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时期,老百姓主要以银元作为货币。
银元俗称“大洋”,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早在明朝万历年间便流入中国。
不过,当时的大额交易多使用银锭,民间零星交易则使用碎银和铜钱。银元并没有成为流通货币,仅作为士大夫阶级的一种玩物或收藏品而存在。
明朝“金花银”银锭
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由于贸易需要,大量外国银元涌入。
而外国银元,如英国站洋、墨西哥鹰洋,都是机器批量生产,形制统一,且成色、质量较好,便于核算,大大简化了交易手续,广受市场好评,因此迅速在民间流通开来,几乎成为中部、南部各省的主币。
墨西哥鹰洋
但银元涌入,意味着本土白银流出。
毕竟洋人不是来做慈善的,你想要银元,得拿东西跟他们换。
这一来一去,我们就亏了。
因为站洋、鹰洋,以及法属印度的坐洋、日本的龙洋,只是九成银(含银90%),我们用于交换的白银是十成银。
里里外外,我们亏了一成。
法属印度坐洋:正面为坐着的自由女神,背面是法文
并且,看到国人抢着用银元,银元的需求量远远高于供给量,洋商也故意哄抬价格,使得兑换一个银元的价格比生产一个银元的价格还高。
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觉得总这么被薅羊毛不行,遂上奏朝廷,自铸银币,改银两制为银元制。
两年后,清政府批准张之洞的奏请,下旨由广东银元局试铸银币。
铸出来的银币,参照了鹰洋的币形及重量,面值有库平七钱二分、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厘和三分六厘等。
因背面为蟠龙图纹,故俗称“龙洋”。
目前龙洋的价格范围广泛,从几百元到上千万不等。
迄今为止,中国银元的拍卖之王是1903年癸卯奉天省造光绪元宝库平银一两银币。
2022年8月11日,这枚银币在北京诚轩2022年春季拍卖会上,拍出4657万元。
为啥这么贵?因为这是奉天银元总局雕模试铸币,目前仅有一枚存世。
为啥只有一枚呢?
据说是因为这枚银币上的蟠龙,造型不好看。
加上涉及帝党和后党之争,帝党认为应该用外国银圆七钱二分规格为铸造标准,后党则主张以两为单位。两拨人互不相让,没个结果。故而没有大批量铸造流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不久,南方各省相继独立。
独立需要钱,没钱怎么办?
最简单的办法当然是自己造钱了。
于是一时间,各省的“官钱局”便纷纷撸起袖子开干。
可银元造出来后,新问题又冒出来了。
由于标准不一,各省生产的银元都不一样。
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厚,有的薄。
这导致银元的价值不统一,流通混乱,折算繁琐,民众怨声连连。
袁世凯做了大总统后,表示不能这么整,得统一货币。便颁布《国币条例》,实行银本位制度。
根据《国币条例》规定:“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一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十一”。
因为一圆银币上,挂着袁世凯的头像,这种银币俗称“袁大头”。
袁大头刚出来的时候,用的还挺好。
但袁世凯一死,就不行了。
接班的黎元洪、徐世昌、曹锟、段祺瑞、张作霖,纷纷铸造属于自己的纪念币。
地方上的军阀们,拥兵自重,不再管什么中央条例,开始粗制滥造,偷工减料。
如此一来,全国便又出现了流通混乱,折算繁琐的情况。
据马寅初先生回忆,当时各省贸易往来,搞得像跨国贸易一样。上海的“规元”不能通用于汉口,汉口的“洋例”不能通用于上海。
就连毗邻的北京和天津,做生意也有障碍。因为天津不用锭,北京不用宝。
商贸不畅,那咋办?
无他,商人们只能每到一个地方,先去兑换当地的货币。
做过生意的都知道,有些行当的利润很低。
兑换货币,必然要被抽利。
这么搞,商人们哪还有利可图?
