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正科的三六九等:有人手握资源,有人只是摆设

悟道空间 2025-02-08 14:01:42

昨天正好路过县政府,停车场里,一排排车辆整齐地摆着,从十来万的国产车到五六十万的豪车都有。

这让我想起前两天看到的一组数据:在县级机关里,同样是正科级干部,最高和最低的年收入差距能达到三倍。

县里的正科级干部,看起来级别一样,实际上差别大得很。

有人一个电话就能调动几百万资金,有人连个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

县扶贫办就是个典型例子。

扶贫资金的分配权、项目审批权都在这里,各个乡镇都得给三分面子。

每次开会,主任都坐在靠前的位置,和县领导有说有笑。

消息灵通不说,手里的资源也多。

但政协专委会就不一样了。

整天写写材料、开开会,真要拿主意的时候不多。

办公室都在老旧小楼里,冬天暖气不热,夏天空调不凉,年轻人都不愿意来。

县组织部统计过一组数据,挺能说明问题。全县1000多名公务员中,正科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不到100人。

这100来人里头,实权派占了四成,虚职占了三成,剩下三成是非领导职务。

为啥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主要还是资源分配不均匀。

发改局、财政局这样的部门,天生就握着实权。

发改局分管项目审批,财政局管着钱袋子,谁不得给几分薄面?

有个数据特别有意思。

2023年,某县发改局共审批重点项目36个,总投资达到200多亿。

而同期,旅游局全年的项目资金还不到1000万。

这就是差距。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在意这个。

统计局有个老科长就说得挺透:「天天想着往上爬有啥意思?

把分内的事做好,下班回家陪陪老婆孩子不好吗?」

现在的情况是,基层干部基本都卡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2023年全县只有5%的正科级干部成功晋升为四级调研员。

剩下95%的人,都在这个"天花板"下面打转。

原因也很简单,好多实职干部都占着调研员的位子。

你当局长,还兼着三级调研员;你是主任,还占着四级调研员的编制。

普通公务员想往上爬,基本就看天了。

人都是活的,总得找出路。

有人开始琢磨「调动」这个事。

从偏远乡镇调到县城开发区,表面上级别没变,但待遇和影响力都上去了。

2023年差不多有三成的正科干部选择了这条路。

基层现在推行职务职级并行,说是给公务员多开了条路。

但人社局的数据显示,这条路也不好走。

就那么点名额,能轮到的人不多。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财政局预算股股长的事。

人家干了20年才熬到副科,但在预算管理这块是真有两把刷子。

每年都有单位来找他帮忙,问题都能解决得妥妥当当。

可就是这样的专业人才,在现行体制下反而不容易出头。

从数据上看,全县40%的正科级干部在实权部门,这些人手握资源,发展空间也大。

但剩下60%的人,要么是虚职,要么是非领导职务,基本就是在基层转圈。

县里最近搞了个新办法,叫「微台阶激励」。

就是把表现好的干部调到经济发达的乡镇,或者安排到县城附近的好岗位。

听起来不错,但名额有限,真正能受益的人不多。

有时候你会发现,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权的岗位,反而能干成点实事。

政协专委会就是,虽然权力不大,但压力小,能静下心来做调研,写出一些有分量的报告。

去年他们写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还被省里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基层工作就是这样,每个岗位都有它的价值。

问题在于,当资源过度集中在少数部门手里,其他部门就很难发挥作用。

更要命的是,这种不平衡会影响整个基层治理的效率。

这就很难了。

0 阅读:0
悟道空间

悟道空间

体制内奋斗十余年,见了太多,想说点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