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不管是教导孩子,还是应对自己,能做到那是最好。如果做不到,也尽量要做到。
《弟子规四十讲》第十八讲说,应该称赞孩子的德行,而非其他。德行是什么?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这就是德行。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这也是德行。
德行是一个人最基础的修行。这种修行,就像“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样,就像阿啵呲嘚一样,从小开始,从现在开始,要成为刻在骨子里的印记。不是挂在嘴上,也不是停留在想法上,而是刻在骨子里。自知,自觉,再到自发,不光是动机问题,同时也是德行问题。
德行不是规范要求,不是法律规定,而是自我约束,是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东西。就像生物课上讲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出来的才叫德行。
《弟子规》做了很详尽的说明,但是大家的理解都或有差别。在我看来,好的德行就是让人舒服。当别人和你待在一起的时候,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又或是别的什么,总是会觉得很舒服。这种结果,恰恰是你德行居上的最佳反馈。
也有的人说,光顾着你们舒服了,我不舒服,凭什么?从自身角度出发,好像也挺有道理,好像也没有问题。其实还是偏颇了。
大家都舒服了,自己也不会不舒服到哪去。爱出者爱返。谁和你待在一起都很舒服,你一定是舒服的。即使有一些不太舒服的情况出现了,自然会有另外一种更大的舒服在等着你。
他人在你这里可以得到在别处得不到的舒服,自然愿意和你多坐一会儿,多说几句话,多给一些机会,多投入一些精力。换谁都一样。这是人性使然。
至于那些所谓的自己的不那么舒服的感受,其实完全不重要。究其根源,都是自身修为不到所造成的。很多时候,我们才刚刚投之以桃,就期待马上能有人报之以李。这种想法是典型的错误想法。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那也得是有春的播种,夏的耕耘,然后才有秋的收获。从播种到收获,除了辛勤的付出之外,还有一个漫长的岁月守候和等待。
那种要求马上就获得回报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其实是不理智的,更谈不上什么成熟不成熟。
我敬你一尺,再敬你一尺,一尺一尺的持续敬下去,才会有“你敬我一丈,又敬我一丈”的回报。回报不是不来,只是子弹还要飞一会儿。就在子弹飞一会儿的时候,你等不及了,马上就改换了方向。等子弹到的时候,你却不在原地了。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同样也是告诉我们什么事德行。不是不能傲,不是不能欲,所谓傲和欲,都要有个章法,也应当有个度。度把握好了,有益而无害,把握不好则恰恰相反。至于志和乐,同样如此。
通俗一点说,不管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不管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要懂得适可而止,都要明白过犹不及。
为什么要说“舒服”二字最精妙?所谓舒服,不是一味地低头,也不是丢掉自我地奉承,而是进退有节、张弛有度的相处。即使是舒服,也要适度。要不然,也不会有“舒服死了”的说法。
德行这东西,在孩子不太懂事的时候,可以多夸夸。懂点事儿的时候,适度夸一夸就行了。如果成年了,那就不用夸,只是会心一笑、点点头即可。
至于度的拿捏和把握,只有通过一次一次的实践来判断了。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