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大封功臣,资历最老的汤和为什么只是侯爵?

佳霖谈历史 2024-11-22 22:57:05

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王保保率众进攻兰州。

朱元璋为了肃清残元势力,任命徐达为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冯胜为右副将,邓愈为左副副将军,汤和为右副副将军,出师北伐。

是役,明军大胜,俘虏元军8.6万余人,打得王保保怀中抱木、夜渡黄河而逃,可谓狼狈至极。

战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册封徐达为魏国公、李文忠为曹国公、冯胜为宋国公、邓愈为卫国公、汤和为中山侯。

年初北伐时,五个主要负责人,四位封公爵,唯独汤是侯爵,凭什么?

对此,《明史》的解释是这样的。

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平中原师还论功,以和征闽时放遣陈友定余孽,八郡复扰,师还,为秀兰山贼所袭,失二指挥,故不得封公。

大意就是说,汤和早年驻防常州时,酒后失言,得罪了朱元璋。

后来,汤和南征陈友定,还军途中,遭遇秀兰山贼袭击,折损两名指挥使。

老朱对汤和当年的嘴欠,一直耿耿于怀,于是便以此为由,借机敲打汤和。

值得一提的是,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汤和进封信国公,特赐世袭凭证时。朱元璋还专门命人把汤和酒后失言之事刻在了凭证上。再次敲打他。

明英宗颁赐给青海士官高阳伯李文的“铁券”

正史的记载,逻辑完整,有理有据。但经不住推敲。

众所周知,汤和与朱元璋的关系不一般。

他不仅是从小跟老朱一起玩泥巴的发小。同时还是老朱成功路上的第一位领路人。

早年的朱元璋,开会都不敢坐帅席。因为诸将多不服他。

若非汤和力挺,朱元璋不可能迅速搭起创业班底。

说汤和是大明资历最老的员工,毫不为过。

诚然,朱元璋向来喜欢猜忌部将。

谁要是得罪了他,凌迟、剥皮、夷三族,自个选吧。

可那是晚年的朱元璋。

这会儿的老朱,内部初定,外有强敌,统治并不稳固。他不至于公事、私事不分。

其实我们细看洪武三年的封赏名单就能发现,朱元璋是有意拿汤和堵住云云之口。

在这份名单中,开国六公爵都是“渡江旧人”。

也就是至正十五年(1355年)之前,追随朱元璋的红巾军旧部。

这些嫡系,还可以细分为两派。

一是“淮西二十四将”,这些人追随朱元璋的时间最早。

二是朱元璋攻占滁州后,陆续投奔而来的实力派。

其中,徐达属于第一类。

李善长、李文忠等属于第二类。

二十八位侯爵中,前十四名被“淮西二十四将”包圆。

第十五到十八名,均出自巢湖水军。

本来赵庸、廖永忠等人的资历也很老。

若是没有他们的支持,朱元璋根本不可能渡过长江,攻克南京。

但他们很倒霉,入伙时,朱元璋只是副帅,主帅是郭天叙。

而郭天叙掌管水军。

也就是说,巢湖水军派系是先效忠郭天叙,直到郭天叙死后,才直属朱元璋。

这么一折腾,他们的履历就受影响了,只能排在淮西派之后。

巢湖水军派系功劳大,排名却靠后,这总得有个解释。

不然肯定会有人瞎叨叨:凭什么谁谁封公爵,凭什么我只能封侯爵?凭什么谁谁的俸禄就多,我的俸禄就少?

朱元璋的真实想法不方便明说,只能找借口。

如指责赵庸“私其奴婢,废坏国法”。

说廖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但只提赵庸、廖永忠的过错,又太过于刻意。

毕竟战争年代,粗人武夫触犯军规太普遍了。

常遇春就是典型。

跟老常比起来,大家都是三好学生。

所以这时候就需要立一面挡箭牌。

这个挡箭牌,得有功劳,且功劳不能太大。

还必须是铁杆心腹,揶揄他,他不会生气。

综合来看,汤和无疑最合适。

于是,汤和就被老朱一顿批。说他“嗜酒妄杀,不由法度。”

