死胡同,只要潼关能守住。就可以坐看安禄山的灭亡。安禄山自己都开始后悔为什么要叛变了。
但唐玄宗可不这么想。安史之乱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的统治,打到了唐朝的命根子。也损害了唐玄宗的声望,后代怎么评价自己那是后代的事。但眼下宫里面盯着自己这个皇位的人可不少。
唐玄宗急需一场大胜来挽回自己烂成稀泥的声望,郭子仪,李光弼那边都只能算是稳步推进。而潼关这边可以直插安禄山的要害,在唐玄宗的想象里只要潼关一压出去打了个大胜。自己的声望就回来了。
杨国忠察觉到了这一点,开始在唐玄宗面前抹黑哥舒翰。说什么潼关外面只有四五千残军,哥舒翰为什么不打就是因为他想要自己占地为王搞谋反啊!
唐玄宗还真就信了,强令哥舒翰出关迎战。给自己打个大胜出来。这下轮到哥舒翰急了。
郭子仪,李光弼听说之后都来劝告哥舒翰,千万别出关。哥舒翰自己也知道出关打仗绝对不是最优解,但唐玄宗的命令自己不能不听。不然就得落到和封常清和高仙芝一个下场。
在哥舒翰犹豫的时候,杨国忠那边可一点没闲着。天天派使者去催哥舒翰出门迎战。
终于,在公元756年六月四日,哥舒翰出关迎战叛军。没人知道哥舒翰这时在想什么,可能是对杨国忠唐玄宗的怨恨也可能是对唐朝命运的感叹。
总之史书上记载那天哥舒翰是哭着出关迎战的。
为什么哥舒翰会这么肯定自己会输,甚至都哭出来了呢?那是因为哥舒翰的对手崔乾祐不是个好对付的人。
身为汉人的他对唐军的战术那是门清,他早就对出关的唐军埋下了天罗地网。
崔乾祐先让人准备了大量的柴草,这些柴草不仅能阻挡唐军的道路。烧起来之后还能产生的大量的烟雾,一时间战场上黑烟弥漫。
唐军分不清敌我,只能在烟里互相厮杀。崔乾祐又出奇兵断了唐军回关的道路,愣是把海量的唐军堵在关口杀。
后来看,崔乾祐的部队是远少于唐军的。但愣是依靠着计策和对唐军的了解击溃了数倍于己的敌人。哥舒翰不是个什么也不是的将领,虽然用处不大但在战斗中他也想出了不少破局的奇招。但事实就是这样,哥舒翰确实不是崔乾祐的对手。
幸亏最后哥舒翰带着一小支禁卫军突破了包围,回到了关内。逃跑时,哥舒翰看见。潼关十几米深的堑壕内已经堆满了唐军的尸体。
他们都是着急逃入关内的唐军,却不小心掉入了堑壕内。后面的逃兵越来越多,最后居然塞满了堑壕。
回到关内,哥舒翰清点了属下。出关的二十万唐军只剩下了八千多人。而损失的十五万唐军大部分都是河西增援过来的精锐,经此一役全部蒸发。
而剩下的八千人自然守不住潼关,很快失陷。洛阳也门户大开,落入了叛军的手里。
唐朝对叛军的包围就好像一个装满了水的塑料袋破了一个口子,叛军就顺着这个口子疯狂涌入关内。局面被彻底逆转。
而哥舒翰也被叛军抓住,成了阶下囚。潼关之战的失败代表着不可一世的唐朝走向没落,一个庞大的帝国开始了它的生命倒计时。
但能说潼关之战的失败是哥舒翰一个人的错吗?不能。
哥舒翰对战局的把握堪称精准,但却因为唐朝自身体系的原因最后招致了失败。实在是可惜。
李隆基已经蒙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