基于此,北伐结束后,国民政府就不再发行袁大头,以民国元年版孙中山先生像开国纪念币取而代之。
这种银元比“袁大头”略小,因为上有孙中山头像,所以俗称“孙小头”。
孙小头
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
第二年,日本关东军和伪满当局将东三省官银号、边业银行、吉林永衡官银号、黑龙江省官银号合并为满洲中央银行,准备在稳定东北局势后,进一步向中国腹地渗透。
时任财政部长宋子文看穿了鬼子的狼子野心,于是在1933年,颁发了“废两改元”训令。
规定“所有征收税款,自用银两交纳者,一律改用银本位币”。
也就是说,打今儿起,所有公私款项的收付,不许用纹银了,全国统一用银元。
为此,国府还颁布了一种新式银币。
因其背面是中国双桅帆船图案和币值,故俗称“船洋”。
船洋主要分为普通版和特殊版。
普通版发行量较大,价格相对较低。
特殊版中的一些较为稀有的版别,如二十一年下三鸟版、二十一年上三鸟版等。由于存世量较少,因此价格较高。
当时惦记中国的不止日本,还有美国。
1931年,受大萧条影响,英国废止金本位制,主动对英镑贬值。
各国为了应对这一情况,也是竞相贬值本国货币。结果引发了世界范围的货币战争。
1933年,为转嫁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放弃“金本位制”,恢复“金银复本位制”,并通过了囤积白银的《购银法案》。在全世界大肆收购白银。
一时间,白银价格由每盎司0.45美元,炒到了每盎司1.29美元。
那这会导致什么后果呢?
我们知道,白银在中国是硬通货,同时中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当银价提高后,美国商品就相当于降价了。
面对一船船从美国运来的商品和粮食,不仅民族工业遭到冲击,连农村也受到影响。
中学课文《多收了三五斗》,就描绘了这一时期的乱世景象。
文中的江南农民在一亩田多收了三五斗后,高兴地来到万盛米行,希望能卖个好价钱。
但由于银本位汇率大涨,导致进口粮食价格暴跌,农民们别说挣钱,能保本就不错了。
更悲催的是,美国银价贵,国内白银大量流出到美国。
而白银外流,意味着市面上没钱,继而通货紧缩。银行挤兑时有发生,许多银行和中小钱庄因此倒闭。
在进口商品和银荒的双重夹击下,国内经济一片萧条。
据路透社报道,1934年,上海倒闭工商企业510家。
1935年,又有555家企业倒闭。
迫于压力,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
例如通过外交途径,要求美国“不再购买世界生银”。制定白银出口税则、加征出口平衡税等。
但弱国无外交,美国人这时候赚的正欢,你说收手就收手?
至于加税,也不切实际。
此路不通彼路通。正常出口不行,还可以走私嘛。
见紧急措施不管用,国民政府又立法,规定走私白银者,杀无赦!
但还是毛用没有。
因为很多地方压根就不听中央号令。并且国民政府本身就是买办政府。
只要走私贩巴结洋人,用洋人的船运银,谁敢搜查?
就在国民政府陷入困境之际,日本人也来插一脚。
八嘎商人们通过倾销商品,比如市价五块的面粉,一块钱甩卖,既从中国搜刮了白银,还转移了日本国内过剩的生产力。
到了1934年底,国府没招了,只得进行改革,放弃银本位制,不再以银元做货币,改用纸币代替。
法币
但想要用纸币取代银元,没有那么容易。
因为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货币准备金和外汇支撑,纸币就是废纸,没有任何价值。
此前,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也发行过纸币。
可那些纸币只是银元的兑换券。若没有充分的硬通货储备,老百姓不认账,纸币信用亦难确立,形同废纸。
1928年,广东省银行发行的兑换券
现在国民政府缺乏准备金和外汇,想要改革货币,要想让老百姓认账,就得抱大腿。
于是在宋子文辞职,孔祥熙主管财政后,“哈哈孔”便向英国寻求帮助。
1935年1月,英国政府向国府表达了贷款条件——中国必须脱离银本位,与英镑相联系,实行币制改革。
对此,老蒋表示原则上同意。
同年11月3日,孔祥熙宣布实行币制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三点:
第一,规定由中央、中国、交通银行集中发行钞票,并将其定为“法币”。
注意,法币是“法定货币”的意思,不是法国的货币。
第二,禁止流通的各种银币继续使用,所有现银必须兑换为法币。
第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
英国当局很满意,遂发布指示,要求在华的英国银行向国府交出存银,兑换法币。
在英国的带动下,各国在华银行大多向国民政府交出存银。只有日本银行拒不配合。
