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兵容易止战难,普京将何去何从?

又柔聊国际 2023-02-28 22:03:04

就在最近几天,俄罗斯方面连续释放了多个耐人寻味的“信号”。比如,普京在三天时间里两次表达了“停战”的意愿,俄财政部长希望就财产冻结问题与西方同行展开对话,俄副总理提出恢复对欧洲供气的建议等。

普京在25日表示,俄罗斯愿意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他说:“准备与这一进程的所有参与者进行谈判,以找到可接受的冲突解决方案。在此前的22日,普京表示:“我们的目标不是要发动军事冲突,恰恰相反,是要结束这场冲突,我们将致力于实现这一目标,当然是越快越好。”

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2月25日的报道,在接受阿拉伯媒体采访时,俄罗斯财政部长西卢安诺夫表示,希望与西方国家就“互相解冻资产”问题展开对话。

负责能源事务的俄罗斯副总理亚历山大·诺瓦克日前表示:“由于天然气短缺问题持续存在,欧洲市场依然是很重要的,而我们完全有机会恢复供应。例如,出于政治原因而被叫停的亚马尔·欧洲管道仍然还没有使用。”

显而易见,这场冲突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结束,俄罗斯被西方国家冻结的几千亿美元资产必然会“打水漂”,而俄罗斯花了几十年时间建立起来的与欧洲的能源供应体系也将彻底“歇菜”,整个欧洲能源市场都将失去。显然,俄罗斯不想接受这样的“现实”。

客观地说,尽管俄罗斯高层在不断地强调已经对西方不抱希望、不感兴趣,但若说从此与欧洲和西方“一刀两断”,不仅不现实,而且也未必是真心话。毕竟,从骨子里来说,俄罗斯就是欧洲人,它也一直想融入欧洲乃至西方体系。再者,从人文角度来说,俄罗斯人与欧洲的渊源显然比与亚洲的渊源又深又广。

从俄罗斯的人口分布、人才和资源储备来看,欧洲部分占了近80%。而在人文交流上,不管是求学、定居还是文化艺术市场,甚至是情感上,俄罗斯人与欧美国家都有着高度的关联性。如此境况之下,若说自此以后俄罗斯与欧洲“一拍两散,再不相见”,可能吗?直白地说,即便是俄罗斯政府有这个决心,俄罗斯民众也未必心甘情愿。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具有如此“紧密”的关联性,那在军事行动之前难道就没有想到?没做好预案?以俄罗斯人在世界性战略博弈中的经验,他们肯定想到了这一点。然而,也恰恰是因为这个“经验”使他们陷入了如今“骑虎难下”之局。直白地说,就是依据“经验”得出的战略判断与现实进程可以说是大相径庭。

《纽约时报》曾在报道中提及,在特别军事行动之初突袭和围攻基辅时,包括弹药在内,俄军只携带了三天的后勤保障。按照《纽约时报》文章的分析,俄罗斯方面显然认为,三天之内足以拿下基辅。而一旦拿下基辅后,也就意味着乌克兰将会“俯首帖耳”。

然而,“基辅罗斯兄弟”把手言欢的场景并没有出现。相反,“同宗同族”的乌克兰人却是拼死抵抗。不仅使俄军的“突袭基辅”计划功亏一篑,而且让俄军的“拉胯”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这起码可以说明俄方低估了乌克兰人的实力和抵抗意志,过高估计了俄军在现代化作战体系中的常规战能力。而在西方国家的态度问题上,俄罗斯则完全是基于“经验”造成的战略误判。

克里米亚2014年“公投入俄”后,西方的制裁可以说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给俄罗斯造成太大的损失,而且从能源角度来说,由于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实用主义”,俄罗斯与欧洲之间的“捆绑”反而更牢固了。据此,俄方显然有了只要拿下基辅,造成“木已成舟”的局面,西方也不过喊几嗓子、制裁几年,然后不得不“默认”的心理。

