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百岁》作者:阿提亚

今天我们要讲的书,是《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
2019年,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18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7岁,但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
也就是说,人们平均有8年以上的时间,都是带病生存的。同期,在全球范围内,健康预期寿命是61.9岁,人们平均大约有9.5年的时间都在带病生存。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但晚年的健康却难以保证。人们到了晚年之后,往往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以至于晚年的生活质量并不高。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长寿的基础上,真正活得健康、活得有质量呢?
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家沙哈尔教授,提出了一个衡量健康长寿的模型,包括精神健康、身体健康、心智健康、关系健康和情绪健康五个方面。他认为,满足这五个核心要素,我们就可以过得更幸福。
在《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这本书中,我们也能看到实现健康长寿、过上幸福生活的方法论。它打破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思维,从运动、饮食、睡眠和情绪管理等方面出发,提出了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帮助我们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本书的作者阿提亚博士,是一位知名医生,也是长寿研究专家和预防医学的倡导者。他认为,真正的长寿,不仅意味着活得更久,也意味着活得更好。运用科学的方式,我们可以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保持最佳状态。
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去探索如何延长健康寿命,度过自在而精彩的一生。
如何延长自己的健康寿命
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毕业后,阿提亚博士怀着满腔热血,进入了约翰斯·霍普金斯 医院,接受住院医师的培训。
在培训的第二年,他第一次看见患者在自己眼前离世。那次经历,让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也改变了他对医学和死亡的看法。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六晚上,急诊室里人来人往,一位30多岁的女士因为呼吸急促被送了进来。
护士们迅速给她安排了检查,还为她戴上了氧气面罩,阿提亚博士则坐在她的床边,跟她闲聊,试图让她放松一些。
突然间,女士的脸上露出恐惧的表情,呼吸变得十分困难,紧接着她就失去了知觉。
几秒钟内,护士和医生纷纷冲进来,开始了紧急的心肺复苏。
他们将一根呼吸管插入她的气道,给她注射了大量的药物,与此同时,阿提亚博士则在为她进行胸外按压。
然而,这些治疗都没能起到作用,几分钟后,那位女士在手术台上去世了。
护士默默地拉上床单,盖住了女士的脸,其他人都像来时一样匆匆离去。对医院里的大部分人而言,死亡只是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可对于初出茅庐的阿提亚博士来说,亲眼看见患者死去,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
在那之后的很长时间,阿提亚博士都无法释怀。他明白,那位女士的死亡,其实并不突然,在来医院接受治疗之前,她的肺病已经很严重了。但是,阿提亚博士忍不住想,如果她能早点得到治疗,会不会有不同的结局呢?
后来,阿提亚博士目睹过许多患者的死亡。大部分的慢性病患者,和那位女士一样,在被疾病打倒之前,身体早就发出了警告,只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阿提亚博士逐渐意识到,现代医学,也就是“医学2.0”的时代,往往集中于治疗已经出现的疾病,其目的是为了延缓死亡。它的运行逻辑通常是这样的:发现临床问题——寻找具体病因——诊断与治疗。
和传统的医学相比,医学2.0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在处理急性病方面,比如枪伤、车祸等突发伤害。
但是,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除了急性创伤之外,还会受到慢性病的影响。而慢性病的形成,往往有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原因,无法通过简单的方式进行根治。
更重要的是,医学2.0时代,偏向于在疾病发生后进行干预,这相当于在汽车出现了事故之后才开始修理。实际上,更有效的方法,是在健康时就做好系统化的日常保养。
基于这样的想法,阿提亚博士提出了医学3.0模式,也就是:从单纯的治疗模式,转变为以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为核心。
如今,大部分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患者群体,对健康人群的关注相对薄弱。然而,健康与疾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状态。很多慢性病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某些生理指标开始恶化时,发展成疾病只是时间问题。
以心血管疾病为例,很多人直到突发心梗或脑卒中(即中风)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认真关注起这个问题。但实际上,冠状动脉的堵塞,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血管壁内斑块的形成,可能经历了十年以上的时间。
如果我们能定期监测血脂和动脉硬化指数,在早期就进行干预,就可以大大降低突发心血管疾病的概率。
而医学3.0的运行逻辑,就是通过数据监测、健康分析和个性化干预,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清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进行有效的调整,一定程度上预防疾病。
这一理念在现实中已经有了初步的运用,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智能健康设备进入家庭,比如智能手表、血糖监测仪、睡眠监测仪等,这些设备能帮助我们实时跟踪身体的关键数据,提供健康预警。
此外,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也能让我们尽早识别遗传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策略。
阿提亚博士指出,想要在生命的长跑中走得更远,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承担起管理自己健康的责任,不要等到健康警钟响起时才开始行动。
真正的健康管理,绝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坚持的过程。
养好身体,为长寿打下坚实基础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哪些行动,来保持身体健康呢?