在鬼子看来,中国经济崩溃只是时间问题,绝不能让国民政府喘口气。
后来日本人使出各种手段,如在上海公然发行日元,推行华北币制自治,阻挠法币的发行。
不过然并卵,国府最后还是实现了白银国有化。而法币也与英镑绑定,1元法币折合英镑1先令2.5便士。
见法币绑定了英镑,美国人坐不住了。
货币改革前,美国方面曾经希望通过收购中国1亿盎司的白银,将法币与美元锚定。
或许因为美国之前吃相太难看,国民政府没答应。
1934年,中国商界公开致电罗斯福,呼吁老罗做人留一线,不要把人往绝路上逼
当然了,这点小事难不住美国人。
1936年,美国政府暂停收购白银,导致世界银价大跌,弱国无外交定律此时再次应验。
国府面临巨额损失,只得忍气吞声,与美国签订《中美白银协定》。
根据协定,法币和美元挂钩,100法币折合30美元。
有英镑和美元做背书,法币发行之初,购买力非常高。
在当时的南京,一桌四荤四素的酒席,只需要2元法币。
这么看来,法币改革的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不仅促进了中国币制的现代化,改善了中国的银行制度。还使经济得到复苏。
然而好日子没维持多久,法币就由盛转衰。
全面抗战爆发后,沿海主要税源地相继陷落,军费开支却急剧上升。
为了弥补日趋紧张的财政赤字,国民政府只能增发货币。
与此同时,鬼子也从德国进口印钞设备,印制与真正法币别无二致的假法币。意图增发货币,破坏中国的金融秩序。
但后来鬼子发现,无论他们花多大力气印多少假法币,都赶不上法币的贬值速度。
这属实是官方逼死同人了。
八年抗战期间,法币具体贬值多少呢?
1937年6月,法币发行额度为14.1亿元。100法币可以买两头牛。
到了1945年8月,法币超发近四百倍,达到5569亿。100法币只能买两个鸡蛋或者一条鱼。
日本投降后,国府掌握的黄金外汇储备,以及接受的日伪“逆产”,加上美国援助,大约在17亿美元左右。
按照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的,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换算,相当于4850万两黄金。
如果能合理利用这笔财富,休养生息,法币还有的救。
但老蒋自认为可以“三个月之内堪平内乱”。恢复经济只能为战争让路。
同时,以宋子文为代表的国府财政部官员们也是各种骚操作。
这其中最著名的骚操作就是“宋国舅”不顾国情,盲目向美国开放市场,刺激进口贸易,导致外汇流失,国货受到冲击,大量民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
不仅如此,1945年9月27日,财政部还宣布:法币与“中储券”的兑换比率为1比200!
所谓“中储券”,就是汪伪政权发行的纸币。全称是“中央储备银行兑换券”。
得知消息,国统区欣喜若狂,而沦陷区民众则是晴天霹雳。
因为按当时的实际购买力,法币1元约合中储券50元。
中储券
直接贬值四倍,可想而知,沦陷区持有中储券的民众有多惨。很多小户人家因此一夜返贫。
而国统区官员、民众则拿着法币跑到沦陷区抢购物资。
很快,沦陷区经济便陷入混乱,生产无法组织,物资紧缺,物价一天翻几番。
之后,为了筹措内战军费,国民政府进一步增发法币。
至1948年8月,法币的发行量达到660万亿,约为抗战前的47万倍。
上海物价的涨幅更是达到惊人的492.7万倍。
当时的老百姓直接拿法币当糊窗户纸。就乞丐讨饭也不收法币。
很显然,法币已经彻底崩溃,无药可救。
面对恶性通货膨胀,国统区民不聊生,国军官兵发不出军饷,战争无以为继的局面,老蒋又想到了货币改革。
1948年8月18日,国民政府宣布实行第二次币制改革,即以金圆券取代法币。
次日,老蒋以总统名义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规定自即日起,以金圆券为本位纸币,发行总限额为20亿元,强制民众必须在11月20日前,以法币300万元折合金圆券1元、东北流通券30万元折合金圆券1元的比率,兑换金圆券。
稍微懂点算术的人就能发现,消化660万亿法币,2.2亿金圆券就够了。
老蒋却计划发行20亿,留下如此大的“操作”空间。这场改革要能成功,就是见了鬼。
金圆券
另一方面,法币发行十三年,贬值几百万倍。很多人因此破产,民众已经不相信国府的信用了。
所以在强制民众交出法币的同时,老蒋又祭出两手准备。
一是禁止私人持有黄金、白银和外汇。凡私人持有者,限期于1948年9月30日以前,将黄金、白银、外汇兑换成金圆券。违者没收。
二是派人到各大城市“打老虎”。没收奸商和“官倒”手中囤积的物资,稳定国统区物价。
相对来说,打老虎更重要。
道理很简单,如果不能打击商人们的囤积居奇行为,正常交易无法进行,老百姓就只能拿着黄金、白银去黑市购买粮食、棉纱、煤炭等生活必需品。
金圆券还怎么在市面上流通呢?
