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的黑夜骑士(4):专为黑夜而生的卡姆胡贝尔空中防线

星辰与大海 2024-08-18 14:00:59

书接上回。本期将继续二战德军夜间战机部队发展史及其战斗战史。眼见通过雷达引导战机击落英军轰炸机的数量要远远低于通过探照灯引导所击落的数量,德军开始着手优化夜间雷达防御战术,一条以雷达为基础的黑夜防线逐步诞生……

(本期全文约4500字,内容较长,感谢您的观看)

到1941年9月,德军夜间战斗机通过雷达引导并击落的英军轰炸机数量为50架、远远落后于通过探照灯协助击落的轰炸机数量(325架)。夜间截击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也日趋复杂。德国空军内部关于建立统一的中央引导指挥体系的呼声也愈发强烈,这是鉴于英国这种防御体系早在战前就已经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获得了良好的解决,面德国到现在还没有这样的防空体系。

德军地面引导军官在“海上城堡桌”前的实战情况,这是“天床战术”的核心部分。

此时,德国空军夜间典型的联合夜间截击的战术模式是:各个光带区域探照灯团的指挥官是最高负责人,他往往就在他所负责区域的战斗机基地指挥作战,在这个前线指挥部里,他和战斗机大队的指挥官共同合作指挥,战斗机引导军官则在雷达站负责引导工作,夜间战斗机和地面高炮的攻击高度分界线一般为4000米。所有的敌情报告和作战情况都通过电话汇集到卡姆胡贝尔的战斗机师指挥部,通过一幅巨大的地图来标示。此时,德军的战斗机引导战术是:1台弗瑞娅型雷达用做早期预警和全程监控,2台维尔茨堡型雷达分别跟踪目标轰炸机和己方战斗机(2台雷达分别称为红色巨人和蓝色巨人),每台雷达覆盖60公里半径的圆形区城,由战斗机引导军官借助手工以及相应的机械仪器在一张透明塑料板地图(这张工作台被称为“海上城堡桌”)上进行位置判读标注,同时进行战斗机引导作业。

Bf 110座舱的Spanner红外夜视装置,用于帮助飞行员在夜间发现敌机。

当然,对于战斗机飞行员而言,最后的目视追踪依然是必需的,因为此刻他们还没有装备机载雷达。随着可供使用的弗瑞娅型雷达和新加入的维尔茨堡巨人型雷达数目的增加,卡姆胡贝尔将探照灯团分拆成连级单位,部署在彼此相距大约40公里的“盒子”里。每个“盒子”里有3台彼此独立的雷达:1台弗瑞娅型雷达和2台维尔茨堡巨人型雷达,这个一对一的引导指挥系统被称为“天床”(或叫“华盖床"),是卡姆胡贝尔防线的核心。“卡姆胡贝尔防线”是英国皇家空军对他们进攻德国必须穿越的由探照灯和战斗机构筑的这条死亡防线的称呼。随着越来越多的“盒子”被夹在这个链条上,直到1942年中,形成了一条从丹麦弯曲延伸到法国的完整防御带。

(上图)这是He 219型夜间战斗机驾驶舱内的明石SN-2型雷达显示装置,它改为2个圆形显示屏,一个显示目标位置角度,另一个显示距离。

虽然新型雷达极大地改进了光照截击和雷达导引截击的效率、但是对于夜间战斗机飞行员而言,受天气和云层影响的可见度问题依然是攻击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欧洲天空晴朗无云的时候很少,特别在秋季和冬季,天气状况极为不佳。很多时候,地面引导军官已经成功引导战斗机靠近敌机,在引导桌上这两个信号点也已经基本重合,但是飞行员依然无法看到目标。虽然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无论装备还是人员素质都有了相当提高,进攻成功率却一直没有质的提高。

(上图)这是He 219型夜间战斗机驾驶舱内的明石SN-2型雷达显示装置,它改为2个圆形显示屏,一个显示目标位置角度,另一个显示距离。

因此,战斗机本身也迫切需要安装相应的搜索装置,使飞行员可以自己驾驶飞机靠近轰炸机,尽可能减少目视距离的限制。1940年-1941年期间,Spanner和lSpannerII这两种通过探测飞机发动机热量的红外夜视装置陆续投入试验性使用,前者为红外主动探测,后者则为红外被动探测。但是这种装置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很难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实际使用效果一般,很多飞行员说等到在Spanner里发现目标,那么肉眼也差不多能看到了。最终的解决方法依然只能是无线电技术,德军夜间战斗机需要机载雷达这样的“千里眼”来协助夜间作战。

