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老红军聚会,杨得志知道一人要参会,到门口亲自迎接

鉴史论 2024-12-27 11:51:32

1991年,杨得志将军受邀去北京参加老一代红军的聚会,与会之人基本都是开国的老兵老将。

聚会当天,杨得志提前到达会场,八十岁高龄的他没有像别人那样到聚会厅的席位就坐,而是像一名士兵似的,跑到大门口站立等候,目光一直看着远处,似乎是在等人。

杨得志

工作人员对此感到惶恐,再三希望他进入会场就坐,但杨得志还是坚持等候。

这不禁让人感到疑惑,杨得志作为开国上将,是什么样的人能让他如此重视,非要亲自出来迎接呢?

直到那人出现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杨得志恭敬等候的人,是他的老首长,有“将圣”美誉的老将军李聚奎!

杨得志和李聚奎

被毛主席认可的老乡

1904年,李聚奎生于湖南省安化县兰田西坪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1926年,正值大革命时期,气血方刚的李聚奎成为国民革命军的一份子,在唐生智部下担任士兵,参加北伐战争。

那时彭德怀刚好带着自己的队伍加入北伐,李聚奎有幸被调到彭德怀的团中,因此与彭德怀相识。

国民党虽然在名义上讨伐军阀,但也有不少军队残留军阀陋习,很多军官往往盛气凌人,对士兵颐指气使,大搞官僚作风,让李聚奎很不喜欢。

李聚奎

但彭德怀却不一样,他总是关心士兵,主张与士兵走近,一同吃饭,饮食一致,对待底下人温和体恤,这让李聚奎深感佩服,下定决心追随到底。

因此,当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制造国共分裂后,李聚奎果断放弃国民党士兵的身份,选择追随彭德怀参与平江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第一次党的小组会议上,李聚奎坚定地表示,将会一生追随的党的步伐!

那段时间,他在彭德怀的独立第5师1团中用行动践行誓言,从班长一路做到大队长,参与过文家市、长沙等地的战斗,后因为敌我力量悬殊,彭德怀带兵去井冈山会师。

李聚奎

到井冈山第一天,朱德前来训话,讲述红军士兵“三大守则”:不要钱,不要命,不要家。

简而言之,当红军,就要为革命付出一切。

其他人有没有记住,李聚奎不知道,反正他是牢牢记在心里,并很快得到毛主席的认可。

众所周知,毛主席向来不喜欢谈所谓的“老乡关系”,担心会形成官僚主义风气,但李聚奎作为毛主席的湖南老乡,却赢得了毛主席的赞赏与认可。

1928年,毛主席带兵走出井冈山去接应红军主力,彭德怀则带兵留守,敌人趁机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进攻,“井冈山保卫战”爆发!

这场战斗一开始就对红军很不利,黄洋界和八面山接连告急。

李聚奎在梨坪打退了一波敌人的进攻,但很快又有新的敌人扑上来,而且敌人兵力远胜于他。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李聚奎带领部下与敌人鏖战四天四夜,耐力之强,令国民党反动派感到头疼不已。

但彭德怀考虑到敌我悬殊过大,最终决定带部队撤离井冈山,在撤离过程中,李聚奎又承担起开路重任。

后来彭德怀与毛主席再度会合时,提到井冈山保卫战中李聚奎的表现,毛主席当即夸赞李聚奎是铁骨铮铮的湖南汉子,并且记住了他,从那以后动不动称他为“我的小老乡”。

毛主席接见李聚奎

能让毛主席记住,对于李聚奎来说无疑是一种荣誉。

国民党反动派将共产党视为眼中钉,从1930年开始发动“围剿”。

李聚奎在前三次围剿中以“身先士卒,冲锋陷阵”闻名军中,擅长袭击、阻击、游击等战术,那时他是红6军第3纵队队长,在黄公略、陈毅手下效力,两人视他为爱将。

1933年2月,因为战功突出,李聚奎被任命为红1军第1师的师长,红1师向来是红1军团的顶梁柱。

李聚奎上任时,军团长林彪还特地发话,表示如果李聚奎给红1师抹黑,他定不轻饶。

但李聚奎很快就给出让林彪满意的“答复”。

李聚奎

第四次“反围剿”期间,李聚奎以“组织全师穿插包抄”的作战方式,在大龙坪歼灭敌军一个师和一个旅,生擒敌军师长李明,而己方却只伤亡不到50人,堪称是碾压性的胜利。

红1军政委聂荣臻闻听此事,兴奋地一边将李聚奎用力抱起来,一边高呼“红军万岁”,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以红军胜利告终。

遗憾的是,因为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暴露出严重问题,最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开启长征路。

长征之路,毛主席称赞:开路先锋!