同时挨批的还有郭兴。

朱元璋说郭兴“不奉主将之命,不守纪律”。

没办法,谁让他们俩,一个是老朱的发小,一个是老朱的小舅子。

老朱批评别人不合适,只能委屈这俩关系最亲近的心腹。

大家见汤和也只是侯爵,也就不再瞎叨叨了。

除了给老板挡抢,汤和止步于侯爵的另一个原因是军功不足。

洪武元年(1368年),当徐达、常遇春领兵北伐,啃王保保这个硬骨头时。朱元璋交给汤和的任务,非常轻松,只是南征方国珍和陈友定。

从这就可以看出,朱元璋非常照顾汤和,有意给给他刷军功。

但汤和没抓住机会。这件事前面说过,不赘述。

等到洪武二年,汤和回师后,朱元璋又给他安排新任务。

也非常简单,就是配合徐达、常遇春,会剿王保保。

当时,北方元军毫无斗志。且王保保的对手是徐达、常遇春。

汤和只要稳扎稳打,不捅娄子,肯定能在功劳簿上记上一笔。

然而,汤和这次又在山西韩店阴沟里翻船,损兵折将万余人。

此次失利对整体局势影响不大。

元朝大势已去,不是王保保凭一己之力就能扭转的。

但对汤和而言,几次机会都抓不住,影响可就太大了。

他不管是南征,还是北伐,表现都不理想。这与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相比,显然就差了很多。

所以洪武三年的大封功臣,汤和就只能屈居侯爵。

汤和自己其实也明白,老朱把自己抬为开国二十八侯之首,已经是放水了。

真要封个公爵,那就不是放水,直接是放海了.....

有人肯定不服。

就比如廖永忠。

当初南征方国珍,陆战由朱亮祖负责,海战由廖永忠指挥。

汤和作为主帅,只是在战役后期才露了一把脸,几乎没有存在感。

之后,灭陈友定之战,陆战由胡廷美负责,海战还是廖永忠指挥。

汤和作为主帅,也是没什么存在感,就这么一路躺赢。

估计朱元璋后来意识到,安排汤和明目张胆地抢人头,对廖永忠不公平。于是灭两广之战时,汤和便被召回南京。老朱让廖永忠做一把手。

而事实证明,有没有汤和,真没啥影响。

廖永忠带着朱亮祖等人,横推两广。赢得那叫一个轻松。

洪武四年(1371年),为了统一全国,朱元璋发动攻灭明夏的作战。

此前,明夏开国皇帝明玉珍病死,其子明升继位。

明升才十来岁,还未成年。明夏主少国疑,这仗不难打。

因此,朱元璋便让汤和去刷军功。

又以周德兴、廖永忠为左、右副将军,统率水师,协助汤和。

另外,朱元璋还安排驻守关、陇的傅友德在北面牵制夏军,帮汤和分担压力。

无论怎么看,这都是飞龙骑脸怎么输的局面。

可没想到,汤和打得那叫一个窝囊,气得朱元璋下诏大骂道:“今全蜀已下,惟吴友仁尚据保宁,偷旦夕之命,乘机而取之,此破竹之势,无不克者。将军(汤和)徘徊不进,何也?吾付将军以大任,而临事往往逗挠如此,何以总军政、寄国命乎?”

后世论此战,"傅一廖二"。

原本打辅助的傅友德,打下了成都。

作为副手的廖永忠,打下了重庆。

而主帅汤和,只打下了一个山寨......