显而易见,这是俄罗斯的一次重大战略误判。一是误判了此次特别军事行动与克里米亚“入俄”的性质和时机差异。二是误判了欧洲国家对俄罗斯的真实心理。三是误判了美国的战略决心。

克里米亚当年之所以能够比较顺利地“公投入俄”,是因为那时的乌克兰国内发生了重大政治事件,整个国家已经是一盘散沙,甚至于没有一个“主心骨”(只有临时总统)。加之那时的乌克兰经济萧条,军备松懈,根本就无力也没有勇气做出抵抗的实际行动。

然而,经过波罗申科5年时间的潜心准备,乌克兰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变化,但俄罗斯方面仍然在用老眼光看待乌克兰。最主要是,俄罗斯的这次重大战略决定又恰逢年轻、有冲劲,且不乏智慧和果敢的泽连斯基执政乌克兰。而俄罗斯决策层,显然也低估了此人的能量。甚至于,他们也会像舆论场上以为的那样:毫无政治经验的“喜剧演员”难以经受重大事件的考验,会心理崩塌。

在2019年的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期间,普京曾评价过刚上台不久的泽连斯基。普京认为,他(泽连斯基)在演艺领域是专家,是一名优秀的演员。(但)扮演某人是一回事,成为某人又是另外一回事。

泽连斯基曾在乌克兰热播剧《人民公仆》中扮演乌克兰总统。显而易见,普京是意有所指。不过,事实再次证明,任何人都不该被轻视。因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旦有了“职责”,谁都有自己的一套。

默克尔前不久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曾表示,当年斡旋并达成《明斯克协议》,是为了给乌克兰争取时间。姑且不论“默大妈”发表此言论的真实用意和动机,但至少可以说明,欧洲国家对俄罗斯一直都有“戒心”。

在欧洲看来,克里米亚不仅是局部事件,而且有其历史渊源,所以,也就“忍了”。不过,俄罗斯这次的特别军事行动显然是针对整个乌克兰的,也就不可避免的具有了改变欧洲地缘政治的战略性。这就是欧洲国家反应如此之大的根本原因。

克里米亚事件发生时,已经是奥巴马民主党政府的执政末期,那时的美国已经深陷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难以自拔,且经济发展势头不够明朗。所以,并没有对俄罗斯痛下狠手。

再者,美国的战略历来是“老谋深算”,很可能有故意“放任”的意味。道理很简单,因为,仅仅是克里米亚这个局部问题还不能使欧洲真正感觉到“痛”。而现在,美国再纠集欧洲时,显然容易多了。所以,俄罗斯高层可能忽略了美国的战略计谋。

之所以提到了以上几点俄罗斯方面的“战略误判”,是想说明:别说是打成现在这种状况了,即便是俄军当初拿下基辅,美、英等西方国家也会帮助乌克兰建立“流亡政府”,以便于给俄罗斯制造麻烦,从而遏制和削弱俄罗斯。而欧洲国家也同样会“忍痛”切断与俄罗斯在能源上的纽带,因为欧盟成员和北约国家间的高度“重叠性”迫使它们必须做出那样的选择。

鉴于此,事情既然到了这一步,乌克兰不可能再退缩,美国不可能半途而废,欧洲国家也必然会跟进。那么,如果俄罗斯再坚持打下去的话,不仅胜算没有把握,而且会导致俄罗斯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泥潭。

显而易见,普京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所以,普京现在比谁都更想尽快结束这场冲突。然而,基于俄罗斯一直以来对自己的国家战略定位,以及普京执政团队的政治考量,又不能在未完成任何一项此次特别军事行动目标的情况下“空手而归”。所以,普京在表达通过谈判结束这场冲突的愿望的同时,仍然强调将完成各项行动目标。这就与乌克兰的谈判条件没有任何“交集”了。没有了“交集”,自然就没有谈判的可能。

从俄罗斯操作卢甘斯克等四地公投来看,其意在至少将这四地“入俄”,那样的话,“里子和面子”也就都有了。然而,乌克兰却也有自己的“底线”,而且,随着西方援助力度的加大,似有进一步“升高”要求的趋势。