长征开始前,中央将李聚奎的部队任命为前锋,负责为主力部队开路、掩护。

李聚奎领命后就带着部队走大路、钻小路,没路就攀山渡河,硬是冲到乌江边,被涛涛江水拦下去路。

这时中央主力发来电报,要求继续西进。

前有乌江和敌军拦路,后有几十万国民党军队追击,如何是好?

危急时刻,李聚奎下达强渡乌江的命令,指挥杨得志渡江。

因为船只已经被敌人夺走,己方又没有工兵可以架桥,李聚奎便让杨得志使用竹排架桥,自己不顾炮火威胁,亲自在战场上来回组织部队发起迅猛进攻,最终强渡乌江。

渡江过后他带着部队马不停蹄朝遵义进军,敌人完全没有料到这支红军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渡过乌江,李聚奎和杨得志等人宛如神兵天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遵义城,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基础。

遵义会议是毛主席的人生转折点,就是在这次会议上,确立了以毛主席为主导的政治局面,才有后来辉煌的革命事业。

因此,对于开路拿下遵义城的老乡李聚奎,毛主席即重视又感激。

而后李聚奎又参与四渡赤水,随即红军便面临此次大转移中最危险的一次生死封锁线——大渡河!

大渡河是长江支流,水流湍急,浪头一个比一个高,是出了名的天险地带,尤其是安顺场那一段,就是用船都不一定能安然渡过。

过去太平天国的石达开西征时,曾被这一段河水拦下,未能渡河导致全军覆没。

“红军就是第二个石达开!”

得知红军的开路部队已经到达大渡河边,蒋介石调集重兵,企图毕其功于一役,要让红军彻底埋葬在大渡河边。

大渡河,生死河!

这一次,中央将强渡的任务交给有强渡乌江经验的李聚奎。

重任在肩,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李聚奎从敌军手里抢来两条小船,并和杨得志一起选出著名的“强渡大渡河十七名勇士”,委以重任。

时间紧迫,人员选好,第二天就发动强渡作战。

在勇士们登上小船后,李聚奎指挥杨得志掩护勇士,更有神炮手赵章成的炮弹百发百中,给予敌人压制。

十七名勇士的身边不时有炮弹飞过,浪头一个又一个打到脸上。

作为指挥者的李聚奎不敢大意,他时刻留意全局,安排进攻、压制时间,尽最大力量掩护渡河人员,十七名勇士险之又险地登上对岸,迅速占领敌方工事,就此破开红军的“鬼门关”!

这一战过后,李聚奎名震全军,杨得志的红1团更是声名大噪。

毛主席夸赞是李聚奎为“开路先锋”,并对红1团赞不绝口,而杨得志则是自豪地表示全是“师长领导有方!”

不过在后来关于强渡大渡河的各种记载中,李聚奎的名字少有人提,究其原因,还是他个人性格如此,从不居功自傲。

李聚奎

李聚奎的部下兼老战友杨得志曾为他感到不平,他却一笑了之,并说道:“那场战斗最重要的是体现红军的战斗精神,多年以后我们的名字总会被人忘记,但这种精神一定万古流芳!”

能文能武,荣辱不惊

然而强如李聚奎,也有作战失利的时候。

1936年10月,中央下令执行宁夏战役计划,李聚奎的渡河部队改为西路军,西渡黄河,遭到甘肃、青海一带的“马家军”和十万“民团”的追杀拦截。

由于敌我力量差距过大,西路军最终全军覆没,李聚奎被迫乔装成乞丐,一路乞讨,历经艰难到达陕北,回归队伍。

当他再次见到毛主席时深感惭愧,充满自责,但毛主席却安慰道:“哪有常胜不败?你是虽败犹荣,不必挂怀!”

两人一番长谈,这次与毛主席的谈话使得李聚奎受益匪浅。

他总结经验教训,走出失败的阴影,并明白一个真正的将领,应该要荣辱不惊才对。

国内很快迎来抗日战争,经历过一次失败的李聚奎在抗日战争中显得更加老练。

1938年,在神头岭战役中,刘伯承、陈赓、李聚奎三人采用“强势缩节,以石投卵”的典型战术,歼灭日军1500人,日军含恨地称该战术为“第一流的游击战术”。

李聚奎(右)

日军在神头岭受挫,愤怒地长驱直入企图报仇,结果李聚奎早有所料,在日军的后方支援交通线上早早设下埋伏圈等待,一举歼灭日军少佐以下400多人,毁灭汽车一百多辆,缴获枪支、物资不计。

