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刚刚主导了七国集团的一场线上会议,发表了一项声明。在声明中,七国集团除了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乌克兰外,还提到了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赔偿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们表示将追究普京及相关责任人的“战争责任”。
如果是乌克兰方面提出追究俄罗斯战争责任的话,当也无可厚非。毕竟,作为交战中的一方,基于战争宣传和提振士气的目的而说出狠话,本来就是常规操作。但作为第三方的美国和西方以如此肯定的语气来表述,就耐人寻味了。
对于美国和西方的这种表述,俄罗斯人的内心应该是愤怒的。毕竟,战争尚未结束,或者说是胜负未分,西方却似乎已经胜券在握,显然是未将俄罗斯放在眼里,难免会让一向心高气傲的俄罗斯人难以接受。
然而,更令俄罗斯人憋屈和无法接受的还不是美国表现出的胜券在握姿态,而是美国人对这场博弈的“战略把控”,那才是对俄罗斯的最大侮辱。
近日,美国哈德逊研究所专家沃尔洛·罗素·米德教授发表了一篇题为《现在是为乌克兰和平做准备的时候了》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不主张“冻结式和平”,不赞成“肢解俄罗斯”。
何为“冻结式和平”?意思是不能以“休战”的方式来实现所谓的和平。那样的话无异于是在为下一场战争“做铺垫”。他暗示应该将俄罗斯周边的乌克兰、格鲁吉亚、摩尔多瓦等国纳入北约,这样就可以避免下一场战争。同时,这位教授并不赞成美国和西方“肢解”俄罗斯。
米德教授认为,一旦俄罗斯崩溃了,必然会分裂成若干股势力,且俄罗斯的核武器就会不知落入什么人手中。那样的话,从乌克兰到高加索地区,甚至是太平洋地区都会面临着不可预测的威胁。因此,一个威权的俄罗斯远比不可知的威胁对美国和世界更有利。鉴于此,这位教授建议美国不要“肢解”俄罗斯。
如果仅以观点而论,无疑,这位米德教授还是很理性的。但若从语调来说,则难免会让俄罗斯人倒吸一口冷气。因为,这不仅是在说俄罗斯必败无疑,而且结局完全在美国的“把控”中。意思是俄罗斯的未来命运掌握在美国人手中。而更为可怕的是,拜登政府的策略似乎与这位米德教授的思路不谋而合,即削弱俄罗斯、惩罚俄罗斯,但却并不会谋求肢解俄罗斯。
在2月24日俄罗斯展开特别军事行动前,拜登曾亲自发出了战争预警和警告。但是,同时却又声明美国和北约不会卷入其中。因此,有分析认为,如果拜登当时的警告更严厉一些,对北约是否干涉采取模糊态度,俄罗斯也许就会打消攻击乌克兰的念头了。显而易见,美国需要这场战争来削弱和敲打俄罗斯。
从美国对乌克兰武器援助的力度和过程来看,美国也并不是要彻底打垮俄罗斯,而是意在消耗和一点点削弱俄罗斯。比如,一旦乌克兰吃亏了,美国援助的武器就会升级,一旦俄罗斯有战争升级的趋势,美国的武器援助就会上个台阶。总之,美国就是要使俄罗斯在战场上“温水煮青蛙”式的消耗。显而易见,与美国相比,俄罗斯在战略上可谓是“棋差一着”,所以,自冲突爆发以来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有分析认为,是俄罗斯的一个失误接一个失误导致了战略被动,钻进了美国设计的战争陷阱里不能自拔。比如,在拜登公开预警的情况下,俄罗斯仍然发动进攻的这个问题上就值得商榷。试想,美国既然都得到情报了,难道不会做战略准备吗?再者,美国说不介入,但也并未说不去武装乌克兰。
还有分析认为,实际上,当突袭基辅失败后,俄罗斯仍然掌握着主动权,仍然能够以胜利者的姿态结束这场战争。比如,俄罗斯在撤出乌克兰的同时,完全可以宣布“俄军完成了对乌克兰的惩罚性战斗任务”。而在拿下马里乌波尔亚速钢铁厂后,可以宣布“去纳粹化”取得胜利,那样的话,还可以勉强的“体面”结束这场冲突。然而,俄罗斯却在粉们的一片赞美声中放弃了“最后一次”体面收场的机会。
在感觉到无法取得彻底胜利,并有可能会深陷战争泥潭之后,俄罗斯有了结束或“休战”的想法。于是,俄罗斯开始操作卢甘斯克等四地“入俄”了。现在看来,无疑又是一大战略“败笔”。比如说,俄罗斯是在乌克兰军队开始发起反攻时宣布这一决定的,那样的话,必然会刺激乌克兰人更加疯狂的进攻。结果是连续丢掉了伊久姆和红利曼等战略重镇。显而易见,时机不好。
再者,土地是战争中最敏感的问题,试想,乌克兰会停止进攻吗?直白地说,别说是在西方的支援下有这个进攻能力,即便是没有进攻能力,也难免会对俄军进行骚扰式攻击。总之,乌克兰不会放弃。那样的话,战争就不可能真正结束。
在宣布接纳卢甘斯克等乌克兰四地入俄后,俄军却又主动撤出赫尔松城,在第聂伯河左岸专事防守了。这怎么说呢?刚刚宣布不惜动用一切手段保卫这些领土,转眼却又主动“放弃”了,如此操作,纵然有一万个军事层面的理由,也无法冲抵在政治的破坏性影响。因为,这起码说明俄罗斯已经没有能力保卫这些领土,哪怕是“暂时”的,无疑也会影响到俄军及俄罗斯国内的士气。总之,以“四地入俄”来达到“体面”结束这场冲突的战略选择是一大败招。
再说说俄军改变打法,专事轰炸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这个话题。直白地说,这种打法看似很有效果,但负面效应显然更大。比如,对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轰炸纵然可以让乌克兰政府及乌克兰老百姓“难受”,但同时也产生了三个“后遗症”。一是给了美国和西方国家援助乌克兰防御系统和远程打击武器的借口。二是在道义上“失分”。三是加重了乌克兰人的仇恨心理。
直白地说,俄军轰炸乌克兰基础设施的负面效应正在显现。比如,北约不仅开始援助乌克兰防御武器,帮助乌克兰建立防空体系,而且,美国还以俄罗斯轰炸乌克兰基础设施为由,不再限制乌克兰攻击俄罗斯的本土目标。比如,乌克兰在日前袭击了俄罗斯境内的三处军事基地,其中两处还是轰炸机基地。而10月份袭击克里米亚大桥时使用的还是汽车,而现在袭击克里米亚却换成了无人机和导弹。
尽管乌克兰背后有美国和北约支撑,但与俄罗斯面对面开战的毕竟是乌克兰这个“小国”。而不管怎么说,俄罗斯都是世界性的军事大国和政治大国,且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还有着“基辅罗斯兄弟”这个历史渊源。所以,俄军专门轰炸乌克兰基础设施的做法总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即便是不提道义上的问题,在军事上也难免会给人“黔驴技穷”的想法,这对于俄罗斯在国际军火市场上的影响力未必是利好。
综合战场内外的各种因素,对于目前的俄罗斯来说,无疑已是个“骑虎难下”之局。究其原因,无外乎一点,那就是在接二连三的战略失误中掉进了美国设置的“战略陷阱”。同时也说明,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也不管是哪个国家,在面对美国时,都要警惕美国人的战略陷阱。因为,已经“衰落”很多年的美国却仍然能够保持现在这样的实力,绝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