常言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跟傅友德、廖永忠一比,汤和的战绩实在太难看。

所以大军班师后,朱元璋有点恨铁不成钢地骂汤和:咱俩什么关系?我是一直想给兄弟你封公爵!但你怎么老是掉链子呢?我是真的替你感到可惜。

尔朕旧人,自濠梁相从,军功不细,宜爵尔为公,缘功过不相掩,封尔为第一侯爵。今又不能自奋,而使他将得上功,朕甚为尔惜之。——《明太祖实录》

汤和深知朱元璋的好意,无言以对,只能“顿首谢罪”。

老朱见汤和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心里过意不去,随手赏赐了万亩良田。

什么是真爱?这大概就是真爱吧。

洪武五年(1372年),王保保率军犯境。

朱元璋在与朝臣商议后,决定北伐大漠。

是役,徐达、李文忠、傅友德各领一军,主动深入草原,寻找寻找元军决战。

根据朱元璋的安排,汤和也率部参战,隶属徐达指挥。

此前,徐达还没败过。

跟随徐达出征的将领,加官进爵是常规操作。

但让人意外的是,这场“漠北之战”,徐达居然没打赢。

汤和与元军交战时,亦没能经受住考验,被元军击败。

打了败仗,不挨罚就算好的了,加官进爵自然是告吹。

之后几年,明朝息兵休战,不求边功。

汤和没仗可打,便化身包工头,负责明中都皇宫和通州外城的建设。

洪武八年(1375年)底,北元大臣伯颜帖木儿进犯西北卫所。

朱元璋想到了老哥们,遂令汤和领兵追击。

次年,汤和驻防延安,本打算追杀伯颜帖木儿。这时,伯颜帖木儿主动上门求和。汤和白捡了个军功。

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朱元璋念及汤和过往的贡献,也觉得汤和的军功应该也够了,便特进其为光禄大夫、左都督、左柱国、加封信国公。

汤和由此成为明朝开国后的第七位实封公爵。

此后,朱元璋又加封傅友德为颖国公,蓝玉为凉国公。

算是之前册封的七位公爵,洪武一朝,共有九人获封公爵。

把这九人摊开来看,李善长是文官之首,常升沾了老爸常遇春的光。暂且不提。

汤和与其余六人相比,军功真的不够看。

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就不必说了。

傅友德在西北七战七捷,又有平定扫荡云南之功。

蓝玉更厉害,捕鱼儿海一战,堪比封狼居胥。

而汤和,一个拿得出手的战绩都没有。

那么,汤和的能力到底如何呢?

早年的汤和也曾凶猛。他也是凭本事由千户升万户,又升为管军总管,与早年的朱元璋平起平坐。

若是只会察言观色,借汤和十个胆,他也不可能说出“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的狂悖之言。

这从侧面也能证明,汤和在一段时间里,是不服朱元璋的。

只是随着朱元璋展现出帝王之气后,汤和才渐渐沦为菜鸡。

也正因这种反差表现,一直有观点认为汤和是故意在演戏。

即“先思退,再思进”。

能不能名留青史,先不提。保命要紧。

当然,这只是推测。

咱们还是要以现实为依据。

或许是因为了解老朱的为人,看透了老朱。

晚年的汤和,极有自知之明。还没等领导发话,他就主动提交退休申请。

洪武中后期,朱元璋借胡惟庸案、郭桓案、空印案,整肃文官吏治,从中央到地方,血流成河。

但老朱基本没怎么动功臣,偶尔处理的,也是廖永忠这类非淮西派。

在这种情况下,勋贵们心存侥幸,认为屠刀砍不到自己头上。

即便是李善长案后,以蓝玉为代表的中生代也依旧觉得皇上杀的好。

把这些老家伙杀了,咱们中生代才能说了算。

此时此刻,只有汤和看得最清楚。

自打退休后,汤和做到了真正的退休。

老朱给他的,他拿着享福。老朱不给的,他绝不靠权势巧取豪夺。

至于朝中的事情,汤和不参与,也不打听。所听关于国事的议论,汤和不敢向外泄露一句。口风很紧。

李善长在这方面就不如汤和,退休了还在家中参政议政,影响朝局。

在不开天眼的情况下,汤和能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

另外,汤和的运气也不错。

他的女婿是鲁王朱檀,是老朱第一批册封的亲王中,最废物的。没有之一。

女婿无能,意味着汤和不可能勾搭藩王,威胁皇位继承人。

然而,朱元璋晚年杀红了眼,其狠辣超出了正常人的预期。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因风寒病逝。

朱标之死,让已是垂暮之年的朱元璋措手不及。

为了给朱允炆铺路,朱元璋将开国元勋屠戮殆尽。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正月十六日,朱元璋特赐安车,召汤和入见。

此时,蓝玉案的余波还没过去。

可以说,这次见面决定着汤和的生死。

汤和猜到了朱元璋的用意,知道刀已经架在了自己脖子上。

正当朱元璋下决心要开口时,却发现汤和张着嘴,口水顺着嘴角往下流,已经完全不能说话,只是不停地叩头。

朱元璋明白,汤和是在向自己示弱:皇上,你现在可只剩我这么个残废兄弟了,难道你就容不下我吗?

见此情形,朱元璋不禁悲从中来,随之勉慰问劳,手为摩抚,语及旧劳,对之雪泣。

世间之事,善始不易,善终尤难。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初七,汤和逝世于家,终年七十岁。

朱元璋罢朝三日,遣使吊祭,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

1 阅读:83
评论列表

佳霖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