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作品,两种「活着」

狗叔影视 2023-01-06 12:26:53

新的一年,新的第一篇,从活着开始

1992年,40多岁的张艺谋在完成了《秋菊打官司》之后,想要获得新的突破,准备「向过去的自己挑战」。

这期间,他看到了一部中篇小说,名叫《河边的错误》,就想把这个暴力又荒诞的故事做成电影。

于是,张艺谋联系到小说的作者——余华。

喜欢把悲伤留给读者,把快乐留给自己的...余华老师

为了进一步了解创作思路,掌握背景素材,他向余华提出:方便的话能否把你的其他作品也发我看看?

余华没多想,就把自己的各种作品都发给了张艺谋,这其中也包括刚刚出样、还未发表的《活着》。

这下子可着实震撼到了「国师」,张艺谋被小说中的福贵深深打动,算了,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直接拍《活着》吧。

因此,2年后,也就是1994年,《活着》问世。

电影一经推出,旋即入选戛纳,斩获了三个奖项,随后更是拿奖无数。

洗尽铅华,如今小30年过去了,张艺谋的《活着》和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也成为了国内电影史上难以逾越的「双峰」。

电影版《活着》如今在豆瓣拿下了9.3的高分,超过78万人标记为看过,但在大胡子看来,这其实是一部与小说已相去甚远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基调、叙事、内涵都进行了改编,都是「活着」,可传递出了不同的两种「活着」。

01.

余华的小说是荒诞又沉重的,看似在说「活着」,通篇都在写「死亡」。

一开始,福贵是真富贵,作为一个富二代本应享受地主一般的敞亮生活,最终在某个特殊阶段作为反动派、地主而被毙掉,一了百了。

然而,在那些年景里,每一个富二代总会是纨绔的典型代表,所谓「有个混账爹,就别嫌来了个混账儿」。

福贵沾染上了赌博,最终把全部身家都输给了龙二。

至此之后,这一家子人就彻底被残酷的现实和荒诞的命运所笼罩。

每当这个家庭略有一些好转的时候,必然就会迎来一波灾难,准的就像是刘润年度分享中所言,既是周期,又是规律,整个下来写满了「确定时代里的不确定」。

只不过,每一次不确定就意味着福贵身边会一个生命离开。

最后只有福贵还「活着」,活着也就是活着而已。

我们自是从小说中看到了荒诞与悲惨。

当然,也能联想出新的可能。

比如:中国普通老百姓在任何时代下都能表现出来的那份极强的民族韧性。

又或者说是人类在获得生命馈赠后,历经人世中的宿命集中体现。

经济有周期,命运有起伏,正是在这样的起起伏伏之中,我们从呱呱坠地到老态龙钟,生命逐渐走向了尽头,还没怎么着,一辈子也就这么过去了。

那,此时此刻,可以问下自己,下辈子还来么?

再观电影,张艺谋做出了必要的妥协与改编。

先是有庆、凤霞的死亡方式发生了变化。

前者是因为炼钢太困,年幼的有庆在墙后睡着了,结果被春生倒车时撞塌了墙砸死。

这种方式更加意外,像是创造出的死亡,缺少了小说中献血而亡的荒谬性和惊悚感;

而后者凤霞的死,则是在联系时代特征之后,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此外,张艺谋还大胆地引入了民俗文化,即皮影戏。

在这里,他抛弃了传统的土地表述方式,而是选择了皮影,不失为一种视听语言的选择,尽管土地的含义和意义更大。

皮影成为了福贵的生存方式,乃至衔接故事发展的依傍,并成为了一种具象化的象征,数次暗示了福贵的命运和人生际遇。

从「奴和潘郎宵宿久,象牙床上任你游」的游戏人生,到「文仲心中好惨伤,可恨有贼姜飞雄,青龙关上逃了命」的被坑遭遇,再到「赤精子使起阴阳镜,宝镜照得月难唤,吩咐一声莫怠慢」的时代精神,张艺谋巧妙地借助民俗的调度方式铺陈了整个故事,营造出人生如戏的唏嘘感,在这点上到是与余华的小说主旨达成了相通。

结尾,皮影早就飞灰湮灭,装皮影的箱子还在,只不过用来给外孙装小鸡了。

小鸡的生机与活力彰显出未来属于新一代年轻人的必然性,只不过,承载这个是一个「旧箱子」,是否意味着我们还是无法摆脱这种悲苦的宿命?

于是,张艺谋给出了开放式的回答,也就是对结尾的改编。

小说里,随着苦根死掉,就剩下福贵一人。

按理说,要死也应该是福贵最先死掉,可善于弄人的命运反而让福贵活了下来。

电影就不同了。

来到结尾,狭小的屋内尽管杂乱、陈旧,但开始明亮、温馨了许多。

福贵活着,家珍活着,二喜活着,馒头(苦根)活着。

家珍卧病在床,但整体氛围轻松、温暖,这家看样子总算是摆脱了苦难的命运。

福贵为家人活着,为希望活着。

在这个开放结局里,张艺谋遍撒阳光,打开了通向未来的大门。

这是一种必然,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与期待。

但,回想起之前那个「旧箱子」,接下来就有待我们继续去经历和见证。

02.

小说的《活着》给我们抛出了一个问题:

哪怕福贵在经历了那么多悲惨与苦难之后,和老牛相伴,还在平静地、坚韧地活着,那么支撑或者说促使他活下去的动力是什么,以及他活着是为什么?

这问题对任何一个中国人提出的话,可能会获得一声,「呵呵」,然后就是「活着么,就是活着」的回答,想来这也会是福贵最朴素的一种回答。

但其实问题的背后,想要解答的不过是类似于这种经常在知乎刷到的问题——既然每个生命终点都是死亡,那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面对这种问题,一旦钻了牛角尖,死磕下去,就很容易走进虚无主义的困惑之中。

其实,《活着》是一个载体,让我们从福贵那「置死后生」的悲惨体验中去思考生命的真正含义。

不到30岁的巩俐演出来毫无违和感

至少在大胡子看来是这样。

福贵很惨,可是现实中的谁也不容易,对我们而言,活着意味着什么。

当然,也有不少朋友认为小说其中是另有深意。

没关系,既然是文学作品,总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触动。

然而,当这部文学作品被电影化,视听化地呈现之后,其内涵就有所不同了。

一方面,张艺谋通过作品,增强了对时代色彩和政治背景的渲染。

他将福贵这家子的悲苦命运作为切入历史的一个透视点,从40年代到70年代,以一个人到一个家庭的方式,陈述了一场个体与社会的命运悲剧。

另一方面,既然有了前者,就需要紧密地进行关注,也算是宏大之下,对普通人进行的时代关照与过往反思,表现出了直面过去的勇气。

在这个层面上,恐怕就是为什么文学作品没事,反而电影版《活着》曾经被禁映的原因。

好在张艺谋并没有完全打碎大家「活着」的希望,在结尾给了福贵一家一缕光芒,一个新的开始,一种真正「活着」的状态。

03.

同为地球上的人类,其实大家都一样。

那些老外们也会与我们一样,有着共同的人生经历或情感体验。

然而,《活着》对中国人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

老外们恐怕很难理解「活着」二字所包含的那种直击心底的感觉,就像是余华在韩文版序言中所言的那样: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叫喊,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PS:

《活着》里的两个凤霞都...好可爱。

1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