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真宗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的五月初五,有个叫李元昊的孩子在灵州,也就是现在的宁夏灵武诞生了。李元昊可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打从一出生,他就是货真价实的党项贵族,是个标准的高干子弟。
党项族是古代位于西北区域的一个族群,从大范围来说,是西羌的一个分支。在汉朝时期,他们居住在河陇与关中地区,到了唐朝,他们则在甘肃和陕西生活。
一些党项部族的首领与大唐朝廷往来颇为密切,其中有些首领还获皇帝赐予李姓,因而他们实质上是唐朝的百姓。
迷茫的游牧民族依照季节的更替以及水流的走向来进行迁徙,他们有着坚毅的意志力和很强的适应能力,然而他们并不清楚自己的未来究竟在何处。
现今来看,他们并非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世界里持续前行,仅仅是顺着历史的导向,在广阔的平原上无数次地来回。
唐朝之后是五代十国,战乱频繁,中原政权对党项的掌控丧失了,党项人借此机会变得强大起来。北宋刚建立的时候,党项部落已经颇具规模,并且开始向北宋朝廷挑衅,当时党项的首领是李继迁,这人是个挺狂热的好战分子,在他领导党项期间,党项特别不老实,今儿跟北宋对着干,明儿又去招惹辽朝,本来基础就不咋样,还偏要一味地发动战争。
结果党项遭到北宋和辽朝的追打,发展受到阻碍,没多久便到了关乎存亡的紧要关头,半辈子在战场上拼杀,一辈子热衷于打仗的李继迁,在一次战役里被流矢射中,最后离世了。
李元昊的祖父是李继迁,李继迁离世后,党项的新首领变成了李元昊的父亲李德明。李德明显然要比李继迁更为聪慧,他一上任,马上搞出了一套联辽睦宋的策略,前往辽朝停止打仗并讲和,和北宋也不再打仗了。
咱得明白,党项人或许生性好战,可关键是,再怎么好战的民族,要是不再活跃了,那很快就会在历史舞台上没啥影响力了。李德明弄了这么个和平发展的法子,顺利地让北宋和辽朝把注意力都放到对方那儿去了。而他就趁着这个机会使劲发展。这样一来,党项在各个方面的数据也就开始往上走了。
君子应藏才蓄能,等待时机行动,于夹缝中求存实属不易。昔日李继迁执意四处征战,最终落得悲惨下场,这给李德明带来的是惨痛的教训。身为党项之王,李德明清楚,若要在这世间生存,就得领悟八个大字,即为和光同尘、降低姿态。
李德明清楚日子该咋过,可他还处于年少时期的儿子李元昊,打小就对父亲的这种对外政策不太认同。李元昊觉得,党项人得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不能老是这样两边奔波。
年少的李元昊曾多次在各种场合质问父亲李德明,为啥这般懦弱,为啥不向外发展,为啥不和他人打仗,为啥如此胆怯,为啥这般畏惧。而每次,面容和蔼的李德明仅是静静地看着李元昊,一言不发。
孩子啊,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一个既简单又深奥的事理,在这个世界上,最能让人服气的办法,绝对不是靠暴力与征服,而是凭借忍耐与爱心。
当然啦,这事儿也怪不到李元昊这小子头上,他如此张狂,那是因为他打小就和普通人不一样。
首先,李元昊这人的长相可不普通。这位老兄眼睛明亮有神,鼻子像鹰钩似的,身板壮实,骑马射箭的本事那是相当厉害,并且还喜欢研读兵书,脑子特别好使,是个各方面都很出色的全能型人才。而且啊,李元昊那是年轻的时候就出了名。他的名气可大了,整个党项人都晓得有他这么个既善于打仗、又有文化的厉害角色,这名声越传越广,连北宋那边都听说了。
在北宋的边疆地带,有个将领叫曹玮,他对李元昊特别感兴趣,特地派人潜入到党项那里,弄了幅李元昊的画像带回来。曹玮看到这画像后,忍不住惊叹,觉得李元昊是当下真正的英雄人物,日后肯定能有大作为,说不定还会成为北宋的强劲对手呢。没想到曹玮这话还真说中了,李德明一去世,李元昊一接手,这家伙果真开始搞大动作了。
我们了解到,李德明执政时,秉持着两边都不得罪、稳扎稳打求进步的策略,使得当时发展得极为兴旺,GDP 持续上涨。这位务实厚道的父亲,为自己的儿子奠定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结果李元昊刚一接班,紧接着就大张旗鼓地宣称要建立国家并称帝,创立了西夏王朝,他自己也随之成为了西夏的开国皇帝,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夏景宗。
