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报告,仅有27%的中国居民家庭拥有书房,一线城市9成家庭没有书房。从人均书房面积看面积仅0.65㎡,不足马桶大小,且呈现“城市越大,书房越小”的特征,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现象的背后意味着什么呢?
一、有人说:房价房租太贵了,根本放不下这么多的书?有人说,住房这么昂贵,要是按照各功能区先后次序考虑的话,一般都是:
第一要考虑休息,就得选卧室;
第二要生活起居,洗手间。以前筒子楼,厕所都在起居室外面,上厕所得走出家门;
第三是厨房,做做饭什么的,哪怕煮个方便面。
第四则是休闲,来个客厅,说是客厅,其实是自家休闲娱乐厅,原来一家子看电视,现在变成各自玩手机,不知道客厅下一步怎么演化。
当有了这四部分,基本可以了,一室一厅一厨一卫,40-60平米,一旦有孩子,还得考虑两室,60到80平米,这基本是一般人家的面积了。
如此看来,有书房的人家,一定90平米以上,还有些90平以上三居室,有可能人口多就有书房,也看不出是不是愿意读书或读书“好”,只能说明“成功人士”,有书房就读书?没书房的就不读书吗?于是,许多人得出结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房价房租太贵了,根本放不下这么多的书。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纸质书查阅资料不方便,而电子资料的关键词,主题检索显然更方便了。
我也没想到,这些年,我自己也都被电子化方式替代,实现了摆脱纸质书。但是我如果发现自己想要精读和反复读的书,依然会买来纸质书读,读完再把它送人或直接扔掉,因为我看纸质书确实效率会更高的。二、案例解说:真不在于有没有书房,也不在于书房和马桶哪个大说个我朋友的案例,他家人均书房别说没有马桶大,家里连书房都没有,毕竟房子不是个便宜的东西,所以他家有两个马桶,没错,还是两个卫生间,可是就没有书房。
但是,这都没关系的,我们可以来看看:
首先,他们家的客厅,摒弃了传统沙发+茶几+电视的模式,取而代之的,则是书架+超长沙发+超级大桌子:
配置这种大桌子的好处,就是可以在上面看书:
当然了,他们家吃饭的时候,还可以这样子:
要是两个人看书的时候,还可以这样子:
除此之外,他们家还有阳台+卧室。最初的阳台,是这样子的:
后来,他把卧室也改了一下:
于是,两个人,只有半堵墙,你看,依然还是没有书房,但是根本不影响看书啊!
后来,他自己总结说,影响看书的,其实是这个家伙!
在客厅,他读书是这样的:
在阳台,读书时他自己......
不能动手,她还只是个孩子.......
也就是说,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
在家打造阅读、学习区域,真不在于有没有书房,也不在于书房和马桶哪个大。也就这么说吧,有个熊孩子,你200平的书房估计也是没法阅读学习的。三、书房非必需品,心中有书,哪里都是书房记得我以前在读钱钟书的相关事迹时,了解到钱老家里基本上一本书也不存的,所有的书都是从图书馆借来的,看完记了笔记再还回去,家里书柜里放的全都是他的读书笔记,在书荒年代,他就会反复地看自己的笔记。
另外,你还记得那个在菜市场读书的7岁孩子吗?严格算,她的读书空间是0,而且还是在人来人往,嘈杂纷乱的菜市场,连灯光都是一大一小两个灯拼接出来的。
你说她心里有没有埋怨?肯定有。她曾说:“有时猛一抬头就撞到了脑袋,疼哦。”但是这个女孩很懂事,坚持一个月在案板下认真学习,从来没有抱怨过。
记得有个网友说得好:身在井隅,眼有星光。心中有诗,自在远方。
跟小女孩比,这0.65㎡的书房其实已经是一方宝地了。在一片属于自己的小空间,拿出几本心爱的书,沉浸在自己的美好世界里,也许生活暂时有苟且,可是这小小的0.65㎡就是你的诗和远方。众所周知,中国人均阅读量仅为每年0.7本,远低于日本(人均40本/年)和俄罗斯(人均55本/年),相比之下,以色列每500人就拥有一座图书馆,犹太人会用课本粘上蜂蜜给孩子品尝。
目前中国人均居住面积已达近40平米,甚至超过保加利亚、英国等欧洲国家,难道是偌大的中国都容不下一张书桌吗?显然不是的!
因为马桶是每个人都会用的,而书不是每个人都会读的。也就是说,马桶是必需品,家家户户都有,而书房非必需品,平均下来就小了。可是,心中有书,哪里都是书房。我把书放在纸箱子里,有一张凳子,就可以用作书房了。要是心中无书,旁边有一个图书馆也没用。隔壁家张三的书房贼大,书柜里的书摆的贼整齐,书也贼新,可想而知。
因此,关键在于我们要让阅读如喝水一般普通自然:但凡想阅读,何处不是书房?最后的话:其实,书桌就是一块木板能解决的事我们需要倡导的应是对知识的热爱,对智慧的探索,而不应该是对拥有书房这件事的执迷,真喜欢读书的人,一个简易凳子,一张简易书桌就可以做到安心读书,心中爱书,哪里不是可以读书的好去处?
有钱人家里弄个高级书房,弄一堆高级书架,高级书摆上,跟人聊天去书房,搞得特别酷,好像他真的读过很多书,真的拥有很多见识一样,其实读书是需要思考的,倘若只是读书而不去深入思考,纵读万本书也是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