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首发,全网维权,侵者必究)
口述:于文龙
整理:水笙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1
黄昏时分,五十二岁的我推着八十岁的大姑在村东的林荫小道上悠闲散步。
落日的余晖轻洒向四周的田野,就像一幅油画一样熠熠生辉,宁静而秀美。
老母亲跟在我身旁,对大姑说:
姐,还是老家好,对吧?
大姑乐呵呵道:
当然了,当然了,我可不想去大城市受罪,闻着这些麦香,我就浑身舒畅,感觉自己能活一百岁。
随后回头对我说:
明天你把二姑小姑也喊回来,咱们一起挑荠菜包饺子吃,你看麦埂边荠菜多肥啊。
我一听,赶紧应道:
好,等会我就回家打电话给她们。
大姑突然幽幽一叹:
文龙啊,如果你父亲还活着,该有多好,现在咱们家日子都好过了,只可惜他没福享受。
大姑的话,让我心情一黯,不由自主想起了很多前尘往事……。
我爷爷奶奶一共生了七个孩子,不过才活下来四个,我大姑二姑父亲与小姑。
另外三个,听我奶说,病的病,饿的饿,就这么没了。
想想也是,那个年代多艰难啊,哪家都不可能全身而退。
父亲从小身体就瘦弱,由于他是家中唯一男丁,更是得全家呵护。
每次吃饭时,大姑二姑与小姑,很自觉的把好吃的都往父亲碗里夹。
父亲很懂事,他没有恃宠而骄,他不肯吃独食,坚决要跟几个姑姑分享。
爷爷奶奶还没说什么,十三岁的大姑发话了,她说:
弟啊,你身子弱,得多吃一点,这样才能把自己养的强壮,你是咱家的唯一男子汉,以后全家都要靠你支撑呢。
爷爷奶奶直夸她懂事,父亲感动得眼泪吧嗒吧嗒掉。
在全家的关心与爱护下,父亲长成了一个身材瘦长且面目清秀的帅小伙。
他一点都不像农村人,倒像大城市下放的知识青年。
22岁时,有人牵线搭桥,把我母亲介绍给他。
母亲对我父亲一见钟情,非嫁他不可。
外婆劝:
闺女啊,那小伙子长得倒是好,可一看就不是种田的料,你要是嫁过去,得吃尽苦头。
母亲可不管这些,她回答:
他干不动活,那我就多干点,我是看中他性格好,我嫁给他,肯定一辈子不会挨打。
母亲这些话成功把外婆说服。
外婆嫁给脾气暴躁的外公,这大半辈子下来,可没少挨拳头巴掌。
正如母亲所料,两人结婚后,父亲对母亲一直是温声细语关怀备至。

02
母亲生了三个孩子,一男两女,我是她老大儿子。
父亲心疼她,三个孩子落地,母亲只负责喂奶,换尿布洗尿布带孩子都是父亲一手操办,连奶奶都插不上手。
每次母亲回娘家,听到几个姨控诉姨父们的不作为,她就会发自内心的笑,庆幸自己遇到一个知冷知热的好男人。
只可惜好景不长,我8岁时,父亲病倒,一发现,就是肝癌晚期,前后不过三个月,就撒手人寰,时年才31岁。
本来就体弱多病的爷爷奶奶,承受不住父亲的早逝,也先后走了。
短短时间内,一下子走了三个亲人,母亲悲痛过度,缓不过神来,每天对着父亲的遗物发呆,地里的草长得比庄稼高她也不管。
有一天,我饿极了,带着两个妹妹围着她哭,母亲抬眼看看我说:
文龙啊,妈想静一静,你们先去大姑家吧,让她弄点东西给你们吃。
我哭着点头,一手一个拉着妹妹就想出门。
大姑就嫁在邻村,10分钟便到。
我心里打算着,先把两个妹妹放在大姑家,再让大姑做点吃的拿回来给母亲。
母亲已经好几天没认真吃东西了,这样下去可不行。
一边想着,我一边就去开门。
谁知门从外面咣当推开,大姑二姑与小姑齐刷刷来了,我心下一暖。
大嗓门的大姑进门就嚷嚷:
弟妹啊,你这样下去可怎么行?人死不能复生,你还有三个孩子呢,赶快打起精神来。
一边说,一边就把瘦得不成样子的母亲搀扶到了八仙桌边坐着,然后拿下手腕上的小竹篮子,从里面端出一小盆热气腾腾的干饭与一碗青蒜炒肉丝。
饭菜的香味引得我们兄妹仨直吞口水,大姑招呼:
都过来吃,都过来吃。
母亲没有食欲,眼泪汪汪的看着三个姑姑道:
保国走了,爹妈也走了,我一个女人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大姑安慰:
弟妹,不是还有我们吗?你先吃饭,如果你这做母亲的身子垮了,三个孩子依靠谁?
我们三姐妹商量过了,以后地里的活,我们会过来帮着你干,三个孩子你一人带不过来,那就把文娟放我家,文秀放二妹家。
至于文龙,他是于家唯一根苗,不能走,得让他在这个家里,让他陪着你。
小姑适时插话:
嫂子,文龙读书的费用,我可以出一半。

