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韩阿富在杭州的一个穷苦人家出生。家里日子过得艰难,他才15岁的时候,就不得不为了生活到处忙活。他父亲把他送去了一家小酒馆当学徒,从此他就在厨房开始了最初的磨炼。那个时候,当厨师可不被社会看重,好多人都瞧不上这一行,他还经常被客人故意为难、欺负。
不过韩阿富可不会怕这些难处,靠着机灵的脑子和持续的努力,他在杭州的好几家餐馆干活,攒下了不少厨艺方面的经验。有时候他还给当地的有钱商人、社会知名人士准备喜庆的酒席,慢慢地,他的厨艺被大家所认可了。
1949 年,韩阿富拿自己积攒好些年的钱,开了个小饭馆。他自己当厨子,他老婆负责收银跟当服务员。这店面虽说不大,可他厨艺高超,没过多长时间,就招来好多食客,连外地人都专门跑这儿来尝一尝。
有一天,杭州市西湖分局的局长曲琪玉去了韩阿富的饭馆吃饭。吃了几回后,曲琪玉特别满意,还主动提出让韩阿富加入杭州挺有名的“楼外楼”餐馆。曲琪玉的看法很准,那时的楼外楼餐馆经营不太好,正急着需要像韩阿富这样的厨师来让餐馆好起来。韩阿富一心想要让自己的生活变好些,想都没想就同意了。
对韩阿富而言,能够进入“楼外楼”着实是个不易的契机。“楼外楼”乃是杭州的老牌餐馆,声名远扬,成为其中的一员,既能使他免受小餐馆的风险困扰,又能给他带来稳固的收益以及更为广阔的职业空间。
当韩阿富打算在“楼外楼”安稳发展的时候,他的命运因一个意外契机出现了变化。1953 年年底,毛主席到杭州视察,在西湖边的刘庄住下。楼外楼的经理姜松龄把韩阿富找来,说让他去刘庄干活。
虽说韩阿富不清楚自己要给谁做饭,可他还是毫不迟疑地把这个任务应下了。这时候,他跟毛主席的厨师李锡吾以及廖冰夫成了同事,而韩阿富并不知道这两人是毛主席的专门厨师。
有一回,李锡吾听说韩阿富有烧鱼的绝活儿,就表示想瞧瞧。接着,韩阿富便和李锡吾一块儿去附近鱼塘抓新鲜鱼。他们正忙活着呢,猛地瞧见一群人顺着湖边过来了,当中有个高大的人很显眼。韩阿富呆住了,还是旁边的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提醒他,他才反应过来,眼前这位竟然是毛主席。
毛主席走上前去,关切地询问韩阿富:“同志,你干啥呢?”韩阿富一时有些发懵,好几秒后才反应过来,赶忙说道:“主席,我在捉鱼。”毛主席面带笑容道:“可得留神,别掉进水里哟。”韩阿富心头一颤,没想到眼前这位慈祥的长者竟是毛主席。
毛主席和他简短交流后,接着问:“你老家是哪儿的?”韩阿富有点紧张,回应道:“我是绍兴的。”毛主席听了,点了点头,笑着讲:“绍兴不错,那可是鱼米之乡呢。”紧接着,毛主席又关心地说:“那你做的鱼肯定特别好吃吧?”韩阿富这下子高兴极了,心里满是感激和自豪。当天中午,他做的西湖醋鱼就被端到了毛主席的餐桌上,毛主席吃了以后,特别满意,还亲自指定让他进中央厨房,到中南海给自己做饭。
1954年的春天,韩阿富在杭州楼外楼勤勤恳恳地工作着,忙碌的日子使他对自己的工作满怀热忱并全心投入。就在这时,曲琪玉局长又现身在他跟前,告知了他一个让人吃惊的事儿——组织打算把他调到北京中南海,专门给毛主席当厨师。
起初,韩阿富得知这一消息后,内心满是激动与兴奋。身为厨师的他,能给毛主席做菜,这在他的厨师生涯里无疑是个重大契机。要知道,这不但代表他能给国家领导人做饭,还意味着他可以直接投身于国家最高层的工作之中。不过,这份荣誉和责任所带来的压力,也使他渐渐有了顾虑。
他心里犯起了嘀咕,琢磨着自己的厨艺到底行不行,能不能达到毛主席在饮食方面的高标准。虽说在杭州楼外楼攒下了不少经验,可要是在中南海这种要求严苛的地方给国家领导人做饭,他免不了有点儿底气不足,心里也犯起了愁。再者,毛主席身边的工作环境以及纪律规定特别严格,韩阿富觉得自己要适应这些变化恐怕不太容易。
虽说韩阿富心里头有不少顾虑,可他最终还是决定按组织的安排行事。他明白,这是个很难碰到的机会,对自己的能力也是个极大的考验。于是,他毫不迟疑地整理好行囊,跟熟悉的所有东西道了别,开启了向北行进的路程。
抵达北京后,韩阿富的心里依旧无法平静。这儿干燥的气候使他很不适应,远离家乡带来的孤独感也越发浓重。而且中南海严格的工作纪律让他觉得受到束缚,哪怕是很小的行为都得经过严格审查,出门和通讯都有所限制。处在这样陌生又压抑的环境中,他变得不知如何是好,慢慢有了回杭州的想法。
在中南海待了才二十来天,韩阿富最终拿定主意要回去。他心里明白,这份工作对自己来讲是个稀罕的机遇,可诸多的不适应以及对家乡的念想,使他实在没法再撑下去了。就这样,他打算向中办警卫局副局长张耀祠说出自己的心思。
张耀祠听后,没啥惊讶的表现,只是劝道:“我明白你不太适应,可这个机会对你很重要啊。要是碰到难题,咱一块儿解决。”但是,韩阿富心里已经拿定了主意,他坚决地说:“我在这儿实在是太不适应了,能不能让我回去呀?”