德军防空部队使用的主要雷达维尔兹堡-A型。

战争的进程使得英德两国都对各自的雷达技术的研制发展进程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英军机载雷达的研制早在战前就已经开始了,并开始在飞机上装备AI系列机载雷达进行试验。其中,Al MIII型最早于1939年秋季安装在布伦海姆型夜间战斗机上进行试验,这种雷达工作波长1米,外设天线安装在机鼻和机翼上。1940年7月、英军夜间战斗机第1次使用机载雷达发现并随后击落1架德军的Do 17轰炸机,第2次战果则在同年11月份取得,这2个战绩都属于皇家空军夜间战斗机飞行员阿什费尔德中尉。

图示就是明石BC型雷达的3个射线管,从上面显示可以读出:敌机距离1.7公里;在自己左侧,高度略微高于自己。

而此时,德国空军夜间飞行员还没有这样的机载雷达设备,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眼睛和地面引导作战,少数战斗机也只是装备了搜索效果非常一般的Spanner红外被动夜视装置。到1941年3月,英国研究人员开始制造试验波长达到厘米级的机载雷达,同年12月,新的Al MkVII型机载雷达开始投人使用,该型雷达的核心技术是采用了磁控管,因此可以在极短的波长(10厘米级别)下发射足够强度的电磁波,由此产生的明显优点就是减小了外设天线尺寸,这样可以减少对飞机性能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探测精度。德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明显落后于英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国一直没有意识到夜间战斗机对防空的重要性,因而忽视了机载雷达这方面的研究。

直到1940年底,当英国人已经成功装备使用机载雷达的时候,卡姆胡贝尔才强烈要求德国的电子工业尽快研制出实用的机载雷达。他的要求得到了帝国航空部,特别是空军通信联络部门主管马尔蒂尼少将的支持,很快德国无线电报公司研制出了明石A型机载雷达。

1架被击落的惠灵顿轰炸机残骸。

最早装备明石机载雷达装置进行试验的是部署在荷兰西北部吕瓦登的Ⅱ . (4)/NJG 1。虽然由于这种雷达早期型号的巨大天线对飞机飞行性能的影响是明显的,最初也并没有受到飞行员的支持,但是实战证明,这种新的革命性的作战装备对于夜间空战是必不可少的。著名夜间王牌兰特最早对这种雷达也持观望态度,但是很快就成为它的坚决拥护者,并且用实际战绩来证明了明石雷达的重要性:在他1944年10月丧生之前、在夜间总共击落了102架轰炸机(总战绩110架)。

NJG 1测试的是明石B/C型雷达,其有效探测距离只有2-3公里,但是和人在夜空中约200米的有效目视距离相比,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因此被称为“夜空中的亮光”。这意味着,皇家空军轰炸机将开始受到黑暗中3公里范围内德军夜间战斗机的威胁。

4./NJG 1的路德维希·贝克尔少尉是最早击落英军轰炸机的夜间战斗机飞行员之一,现在他已经晋升为中尉,并且负责明石雷达的测试工作。他的中队原来装备的Do 17Z-10已经逐步换装为战斗力更强的Do217 B-5。1941年8月9日凌晨,贝克尔和他的无线电通信员施陶伯军士驾驶装备了明石B/C型雷达的Bf 110起飞作战,他们很快发现第1个目标并且最终击落了它——这是当晚皇家空军对汉堡进行空袭的44架威灵顿中的1架。

随后,他的战绩在8月15日、23日、9月11日、10月2日这几个夜晚继续上升,但是10月2日后,贝克尔的这台明石雷达就发生了故障而无法修复。此后,德军Ⅰ .NJG 1的Bf 110 E-U1最早开始成建制装备明石B/C型机载雷达,但是明石雷达的装备速度却很缓慢,从1942年初正式装备开始,直到年底才开始大量装备到各个夜间战斗机部队。此时,德军夜战部队虽然开始获得明石雷达这个重要的装备,但是它们依然面临各种装备性能问题。其中,首要的一点就是它们的夜间战斗机性能问题,这些改装而来的夜间战斗机的速度并不比英军轰炸机快多少,而此时,新的真正的夜间战斗机对夜战部队而言还只能是个奢望。

此时,德军典型的夜间空战战术就是先向着英军机群方向以尽可能高于它们的高度飞行接近,当他们在明石雷达上发现英军机群的时候(此时距离一般为2一3公里)转向,然后向着英军轰炸机尾部方向俯冲加速,此时明石雷达则可以继续跟踪目标。然后在接近到500米左右距离时候则减速,以和英军轰炸机差不多的速度在其下方飞行,同时努力借助月光、火光、探照灯光等各种可能的光线目视搜索。