1938春年到1939年春,李聚奎带领部队在晋东南、冀南、鲁西北一带与日军奋战。

面对八路军“军民结合”的战术,日军丧尽天良,实施“三光”、“大扫荡”等毁灭性战术,抗日根据地一度陷入困难状态。

艰难时期,李聚奎实行“精兵简政”,精简机关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将一些人员放到群众中与群众劳作,发展生产,充分将根据地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帮助根据地渡过最艰难的时期。

李聚奎和夫人

到1942年,日军分14路进攻太岳区时,李聚奎又把这种军民结合的战术升华提高。

他广泛结合老百姓展开伏击战、地雷战,实行“空室清野”,让敌人即使进入根据地也没有物资补给,切断敌人的粮食、弹药补给,最终使得浩浩荡荡而来的日军不得不败走。

延安方面对于太岳地区的军民们采取的战术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太岳抗日根据地的一面旗帜”,而李聚奎的功劳自然不用多说。

后来李聚奎的作战思路越发广阔,也不再局限于到前线作战,有需要时他还会承担起后勤补给工作,解放战争时,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后勤补给就是由李聚奎来负责。

用他的话来说,一名将领就应该“能文能武,荣辱不惊”,不仅要会打仗,还得会搞后勤!

能文能武,荣辱不惊,又不居功自傲,这或许就是李聚奎将军会被称为“将圣”的原因吧。

“后勤之王”,同时也是“石油大王”

建国后,李聚奎担任第四野战军司令部副参谋长。

因为朝鲜战争爆发,毛主席号召抗美援朝,他又被调任为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负责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工作。

因为是第一次出国作战,后勤补给自然是重中之重,志愿军总司令兼政委彭德怀为此找到李聚奎,问他能不能做好后勤保障。

彭德怀

李聚奎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回答,头一次用不确定的语气说道:“不了解朝鲜地形,没法作出保证。”

彭德怀一向是暴躁直接,还曾是李聚奎的老首长,当时就不乐意了:“老子不管,要是后勤跟不上,唯你是问!”

李聚奎只能硬着头皮上,却吃了当头一棒。

当时美军的空军相当厉害,拥有绝对的制空权,经常轰炸志愿军的后勤运输路线,导致后勤物资被毁。

李聚奎为此绞尽脑汁,最终想出妙计,那就是沿着运输线设立多个防控哨,监视敌机动向,并结合防空哨的监视调整运输工作,采取“梯次储备”物资的方法应对。

每当敌人的飞机出动时,各个防空哨就放出警报,地面运输部队立刻根据敌军飞机的动向隐蔽起来。

从那以后,物资被毁的事情就很少发生了。

美军见无法破坏志愿军的后勤,就开启狂轰滥炸模式,昼夜封锁,导致志愿军无法生火做饭,正是天寒地冻的时候,没饭吃怎么打仗?

这时,还是“后勤大王”李聚奎想出了办法——用炒面作为干粮,他的提议得到彭德怀和党中央的认可。

于是,在朝鲜战场后方出现“家家户户做炒面”的空前盛况,不到一个月时间,第一批四百万斤的炒面就送到志愿军手中,解去燃眉之急,为后面战争的胜利埋下伏笔。

李聚奎(中)、杨得志(右)

而提出这个办法的李聚奎不仅是“后勤之王”,还是中国的“石油大王”。

1955年,李聚奎接受周总理任命,成为国内石油工业部的部长,带领人马前往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地区开发油田,在他的努力下,克拉玛依油田、玉门油田、大庆油田相继问世。

同年,我国为诸多开国将领授予军衔,可李聚奎却因为忙于石油开发工作,没有到达现场,他的授衔因此被搁置,直到1958年才被授予上将军衔。

杨得志得知后为老首长感到不平,觉得李聚奎应该被授予大将才对。

李聚奎

其实李聚奎的功绩要授予大将还差一点,尽管他的贡献很大,但大将是根据战功来决定是否授予,李聚奎后来逐渐忙于后勤,战功自然跟不上。

李聚奎本人并没有将军衔放在心上,反而劝导老友杨得志不必在意虚名。

不得不说,李聚奎老将军的胸怀真是令人佩服,难怪杨得志会这么敬重他。

1991年,杨得志受邀参加老红军们的聚会,当得知自己的老首长李聚奎也要来时,他不顾工作人员阻拦,亲自到门口等候,待李聚奎出现,他便激动地上去迎接。

两位老人阔别已久,再次相遇,均是激动不已,在门口握手攀谈。

而大家终于明白,原来杨得志坚持要亲自迎接的人是“将圣”李聚奎老将军,也只有他,才能让同为上将的杨得志将军这般敬重吧!

0 阅读:14
鉴史论

鉴史论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鉴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