瞧着韩阿富那坚决的样子,张耀祠最终不再执拗。他明白韩阿富的困境,所以张耀祠应允了韩阿富的提议,决定放他回杭州去。
回到杭州的韩阿富刚觉着能缓口气了,哪承想曲琪玉很快就找来了,一脸严肃地问他咋回来了。韩阿富把自己回来的缘由一五一十说了,曲琪玉很不满,批评道:“你就这么跑回来,那不跟战场上的逃兵一个样吗?”韩阿富心里有点愧疚,说自己已经跟张局长请示过了,也得到了同意。曲琪玉恼火地告诉他,给毛主席做饭那是工作,更是一项革命任务,咋能随便就不干了呢。
韩阿富得回家反省,过了些日子,他打定主意要给曲琪玉赔个不是,说自己乐意接着为毛主席效力。曲琪玉听了,心里虽说有点别扭,可还是帮衬着他,还帮着把他家里的难处给解决了。几个月后,韩阿富在丰泽园碰着了曲琪玉,她关切地问他工作咋样,还讲自己也调到警卫局干活了。韩阿富感动得不行,说自己肯定会使足劲儿干。
打那往后,韩阿富就在中南海待下了,接着给毛主席做饭。韩阿富老是念叨,要是没曲琪玉局长,他估摸这辈子都走不出杭州的那小饭馆。多亏了曲局长的举荐,他这才有了契机,能到毛主席身旁,当主席的专属厨师。韩阿富总讲:“不是曲局长的话,我咋能给毛主席做这么些年的饭呢?”
在毛主席身旁做事,韩阿富体会到的是那种特别亲切的温暖。毛主席很有幽默感,对待他人也特别宽厚。他对食物从不讲究,对厨师也绝不苛刻。有一回,韩阿富不小心多放了盐,做出来的菜味道比较咸。毛主席吃过后,笑着跟韩阿富讲:“你这位师傅是不是姓‘咸’呀?”众人都笑了,韩阿富这才明白自己做菜时出了差错。
有一回,韩阿富做了主席特别爱吃的辣子鸡丁,不过他把鸡的头和脚都给去掉了。毛主席瞅着端上来的菜,笑着问道:“这鸡咋没头没脚呢?”工作人员回应说:“是韩师傅给去掉的。”毛主席打趣说:“难不成是韩师傅自己给吃啦?”打那以后,韩阿富再也不敢去掉鸡的头和脚了,每次做鸡都是整只给端上去。毛主席晚年爱吃叫花鸡,每当他想吃的时候,就会笑着跟韩阿富讲:“来个叫花子!”每次韩阿富都会亲自下厨,给毛主席做出最美味的叫花鸡。
有一回,韩阿富跟同事们跟着毛主席专列外出,他承担着在车厢中给大伙做饭的任务。那是个酷热的夏日,骄阳似火,餐车里既没空调,也没风扇,空气闷热得让人简直受不了。韩阿富把上衣脱掉,光溜溜着膀子,肩上搭着一条毛巾,汗水从他脑门淌下,吧嗒吧嗒地直往下掉,可他仍旧不停地翻炒着锅里的菜。
他正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毛主席突然进了厨房。毛主席一进来就打趣说:“这地儿咋这么热呢,跟个蒸笼似的。” 韩阿富看到后,赶忙站到门口,让毛主席赶快出去,以防中暑。
毛主席微微一笑,轻松地讲:“你们能轮流出去歇会儿,凉快一下,然后再接着干。”讲完,他望向韩阿富,风趣地又说:“韩师傅,您还是把衣裳穿上吧。”周边的人听到这话,都不禁笑了起来,氛围一下子变得轻松欢快。
虽说毛主席老是通过这种轻松诙谐的办法跟大伙交流,可韩阿富还是真切体会到了毛主席对大伙的深厚关爱。毛主席挂念他的工作,也时常叮嘱他要注意身体。韩阿富心里明白,能给毛主席做事,那是自己这辈子最大的荣耀。
毛主席的饮食喜好,常常被人们谈论。在众多美食中,“红烧肉”是颇受毛主席欢迎的一道。而除了这个经典菜,还有一道菜同样为毛主席所喜爱,那便是“粉蒸肉”。