03
三个姑姑真诚而热情的语言,让母亲瞬间有了踏实感与力量。
她缓缓抬起头,看看姑姑们,再看看我与两个妹妹沾满泪痕的小脸,突然就把我们搂在了怀里,她哽咽道:
谢谢大姐二姐,谢谢小妹,是我糊涂了,光顾着自己难过,忽略了他们。
从今天起,我会振作起来,文龙文娟文秀是我的孩子,我不会让他们分开,我会好好抚养他们长大。
我只求你们姐妹仨有空,农忙的时候帮我一把,八亩地,我一个女人真的忙不过来。
大姑二姑和小姑看母亲态度有了改变,大大松了一口气。
大姑应承:
弟妹啊,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你替于家抚养三个孩子,我们怎么能忍心看着不管呢?
还有一件事我要说,你现在才不过30岁,如果哪一天你想往前跨一步,这是人之常情,我们也不会阻拦……。
大姑刚说到这,母亲赶紧打断:
大姐你放心,我不会离开这个家,我会把三个孩子养大,虽然保国不在了,我也不想做对不起他的事。
三个姑姑听罢,都转过头抹起了眼泪。
我那时候还小,并不能理解这话的含义,但听到母亲说不离开这个家,我们兄妹不用分开,我心彻底放下。
从那天起,母亲又开始带着我们正常生活,8岁的我也背着书包去了一年级教室。
三个姑姑说话算话,只要一有空,就会往我家跑。
尤其是大姑,她离我家最近,且她只有表哥一个孩子,负担比较轻,空余时间也多。
母亲在地里干活,一回头,总能看到大姑在她身后帮着忙碌。
掰玉米挖红薯锄草施肥插秧割麦……,哪一样农活都少不了大姑的参与。
哪怕是晚上,大姑吃过饭,也会带着表哥来我家转转,陪着母亲说说话。
正是由于大姑的陪伴与开解,一段时间后,母亲彻底走出了失去父亲的阴影。

04
我最记得父亲去世后的第一个农忙。
那时,农村人最怕的就是农忙了,每到春耕春种秋收秋种,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上,几乎看不到一个闲人。
农忙结束,每个人会瘦一圈。
明天就收割小麦,母亲拿出来五把镰刀,在院子里嚯嚯嚯磨着,一边磨一边垂泪。
八亩地小麦,她一个人要割到什么时候?又怎么能挑得回来?
虽然三个姑姑承诺说会来帮忙,可说归说,事实上能做到吗?
第二天天亮,当母亲拿着镰刀来到麦地,她惊讶发现,我家麦子已经被放倒了两亩多,地里七八个人在忙活。
她仔细一看,不但我三个姑姑来了,三个姑父也在,还有两个人是大姑父的弟弟与弟媳。
母亲走过去激动道:
你们咋都来了?自家的事不干了吗?
大姑直起来腰,笑眯眯道:
我们这不是怕你着急吗?大家先把你家的事情搞定,再干自己家的不迟,
这几句简朴的话,让母亲感动得眼眶发红,同时,她的一颗心噗通落下,忙一转身回家拿钱,跑去街上买菜做饭了。
之后的每一年农忙,大姑都会率领一群人先过来替我家干活。
用她的话说,这样可以让我母亲能有轻松感踏实感。
我高中毕业后,没有考取大学,也没有选择出去打工,就留在了家里帮着母亲忙里忙外,我不想她过得太苦。
后来我结婚,娶了一个能干的老婆,此时,姑姑们岁数也大了,才逐渐减少了来我家干活的次数。
不过,那时已经实行了农业机械化,干农活不再是纯手工,人轻松了不少。
可是,我们忘不了大姑二姑与小姑三家对我家的无私帮助。
整整20年啊,一般人谁能做到?
母亲动不动就会说:
文龙文娟文秀啊,你们现在生活都过好了,可千万不要忘记姑姑们对我们的好,有空要时常去看看她们。
我们当然不会忘记了,每到过年过节,我与两个妹妹都会大包小包地去姑姑家,帮着他们做点事,陪着他们说说话。
我最放心不下的是大姑,每天雷打不动会去她家一趟。
大姑父十年前去世,大表哥大学毕业去了大城市工作,后来又在那里结婚生子,老家就只有大姑一人在。
不是大表哥不带她走,是她自己不愿意走,她说她就喜欢在老家,不想去大城市受洋罪。
八年前的一个午后,大姑突发脑溢血倒地,幸亏我去送饺子给她,发现的还算及时,只可惜经过治疗,还是留下了偏瘫后遗症。
这种情况下,大姑无法独自一人生活,那天表哥要把她带走,她别过脸呜呜哭。
我知道她的心思,于是说:
哥,就让大姑去我家吧,正好跟我妈做个伴,老家空气好,房子也多,人住的舒畅,对大姑的身体恢复有好处。
我妻子也跟着说:
是啊,大姑在农村住惯了,去大城市的话,她肯定不习惯。
母亲没吱声,干脆走过去扶起大姑往我家走。
72岁的大姑破涕为笑,对表哥说:
你走吧,我才不去你家坐牢呢,我去文龙家住。
大姑的话把大家逗乐,表哥无奈道:
好好好,只要你开心,想去哪里都成。
如今八年过去了,大姑身体恢复得不错,精神也不错。
母亲每天推着她村里村外转两趟,跟一帮子老熟人聊聊天,日子过得轻松惬意。
二姑小姑与两个姑父也时常来,他们一来,我家顿时像个老年俱乐部,说说笑笑追忆往事,热闹的很。
我很喜欢看到这种祥和的场面,我很感激我的姑姑和姑父们,当初如果不是他们齐心相助,我们这个家,或许老早就散了。
来自于亲人们的关爱与帮助,最是令人暖心。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