(上图)瓦尔特·艾勒上尉,从1940年10月起到1943年11月担任ll./NJG1大队长,和他的无线电通信员威恩·艾勒军士长(身着英国空军飞行服)。

同时慢慢上升,向猎物继续靠拢,最终发现目标后则迅速提升机头,开火攻击。为了避开英军轰炸机的机尾炮塔,夜间战斗机最有效的攻击位置就是英军轰炸机的下后方,这个位置是英军最难发现的,因为他们的轰炸机没有机腹炮塔。德军高炮部队此时的作用依然是关键的,但是英军的轰炸机很少会被直接命中,大多数伤害都是由于炮弹弹片造成的。皇家空军那些受伤轰炸机的机组成员在祈祷可以勉强返航的时候,必须做好应付各种可能危险的准备,其中一个重要的“敌人”就是冬天寒冷的海水,这是被迫在海上迫降的机组必须面对的巨大生命危险。

1941年7月21日,卡姆胡贝尔少将得到希特勒的命令继续扩大自己的指挥范围,以第1夜间战斗机师为基础扩建为第12航空军,此外,所有部署在德国境内的昼间战斗机、2个探照灯师和3个航空通信团也都划归这个航空军指挥。此外,他还获得了在雷达电子装备的研制和生产方面的特殊权利。他属下的夜间战斗机部队主力是3个联队,其中只拥有一个大队的NJG2和NJG 3为了方便管理仍统归法尔克的NJG1指挥。

利普·威森菲尔德亲王少校在指挥部向其部下交待出击任务,他身后的黑板显示了各基地的位置以及空中集合区域

直到11月1日,NJG2指挥部才在希尔泽―赖恩正式成立,同时以它的第4中队为基础,在得到NJG 1第4和第6中队骨干补充后扩编成为新的第2大队,而它的第3大队直到1942年3月才成立,这个联队负责卡姆胡贝尔防线的荷兰部分。NJG 3则再次利用了垂死的战斗机部队,除了联队本部是新成立的之外,第2大队和第3大队就是原来的I./ZG2和III./ZG 76。后者就是著名的“鲨鱼嘴”大队,加人夜间战斗机部队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仍继续使用其华丽的机头标志,该联队负责德国北部从斯塔德到石勒苏益格的弧形地带。

此时,埃格蒙特·利普·威森菲尔德亲王中尉开始组建战术试验单位“黑暗夜间截击司令部”,这名后来成为著名夜间王牌飞行员和另一名我们后文将重点介绍的夜间王牌威廷根施坦因一样是一名贵族军官,他于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奥地利萨尔兹堡,1936年加人奥地利国防军步兵部队,但是他的梦想是成为王牌飞行员,于是他很快转入空军,后加人ZG 76。1940年,转入夜间战斗机部队,11月16日一17日夜间第1次击落1架皇家空军的轰炸机,1941年7月、威森非尔德亲王的个人战绩已经达到10架,并且成为NJG2的一名中队长。

在1942年4月16日,威森菲尔德亲王中尉以21架的战绩得到骑士十字勋章。同年7月3日,他的个人战绩达到了37架,10月1日他晋升为Ⅰ .NJG 3的指挥官。1943年5月31日,威森菲尔德亲王转为Ⅲ./NJG1的指挥官,1个月后其个人战绩上升到了45架。1943年8月2日,已经成为上尉的他在骑士十字勋章上添加了橡叶。1944年1月底成为NJG 5的少校指挥官。但是,他在这个职位上只待了约4个星期:1944年3月12日,威森菲尔德亲王驾驶的Bf 110G-4飞机在执行一次非战斗飞行时在比利时阿登地区的圣·于贝尔特高地附近坠毁,他和他的两名机组成员——雷纳特军士长和罗伯特军士全部丧生。威森菲尔德亲王最终个人战绩为51架。

1941年底,德军夜间战斗机部队总计击落了超过400架轰炸机,英军在总计27101架次对德国空袭的轰炸机中损失的总数字约为700余架。对德军而言,最成功的月份是6月、7月和8月这3个月,这期间天气状况较好,皇家空军的出动次数和数量也较多,夜晚时间也较短,这些因素都有利于夜间战斗机的作战。1941年,德军夜间战斗机部队的战绩比例已经超过了高炮部队的44%上升到了56%,而在1940年这个比例只有15.5%。皇家空军的战损率则由1940年的1.95%上升到了2.6%,空袭德国的任务变得越来越危险了。

【未完待续……】

下期将继续讲述二战德国空军夜间战机部队的发展史以及战斗战史,点关注不迷路

点击主页,看更多精彩硬核内容

1 阅读:198

星辰与大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