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普京的言论和行为举动颇有几分蹊跷和耐人寻味之处,似乎是在为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的“割袍断义”做铺垫。比如普京在纪念列宁格勒保卫战系列活动中的一个与过去不同“基调”的讲话,以及向俄联邦杜马(议会下院)提出的多个涉及俄罗斯与欧洲关系的提案。
每年的1月27日是列宁格勒保卫战(俄称围困战)的纪念日,也是“俄罗斯军人荣誉日”。为此,俄罗斯每年都要举行纪念活动。通常情况下,普京也会前往圣彼得堡皮斯卡廖夫公墓献上两束鲜花。一束是献给祖国母亲纪念碑的,而另一束则是献给他长眠于此的兄长的。
俄罗斯今年纪念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活动序幕已经拉开,而且比往年都要早。这可以理解。毕竟,俄罗斯现在有战事,需要以纪念这场二战期间被围困时间最长、最惨烈的城市保卫战来鼓舞士气。
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是彼得大帝于1703年建立的,素有“欧洲之窗”之称,是彼得大帝控制波罗的海战略的象征,其重要程度自然不言而喻。希特勒对发动列宁格勒战役的“阐述”足以说明这一点。
在决定发动列宁格勒战役时,希特勒对纳粹德国的军官们说:“彼得堡自然应该先占领,而且要毁灭它。占领和毁灭这个城市不仅可以获得巨大的战略利益,让德国严严钉死彼得大帝打开的‘欧洲之窗’,把波罗的海变成德国的内海,而且通过占领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摇篮,还能瓦解敌人的反抗意志,摧毁他们的士气。”
在1941年9月8日至1944年1月27日的列宁格勒战役中,纳粹德国军队对列宁格勒的围困长达900天。双方投入兵力近200万人,共有150万军人和平民死亡。这场列宁格勒战役堪称近代史上主要城市被围困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强、死亡人数第二多的围困战。
希特勒本想以占领列宁格勒来瓦解和摧毁苏联红军和苏联人民的意志及士气,但在苏联红军和苏联人民的英勇奋战下,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大力支持下,反而是苏联取得了最终胜利。意志和士气受到挫败的反而是希特勒和纳粹德国。因此,对于目前正面临战略困境的俄罗斯来说,重温那段历史显然具有现实意义。
日前,在俄罗斯纪念列宁格勒围困战系列活动的一次讲话中,普京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而且首次提到了过去显然是故意回避的“往事”。
普京在讲话中说:“许多欧洲国家的‘代表’参加了对列宁格勒围城战并犯下了罪行。我们以前从未谈论过这个问题,因为有一定的宽容和不破坏关系,不破坏我们关系的背景。但是,不仅在列宁格勒前线,而且无处不在,只要看看斯大林格勒附近的‘蓝色师团’就知道了。”
普京口中的“蓝色师团”是指西班牙弗朗哥派出的“志愿师”,在纳粹德国军队中的编制是步兵第250师。那么,普京口中的“许多欧洲国家”又是指哪些呢?
二战期间,在希特勒向苏联发起攻击时,欧洲大陆国家已基本沦陷,许多欧洲国家被迫成为了纳粹德国的“仆从国”,比如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芬兰、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以及“维希法国”等。而这些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参与了对列宁格勒的围困战。
显而易见,普京口中的“许多国家”几乎涵盖了当时欧洲的绝大多数国家,因为欧洲当时只有27个国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国家中有不少在战后加入了苏联领导的华沙集团。比如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等。也就是说,当时不便提及的“历史”,因为现在关系破裂了,可以说道说道了。而如果这样算下来的话,在俄罗斯眼里,现在的欧洲国家几乎都是俄罗斯的“历史仇人”。
普京重提“往事”显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这些大多数欧洲国家现在又一次成为了俄罗斯的“敌人”。在俄乌冲突爆发后,这些欧洲国家几乎都站在了俄罗斯的“对立面”,不仅支持乌克兰,而且还加入了由美国主导的削弱俄罗斯的阵营,对俄罗斯进行着“战略围困”。
显然是基于此,普京在“暗指”现在的情形与二战时的列宁格勒“围困战”相似。同时也在暗示:二战时苏联能够抗住“围困”并取得胜利,现在的俄罗斯同样也能。
本月17日,普京一口气向俄联邦杜马提交了多项有关于俄罗斯与欧洲关系的草案。其中包括《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公约》、《欧洲遏止恐怖主义公约》、《欧洲委员会章程》、《欧洲社会宪章》、《欧洲委员会特权和豁免总协定》等。
普京在提案说明中表示,鉴于俄联邦在欧洲委员会的成员资格已经被暂停,建议于2022年3月16日起,退出《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公约》,建议终止所有俄联邦与欧洲委员会签署的国际条约。显而易见,这是俄罗斯在与欧洲从政治上“划清界限”。
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国际舆论场上盛行的一个说法是,欧洲离不开俄罗斯能源,要不了多久,欧洲人就会妥协。而俄罗斯自己似乎也是这样认为的。然而,不管是舆论场还俄罗斯,显然低估了经济利益以外的“因素”。事实是,尽管欧洲国家损失巨大,但它们支援乌克兰和制裁俄罗斯似乎依然是“痴心不改”。
随着德国宣布自1月1日起不再进口俄罗斯石油,加之此前“北溪管道”的停止运营,等于是德国切断了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体系。直白地,俄罗斯与欧洲的能源“纽带”已经断裂,而且在可预见的时间里难以修复。这样一来,也就意味着俄罗斯与欧洲的经济联系已经“断开”。
俄罗斯与欧洲的经济联系已“断开”,政治上也已“划清界限”。显而易见,这是俄罗斯要与欧洲“割袍断义”的节奏。也可以说,几个世纪以来,俄罗斯一直都在竭力融入欧洲的梦想已经破灭。随之而来的自然就会是战略上的“方向性”调整。
离开欧洲也就意味着俄罗斯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在战略上彻底“向东看”,即转向亚洲和传统的“东方阵营”。而事实上,俄罗斯已经在暗示新的国家战略方向。
日前,俄罗斯《独立报》曾报道说,俄罗斯外交部和俄国家安全委员会正在完成一个新的外交政策“概念”的工作。据该媒体透露,这个“新概念”中主要有一个战略选择和一个战略愿景。选择是:不管这场俄乌冲突结局如何,俄罗斯与西方的合作时代都将终结。愿景是:以上合组织、金砖国家、集安组织及欧亚经济联盟等组织和机构为依托,主导建立一个新的“战略权力中心”。
作为一个地跨欧亚的国家,近现代以来,俄罗斯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欧洲国家,也一直想融入欧洲。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及理念和逻辑上的差异性,俄罗斯始终不能被大多数欧洲国家所接受。但俄罗斯人又一直“初心不变”。而历经这次俄乌冲突,似乎已是“去意”已决。
对于俄罗斯“向东看”的战略转向,有两个问题需要时间来验证。一是俄罗斯对欧洲的放弃到底权宜之计还是决心已下。二是在融入亚洲的过程中能否保证“和谐”。毕竟,亚洲的文化和文明传承与俄罗斯也有“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