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不想当司机的裁缝不是好厨子”,人生职业选择这事本来就有很多意外,比如阿拉伯语的老师当了主持人,某厨子还当了东欧雇佣兵的老大,这些选择都和利益和机遇有关系。所以咱们民国时期有追求的海军将领们纷纷上岸,要和陆军同行抢地盘。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军种之分的国家就有海陆军的冲突,日本海军、美国海军分到的军费在很长时间内都可以超过陆军同行,可民国海军却被陆军同行压得死死的,连和陆军大声说话的底气都没有。民国年间,陆军的军费都是九位数的银元打底,比如1913陆军就分到了 1亿6377万银元元(这只是中央政府下拨的军费,地方军阀等开支不计算在内),海军的军费嘛就只有700万银元出头,两者相加就构成了当年中国的全部军费。北洋时期民国海军最多时一年领过1700万银元,还是不到陆军的十分之一。在北洋军阀时期,除了装备开支,北京的海军部每月一般只能领到40万银元,遇到北洋政府手头紧,这笔钱还长年累月地拖欠(北洋军阀后期陆军部也好不到哪里去,陆军部的高级军官也经常上北京房东的黑名单)。
民国海军将领们也有自己的风雅爱好,福建人出身的海军军官继承了北洋水师时期的传统,动辄就要喝下午茶、吃洋蛋糕,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刘冠雄等海军将领还喜欢亲自在秦淮河、八大胡同教“小姐姐”外语,在烧钱方面不比陆军同行差。民国海军将领不能像日本同行一样从装备回扣中“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日本海军在同时期爆发了著名的西门子案),就只能从陆地上想办法。
民国海军有两大捞钱法门,一是收取陆军军阀的钱,袁世凯、孙中山、东北军阀、广东军阀……谁给钱,他们就跟谁干,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民国军阀、大佬身边有四处跳槽的军舰;其次就是自己下海、上陆,带着陆军和海军陆战队抢地盘,自己当一省之主。比如海军总长程璧光就带着海军第一舰队南下,参与护法战争。民国海军第一舰队由清末的巡洋舰队改变而成,实力远超由长江江防舰改变的第二舰队,它由一艘巡洋舰(海圻号)、三艘驱逐舰(“飞鹰”、“同安”和“豫章”号 )、三艘炮艇组成,加上在此前后投靠广东政府的“海琛”号、“肇和”号巡洋舰;“永翔”、“楚豫”两艘炮艇,民国海军近半舰艇投靠护法军政府。
它们的火炮总数达到了上百门,海圻号上的两门203毫米“巨炮”和十门120毫米副炮更是让南方的陆军部队胆战心惊,因为直到南天王陈济棠时代,不差钱的粤军总共才一个炮兵团(步兵师里也有炮兵,但太零散),南下海军的上百门火炮(海圻号等军舰最大吃水6米1,可以开进广州附近的珠江水域)配合“省长亲军”的20营兵力(这部分人马后来归属陈炯明),真的可以改变两广政局。
因为程璧光的海军火力强大,孙中山等人就建议程璧光为广东督军,省长亲军20营也归属他和陈炯明共同节制(权力在陈炯明之上)。这是民国海军第一次介入民国政治,它在老程的带领下夺取年收入2000多万银元的广东。
桂系不敢直接和程璧光的海军对抗,就只能暗杀了他。老程的成功不是个例,同样当过海军总长的刘冠雄也把海军军服一扔,带着北洋陆军夺取了福建。早在1913年,刘冠雄就用海军运输舰把北洋第12师(周荫人就是这个师的)的部队运到了福建,成了北洋势力染指福建的帮凶,因为这个功劳他一度被袁世凯任命为福建都督,尝到了在陆地上称王称霸的甜头。刘冠雄被上调当了海军总长后,他的部下李厚基还以镇守使名义统帅整个福建的军队。
有了这些前辈当榜样,1922年年底民国海军就在福建老家闹出了大新闻,他们在徐树铮掀起的福建之乱中抓捕了李厚基,把老上司萨镇冰推上了福建省长宝座。民国海军也开始把老家福建看作是自己的地盘,海军练习舰队和北洋军第四师因为厦门展开了激战,杨树庄(他有一个谢姓的作家表姨)打不过北洋军第四师,最后只能掏钱让北洋军走人。在此后的两三年时间里,民国海军就把厦门及其周边地区当成自己的地盘,不但强制当地农民种鸦片,还镇压了农民起义,开创了海军新业务。
民国海军中当军阀的人还有陈策和沈鸿烈,广东海军的代表陈策一度占据了海南,东北海军出身的沈鸿烈当过山东省政府主席、(山东)省保安司令,也都是一方小军阀。他们在这些地盘上每年能弄到数百万银元,可比在海军总部当上将自在的多。民国海军和日本同行PK的本事不大,到陆地抢地盘、进行政治投机的胆子却很大……
笨笨塔格
陈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