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成都和重庆的燃气费用大幅增加,用户不断质询,但是燃气公司的回复,越来越让人感觉到迷惑了。有所谓“用户错觉论”,也有所谓的“预估用气收费论”,后来还出现了所谓“滞后气量补收论”。到底在更换所谓的智能燃气表背后,真相是什么?还是期待官方调查结论早点出台。
用户错觉,这样回复合适吗?能出现天价账单吗?成都某小区业主在更换燃气表后,一个月竟产生1.7万元燃气费用,询问燃气公司。但是工作人员的答复,让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他解释居民在换了燃气表之后,费用有所上涨,可能是居民的错觉所致。其中他还详细讲述的原因,但是这个原因能让民众接受和信服吗?
工作人员解释说之前的旧燃气表是先用气后付费,现在更换燃气表之后收费方式发生变化,变成了要结清之前的未付费的燃气,以及到出账单之日已经用气的当月费用,最重要的是她还说要加上预存后续的气费。
尤其是最后一条,燃气表现在都有这个功能,可以自动预存后续的气费吗?这个表先进到可以估算出居民未来的气费?
居民产生错觉与否不知道,但是燃气费用在更换表前和后,发生了巨大的账单差异,这肯定是需要仔细查明。即使收费方式转变,变成当月收费,最多也就与原来的月费用相差两倍而已,怎么可能会出现多倍的差别呢? 出现问题的用户是如此之多,产生的费用是如此之大,肯定是值得去仔细查的。燃气公司工作人员在官方调查组调查还没有得出结论的情况下,就这样回复用户,这肯定是解决不了用户的疑惑的。大家觉得,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滞后气量”,10年一起收,大家觉得可能吗?四川成都一老人居家4个月,在更换燃气表之后,新的燃气费账单来了,要收他1.5万元。老人的子女争辩,以往年度同期这4个月合在一起最多也就三四千元。现在没有任何改变,为何多了这么多钱?
燃气公司回复,“在更换表之后,计入了此前十年滞后气量,所以要补收燃气费”。之后针对老人进行了停气处理,最终老人在缴纳8000元之后,才恢复了供气。真的不太理解啥叫“滞后气量”,是不是将燃气公司以往正常传输过程中的损耗,现在都折到了用户头上呢?而且一口气折了10年的损耗呢?
如果想收取这个费,是不是燃气公司应当提供以往所滞后计量的每一个计费期的用气明细?公共事业收费每一个变化,其实都需要进行科学的决策流程,例如要向社会公众明确说明计算基础的变化,召开听证会,听取意见,接受质询,如果有避孕药,还应该引入第三方中立机构进行评估和说明。 为何是成都和重庆出现了这类事件?记者发现在这两地背后供应的燃气公司,都出现了同一个股东。而且涉及的用户也是在最近期间刚刚更换了所谓的智能燃气表。这个问题难道不需要深入调查,最终给予明确的答复和调整吗?、
知名编剧去海南两个月,还用了500方燃气,怎么回事?某知名编剧在听闻事件之后,也去关心了一下自己家的燃气表。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在春节期间他和家人在海南度假,都不在成都发现两月也用了500多立方米的燃气。燃气公司上门检测,既没有发生泄漏,也没有任何问题,准备将燃气表拆下去回去检测。
结果这名编剧在小区业主群发布消息之后,其他业主进行自查,发现更大的问题出现了。有一家邻居去美国三个月,发现在此期间还出现了2000多元燃气费。不怎么做饭的邻居,也产生了单月360立方米的燃气量。还有细心的邻居将去年三四月份与今年三四月份的燃气交费清单进行比较,发现在同样运气的情况下,今年费用多了50%。
其实特别建议事主,别让燃气公司将表拿回去检测了,直接请第三方检测机构来检测。成都燃气换表费用大幅上涨事件,蔓延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更成都可是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城市,假如这家燃气公司全部给成都三百多万家庭换了表,假如未来被查出有问题,这个事件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希望官方调查组尽快开展工作,得出权威结论。
燃气单价也没有发生变化,仅仅是更换了个燃气表,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个事件愈演愈烈,其实更加建议四川省或者住建部可以出面,组织专家组进行调查,有可能结果会更加的公正一些,比现在成都市或者燃气企业自查,说服力会更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