乌克兰人的谈判底线很明确,那就是俄罗斯撤军到1991年时的边界。也就是说,如果必须这样才能结束战争的话,俄罗斯这次特别军事行动不仅“颗粒无收”,而且还“倒贴”了克里米亚这片土地。俄罗斯显然不可能接受,除非俄罗斯战败。可是,梅德韦杰夫说了,如果俄罗斯不能取胜,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在世界大战与核战争的边缘徘徊。

还有一个方案就是基辛格博士提出的“俄军撤到2月24日冲突爆发前的状况”。可那样的话,俄罗斯同样不可能答应。如果按照这个方案执行的话,国际层面还好说,甚至于做做工作后乌克兰也能同意,但普京的执政团队却未必能够接受。因为,付出那么多代价后结果“白忙活”了,显然会削弱他们在俄罗斯国内的执政基础,随之就可能会带来政治变局。

人们常说:战场上得不到的,也难以在谈判桌上获得。果不其然,在泽连斯基美国之行后,乌克兰的谈判条件似乎又有“加码”。

根据美联社12月26日的消息,乌克兰外长库列巴提议于明年2月底前在联合国召开由秘书长古特雷斯担任调解人的“和平峰会”,并称,在对莫斯科领导层的战争罪完成“必要的国际审判”之后,俄罗斯方可参加谈判。

对此,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回应称:“我们从未遵从别人的条件,都是按照我们自己的目标和常理行事。”显而易见,双方无异于“鸭对鸡讲”。

从俄乌双方目前释放的信息来看,根本就没有任何谈判“基础”。所以,打下去仍然是大概率事件。而打下去,普京仍然无法“解套”。因为,即便是俄罗斯不输,但被拖进战争泥潭则是必然。况且,在消耗战中,俄罗斯同样是难有优势可言。

泽连斯基的美国之行不仅使450亿美元的2023年度对乌援助计划顺利通过,而且还得到了18.5亿美元的额外追加援助,其中包括乌克兰人梦寐以求的“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而在欧盟方面,只要撑过这个冬季,欧盟国家民众的反对声音就会小下来。那样的话,欧盟国家就会更大胆地援助乌克兰。所以,乌克兰并不害怕继续打下去。反观俄罗斯,则必须独自支撑这场消耗战,尤其是在军工武器层面。

俄罗斯也有不少盟友,但在有前置条件及目前的国际环境中,能够在武器装备上公开向俄罗斯提供援助的国家可以说寥寥无几。原因是西方国家一直在虎视眈眈地“盯”着,比如说伊朗与俄罗斯之间的武器交易问题。

尽管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情报部门一直在炒作伊朗向俄罗斯提供无人机和导弹的问题。但到目前为止,伊朗也只是承认在俄乌冲突爆发前与俄罗斯有过无人机交易,但却断然否认了提供导弹一事。而随着强硬派人物内塔尼亚胡的第三度上台及以色列“史上最右翼”政府的组成,伊朗与俄罗斯之间的军工合作肯定会更加谨慎,否则,不排除以色列会轰炸伊朗境内核设施的可能。

俄罗斯的铁杆盟友白俄罗斯虽然与俄罗斯加强了“一体化”进程,但它的武器装备却还要俄罗斯提供。而集安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对俄乌冲突本来就持保留意见,自然也不可能在军工问题上对俄罗斯提供支持了。

显然,普京也意识到了在军工武器上的“孤立无援”,所以,将梅德韦杰夫最新任命为俄罗斯军事工业委员会第一副主席,意思是只有靠俄罗斯自己了。而以俄罗斯目前的经济实力及技术、零部件被限制的事实,依靠自己支撑的难度不会小。

平心而论,摆在普京面前的是“骑虎难下”的局面,“和”的条件难以接受,而“打”则未必有胜算。因此,有观点认为,现在是真正考验普京的智慧之时。不过,个人观点认为,现在的局面已经与智慧无关,而是“勇气”的问题。即及时“止损”的勇气。

0 阅读:3

又柔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