按理说你登上皇位就登上皇位吧,年轻人嘛,谁都有抱负,谁都想干一番大事业,这完全能理解。可问题是,你作为后起之辈,不能过于高调张扬,得晓得收敛自己的锐气。
李元昊这人不但不知道低调些,还特别爱显摆。他刚一登基,紧接着就给北宋和辽朝送去国书,声称自己如今称帝了,以后也是一国之主。那他肯定不会把自己的地位放得比北宋和辽朝低,所以要求北宋和辽朝必须认可他皇帝的身份。
那时候北宋的皇帝是宋仁宗赵祯,这宋仁宗赵祯平日里算是个脾气挺好的老好人。然而,当皇帝看了李元昊的国书后,那气儿差点就不打一处来,鼻子都快歪了。
想当年,你爷爷李继迁被我们追着打,你爹李德明在北宋跟前也不敢张狂。如今你掌管党项,啥都不说就称帝,还非要我认可你,你这是一点面子都不留啊!宋仁宗那是着急又恼火,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李元昊的请求,当即中断了和西夏的联系,连两国的贸易都给停了。这么一来,北宋和西夏之间打仗就不可避免了。
咱都清楚,北宋自打太祖赵匡胤建立国家起,就秉持着让士大夫治理天下的理念,总体上是重视文臣而轻视武将,仁宗接手的又是个安定繁荣的时代。正因如此,那时北宋军队的战斗能力着实不强。所以,宋夏战争爆发后,接连打了三场大仗,最后都以北宋失败结束。
李元昊挺高兴,毕竟在军事战场上取得了胜利,这也让他证实了自己的能耐,觉得自己有底气跟北宋较量,有资格当这个皇帝。可李元昊没料到,这世上不是光靠军事胜利就能算彻底胜利的。北宋虽说吃了败仗,可人家有钱啊,军事上的失意,北宋完全能够凭借经济上的强盛给补回来。
那西夏可就完全不一样了,虽说在战场上是挺威风的,可问题是打仗哪能没消耗呢,打仗那是得花钱的呀。想当年汉武帝征讨匈奴,都免不了被人指责,还把西汉的民生整得崩溃了。
你李元昊老是对外打仗,难道就不担心把西夏的国库给掏空了吗?打仗费了好多钱,让西夏国内百姓疲惫,经济有了严重的缺口,这只是一些问题罢了。最要紧的是西夏跟北宋关系恶化,北宋把和西夏差不多所有的生意都给停了。
这就是在用经济压制的手段来制裁西夏你啊。你李元昊或许能以一敌十,然而你的百姓得填饱肚子,你李元昊也许能勇冠三军,可西夏的民众得过日子,因而李元昊确实是胜了,不过是惨胜罢了。
而且他引发的不光是西夏与北宋的战事,与此同时和辽国也存在矛盾冲突,因而西夏在建国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始终处于两面受敌的境地。
要说李元昊,那可真是个厉害角色,够牛够狠。他带着党项部族迈向了更为辉煌的道路,对政治制度进行了变革,造出了西夏文字,把官僚体制给完善了,让军队建制也变得更强大,还主动对外去扩充领土。这么来看,他着实是个全面发展的强者,作为开国皇帝,好像还算称职。但有个问题,就是他的性格不太好。
李元昊这人脾气暴,动不动就杀人,总爱用简单粗暴的办法解决事儿。而且他平常还疑神疑鬼的,正因如此,在他的统治下,整个西夏王朝的风气存在很大问题。
《道德经》里讲过,持有的东西达到满溢的程度,不如适可而止;锤炼得过于锐利,难以长久保持。李元昊的锋芒实在是太刺眼了,他的光芒不只是照亮曾经那杂乱无章的游牧民族,反倒变成了伤害众人的利器。
人上了年纪后,李元昊变得贪图功名,还沉迷于酒色之中,竟然把自己儿子李宁令哥的媳妇没藏氏给强占了。李宁令哥被父亲夺了女人,又羞又愤,气急败坏之下,在一帮心怀不轨的大臣的鼓动下,拿着刀冲进宫里,差点就把李元昊给杀了。还好李元昊动作灵敏,面对儿子的刺杀,他东躲西闪,虽说保住了性命,可鼻子却被儿子给砍掉了,没过多久就因为感染死了。
一代开国皇帝就这么死了,真是让人意想不到。确实,李元昊创建的西夏,那可是个了不起的国家,有着辉煌灿烂的文明,其武力之充沛,能和两宋相较,跟辽金二朝相比也毫不逊色。
然而这位在三十多岁便成为开国皇帝的传奇人物,却凄惨地在本应充满无限希望的人生之路上倒下了。要知道,除了道德与法律,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最为权威的判定,那便是人心。
回想往昔,那个放言我考不上,大家都别考了的皇朝举兵打进长安,把唐僖宗给赶走了,中晚唐时期的混乱局面愈发严重。在平息皇朝之乱的时候,有个叫拓跋思恭的年轻将领,贡献很大,立下了赫赫战功。
唐僖宗对其颇为重视,不仅赐予他姓李,还把他封为夏州节度使,让他负责管理现今的陕北一带。
现今的李元昊,乃是昔日拓跋思恭的后代贺兰。山间阵阵劲猛的风刮来,万物随之晃动。西夏从此刻起,它是生命里躁动的疯狂,是在平和的天地间孕育出的刚烈之人。
李元昊离世之际,贺兰山上大雪纷飞,而天空却是万里晴朗。
能不能睁眼看世界
黄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