虽说毛主席特别喜欢粉蒸肉,可因为健康方面的问题,医生专门嘱咐厨房得控制毛主席对脂肪的摄取,像粉蒸肉这种油多脂高的食物本来是该不吃的。但是,毛主席对这道美食的钟爱,使得厨师们陷入了一个困境:一方面得听医生的话,另一方面还得让主席吃得满意。
韩阿富是毛主席的专职厨师,他很明白这里面的问题。每次做粉蒸肉,他都会特意把控油的量,努力降低脂肪的含量。不过后来,毛主席好几次表示自己想吃粉蒸肉,韩阿富就决定做一份,尽管他知道这不是特别符合医生的意见。
那天毛主席吃罢粉蒸肉,忽然发问:“当下做饭的还是韩师傅不?”言语间貌似有些不解。边上的工作人员回应:“对呀,主席,是韩师傅做的。”毛主席微微一笑,继而讲道:“这韩师傅咋整的?太抠门,不肯多给我搁点肉吃。”这话一出,在场的人都怔了一下。实则,毛主席认为粉蒸肉里的肉量不多,依旧未能让他的胃口得到充分满足。
这话把韩阿富整得有点迷糊。既要顾着毛主席的身体好,又得让他吃得高兴,这咋平衡呢?为了找到办法,韩阿富就去找护士长吴旭君,问能不能给粉蒸肉里的肉稍微多加点量。吴旭君清楚毛主席的健康情况后,琢磨了一会儿,就跟韩阿富说:“能适当加一点,不过可别加太多了。”
打那时候起,韩阿富每次做粉蒸肉,都多放些肉。每次端上来的粉蒸肉,那都是满满一碗,好让毛主席吃得畅快,也能体会到他这个厨师的心意。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毛主席常常去厨房看韩阿富做饭。毛主席很挂念韩阿富的身体,老是叫他多歇歇,特别是在厨房忙完之后,主席会笑着讲:“韩师傅,做饭别太费心思,弄些平常的家常菜就行,大伙都爱吃。”
韩阿富觉得,自己能给毛主席服务这么多年,那真是特别荣幸和骄傲。每一道菜、每一顿饭,都饱含着他对主席的情意。毛主席也一直很重视韩阿富的真诚和用心,他们之间不单单是厨师和上级的关系,倒更像是很有默契的伙伴。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韩阿富进入了治丧委员会。当时,他的内心五味杂陈,格外沉重。这数十年的相随和服务,是他这辈子都难以忘怀的。毛主席的离去,也代表着他为毛主席在厨房准备的最后一餐就此告终。不过,他和毛主席的这份深厚情谊,会一直深深印在韩阿富的心底,是他此生的荣耀。
韩阿富退休以后,他跟老同事程汝明一块儿,去了南长街北口的泽园酒家,当起了“业务指导”。这酒家买卖挺兴旺,还是他和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再相聚的地儿。每年他们都在这儿聚一聚,回想过去的那些事儿。
甚至有些时候,毛主席的亲人李敏和李讷也会过来参加。对韩阿富来讲,这些聚会是最为温馨的时刻。每到这种时候,他都会亲自操刀,烹制一桌毛主席钟爱的菜肴。曾经的那些日子,那些专门为毛主席用心准备的饭菜,变成了他一生中最为珍贵的回忆。
在这些聚会当中,大伙互相讲述着过去的事儿,有开心的笑声,也有怀念和感激。韩阿富常常心潮澎湃,想起在毛主席身旁的那些事儿,心里头满是感恩与暖意。他清楚,这些并不丰盛的饭菜背后,蕴含着的是和毛主席之间浓厚的情感以及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