阿提亚博士认为,最关键的两个方面是“运动”和“饮食”。
运动的好处很多,阿提亚博士把它视为最强效的“长寿药”,它不仅能提高身体素质,降低我们患慢性病的风险,还能逆转身体和大脑的衰退,让我们活得更健康、更长久。
除此之外,运动还能改善情绪,提升精力,让我们更有活力,心情更愉快。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很难养成运动的习惯。
我们可能忙于工作或照顾家庭,根本没有时间运动;我们可能觉得运动需要专业的场地和装备,苦于自己缺乏时间和精力;我们也可能只是还没有意识到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所以还没有开始。
这种种想法,其实都是我们的误区。
实际上,运动的门槛远比我们想象的低,运动的好处则超出我们的想象。
研究表明,即使是一点点的日常活动,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得多。从每周完全不运动,到每周进行90分钟的适度运动,可以将死亡风险降低14%。
所以,我们不必把运动看作是一种艰辛的、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是在为健康加分。
比如,在距离合适的情况下,偶尔选择骑车或步行去上班;在上下楼时,偶尔走一走楼梯,而不是坐电梯;在工作时,隔一段时间就站起来走动一下,或者是伸展一下身体。这些小小的改变,都能缓解身体的压力,提高健康水平。
在基础运动之外,阿提亚博士还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运动建议。他认为,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对维护身体健康、抵抗衰老和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有氧运动是指那些能提高心率并持续一段时间的活动,比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跳绳等。这些运动能帮助我们锻炼心脏和肺部功能,提高心肺适能。
什么是心肺适能呢?
简单来说,它就是我们的身体向肌肉提供氧气的效率,以及肌肉利用氧气的效率。心肺适能越高,我们的身体耐力就越好,精力也越充沛,能做的事情就更多。
同时,心肺适能也跟寿命的长短有关系。
2018年,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对超过12万人进行跟踪调查后发现,心肺适能较高的人,死亡率明显较低。
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有力的证据,证明了提高心肺适能不仅能让我们感觉更好,还是延长寿命的有效途径。
在延长寿命方面,力量训练同样非常重要。
力量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增强肌肉力量的运动,如举重、俯卧撑、深蹲等。这类运动不仅有助于增加肌肉量,还能让骨骼更强壮,身体的稳定性更好。
肌肉与长寿,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一项研究对大约4500名50岁及以上受试者进行了追踪,在长达10年的研究期间,那些肌肉质量较低的受试者,其死亡风险比对照组高出40%到50%。
还有许多其他的研究也表明,肌肉质量较高的人,在晚年时不容易受伤和摔倒,自理能力更强,生活质量也更高。
好消息是,无论我们处于什么年龄,开始进行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都不算晚。即使是年老体弱的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训练,也能一定程度上恢复身体机能。
阿提亚博士的母亲,在67岁时才开始进行力量训练,结果她的身体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晚年生活得更健康,更自在。
生命是一条单行道,我们身不由己地往前走,年龄越来越大,体能和精力就会越来越弱,未来似乎充满着挑战。
然而,阿提亚博士相信,尽管我们无法阻止衰老的到来,但通过适当的运动,我们可以延迟身体的老去,减少患病的风险,在老年时期,依旧能够保持活力,在一定程度上掌控和享受生活。
除了运动,健康饮食同样是保证长寿和高质量生活的重要条件。
阿提亚博士认为,在饮食方面,我们要避免陷入教条主义,追求一种所谓的“完美饮食”方式。
实际上,对于不同年龄、身体状况和生活方式的人来说,健康饮食的标准很不一样,简单地讨论“吃什么”或“不吃什么”,是不太具备参考价值的。
比如说,有些研究表明,低蛋白饮食可能有助于长寿。在我们的文化里,老年人养生的观念往往也是“饮食清淡、少吃荤腥”,以为这样能够减轻身体负担,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但真的是这样吗?阿提亚博士认为,事实可能正好相反。虽然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减少蛋白质摄入,可以延长小鼠的寿命,但人类和小鼠的代谢机制不同,这个结论不能直接套用到人类身上。
有更多的研究表明,老年人蛋白质摄入量不足,会导致肌肉质量下降,跌倒和骨折的风险也会增加,这会大大影响寿命和生活质量。
所以,在饮食方面,阿提亚博士的建议是,在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调整饮食结构。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个关键的原则:
首先,不要摄入太多或太少的卡路里。
卡路里是我们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或者说热量。过多的卡路里,容易导致发胖,增加患心脏病、糖尿病的风险;过少的卡路里,则会导致身体缺乏足够的能量,影响免疫系统和新陈代谢。
最好的方法,是根据自身的生活方式和运动量,灵活调整卡路里的摄入。
其次,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必需脂肪。
蛋白质是我们身体的“建筑材料”,它能帮助修复细胞、增强免疫力、保持肌肉的数量和质量。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身体修复能力下降,免疫力变差,肌肉也容易流失。特别是随着年龄增长,蛋白质的需求会更高。