为此,蒋经国挂着特别督导专员头衔,亲自到上海“打虎”。
在上海期间,小蒋的“打虎”卓有成效。
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他就收兑黄金114万两、美钞3452万元、港币1100万元、白银96万两。占到当时全国总兑换额的64%。
靠着这些真金白银,国军在前线又撑了几个月。
然而,各地的打虎行动最终还是失败了。
为什么失败?
原因已经说过了。老蒋来这一出,只是为了搜刮财富,为前线输血,而非真心改革。
如果三大战役打赢了,万事好说。
如果打输了,那就输了呗。反正如果不这么干,他老蒋最终也得输。
小蒋就是拎不清老蒋的意图,真心改革经济,试图收拾孔家、宋家,被臭骂一顿。
1948年11月6日,蒋经国被迫辞去特别督导专员职务,黯然离开上海。
同一个月,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打响。
当国军兵败如山倒的时候,上海的奸商们又开始囤积居奇、投机倒把。而市面上则是“有价无货无市”,金圆券遭遇严重信任危机。
1949年初,老蒋下野。
不过,老蒋此次隐退显然只是暂时的,如果时机成熟,他还是会再次出山。
因此,继续搜刮硬通货,为逃台割据做准备,就成了老蒋的现实考虑。
在这种情况下,金圆券的发行和印制如同决堤的洪水。还不到一年,就从19亿元暴涨至130万亿元。
1949年5月,在上海买一袋大米,要4亿金圆券。
买任何东西,大家都得背着一麻袋金圆券。
由于贬值太快,市民、商贾为避免损失,交易或发薪后,大家纷纷以最快速度换成美元,换不到美元就换商品。
总之,能换什么就换什么,都不想持有金圆券。
1949年的上海,满大街都是亿万富翁
南京、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停止了金圆券的流通,以10万元兑换1元人民币的比价回收金圆券。
虽然法币、金圆券当年连废纸都不如,但如今也并非一文不值。
有些全新的德纳罗版金圆券,能拍到两三千元。
稀有且品相较好的法币,能拍到上万元。
1949年7月,迁至广州的国民政府宣布废止金圆券,改用银元券。
由于老蒋下野,代“总统”李宗仁出国,所以这场改革由行政院长阎锡山主持。
阎老西规定“国币以银圆为单位,自即日起恢复银本位制,银圆1元含纯银23.493448克,所发银圆券可十足兑现银圆,在银圆未铸造充分时,银圆券得以用黄金兑现,各种银圆一律等值流通”。
并规定5亿元金圆券可向中央银行兑换银圆券1元。
正所谓事不过三,国统区的老百姓已经被坑了两次,又怎会在一棵树上吊死三次?
同时,人民政府也发布声明“不收兑银元券”。
如此一来,银圆券也很快沦为废纸。
从发行到1949年10月宣布废止,银圆券仅存在三个月。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只认可“袁大头”。为了满足流通需要,稳定边疆局势,人民政府特别发行了两批袁大头银币,即“O”版袁大头和三角“圆”版袁大头。
所谓“O”版,就是在嘉禾花结内,隐有“O”型暗记。
三角“圆”版又分为两个版本。
一为三角“圆”版,另一种为“O”版三角“圆”。
后来,这几个版本的袁大头被人民银行收兑,民间所剩不多,都是珍贵品种。
以上介绍的,只是民国货币的一小部分,九牛一毛都谈不上。
由此就能看出,北洋政府的垮台、国府败退台湾,都是必然。
当经济崩溃时,所毁掉的不仅是金融秩序,也同样会冲垮这个政权最后的统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