此外,我们的身体也需要一定量的脂肪。摄入健康的脂肪,如橄榄油、坚果等,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还能维护心血管健康。
最后,确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摄入有害物质。
想要保持身体健康,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维生素D能让骨骼更强壮,维生素C有助于提升免疫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吃蔬菜、水果、坚果等食物补充这些元素。
另外,我们也要尽量减少有害物质的摄入。比如,高热量的零食、快餐等,含有反式脂肪和大量糖分,容易导致肥胖,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重金属污染的食物,像某些海鲜或污染的蔬菜,可能含有汞、铅等有害物质,长期摄入,会损害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
总的来说,我们要注重饮食的均衡搭配,尽量吃天然、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不良饮食习惯的影响,让身体保持健康和活力。
打造健康心态,助力长寿之路
为了实现健康长寿的目标,我们不仅要关注身体状况,还要注重心理健康。
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出发来打造健康心态呢?阿提亚博士给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保持良好的睡眠。
高质量的睡眠,能够提高大脑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减少患阿尔茨海默症等神经性退行疾病的风险。
可是,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下,人们常常忽视了睡眠的重要性。很多人要么习惯性熬夜,长期处于缺觉的状态,要么睡眠质量差,即使睡了很长时间,也难以真正恢复精力。
阿提亚博士认为,要提升睡眠质量,我们可以从环境、生活习惯和心理上进行干预。
在环境方面,我们可以创造有利于睡眠的环境,包括保持卧室的黑暗和安静,减少电灯、电视屏幕等非自然光的干扰,这能够让我们更快入睡。
在生活习惯方面,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些细微的调整,比如睡前不要喝酒,避免在下午或晚上喝咖啡,睡前一小时尽量不使用手机、电脑等,这能让我们在睡觉前不至于太过兴奋,乃至难以入睡。
在心理方面,我们可以尝试为睡眠做好准备,避免受到紧张或焦虑情绪的影响。比如说,在睡觉前,不要查看工作任务或浏览新闻,而是看看书,听听轻音乐,帮助大脑放松,以便进入休息状态。
良好的睡眠是健康心态的基础,保证了充足的休息,我们才能有更好的心情,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其次,在打造健康心态方面,情绪管理能力也很重要。
面对生活、工作等多重压力时,我们难免产生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却又往往因为现实原因,不得不将它们压抑在心底。然而,如果这些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会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让我们感到低落、失望,甚至可能导致抑郁症。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管理情绪,释放压力。
那么,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我们可以管理负面情绪,维护心理健康。
第一步,我们要接纳负面情绪。我们需要明白,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产生负面情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不必为此感到抱歉,也不需要刻意去压抑。
第二步,寻找合适的方法,调节和释放负面情绪。我们可以通过运动或冥想的方式,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也可以倾诉自己的感受,在家人和朋友那里寻求理解和支持。
其实,管理负面情绪,不是让自己永远不焦虑、不生气,也不意味着让自己成为一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我们需要做的,是学会接纳情绪,并进行合理的调节。
拥有良好的睡眠和情绪管理能力,我们的大脑会运行得更好,做事的效率更高,应对压力的能力更强,也更容易和人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这样一来,我们的心理更健康,更容易产生幸福感,也能活得更长、更快乐。
俗话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观点是很消极的,因为它将决定人生的权力交给了命运,而忽视了我们自身的力量。
《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这本书以坚定的态度宣称,在生命的长度和质量方面,我们才是真正的掌舵者。
在医学3.0时代,我们可以运用科学的手段监测身体状况,并通过运动、饮食、睡眠和情绪管理等方面,打造更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从源头上预防慢性病,让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更有质量。
书中给出的方法简单易行,我们可以从今天开始行动。每一个微小的改变,都能让我们活得更久、活得更好,更能享受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