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戈万里行•一代廉吏李銮宣》16演礼习武

边地星 2024-07-18 02:00:35

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祈求平安和福报。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封建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统治和管理民众,积极倡导礼仪制度,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特殊行为体现形式。

中国是礼仪之邦,封建社会非常注重礼仪,认为礼仪是敬天地,敬鬼神的。民俗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政礼仪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度。

封建社会一贯效法儒学,遵守三纲五常,讲究仁义礼智信。要求人们上要效忠于朝廷,下要关爱众黎民,孝顺其父母,教育好子孙,为人处世讲求诚信,知礼法训,为官做事,清正廉洁,秉公执法;社会交往要通情达理,有来有往,乐于助人。李家作为书香门第,耕读之家,仕宦家族,自然懂得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因此非常重视礼仪教育。在历代子孙启蒙教育中,加入礼仪教育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引导指导,“演礼沟”的建造和应用就是最好的例证。

为了让李家子孙知法识礼,教养有成,仕宦通达,李家专门为子孙开辟了一处学习礼仪的场所,每逢重大节日均演礼习仪,让孩子们从小接受礼仪的教育,儒家的熏陶。现存五家庄东山角下的“演礼沟”遗址,就是李家专门用于教授子孙和学习礼仪的地方。“演礼沟”坐北朝南,向阳背风,场地平整,较为宽阔,北崖两眼土窑洞,打扫的干干净净,修葺的整洁亮堂。设有香案、供桌、跪垫、地毯。

每到演礼学仪时,演礼先生用铿锵有力,洪亮激越的嗓音喊着约定成俗、成套合集的口诀,做着标准规范、尊崇有加的示范动作。学习者依照先生的口令、指示认真学习,反复演示,三跪九叩,迎来送往,四头八拜,虔诚朝见,以及红白事、迎来送往,请客送礼,人事交往之礼仪,直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熟练掌握为止。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颇为传奇的故事。相传演礼沟北侧有一座五道庙,每当“龙儿”学礼路过此庙时,五道庙神像便从宝座上站起来顶礼相迎。有知道此事者传言说:“龙儿””将来必成大器,高居官位,不然“五道神”怎么会起身相迎呢?后来果然应了此异相和吉言。“龙儿”明敏聪慧,知书识礼,少年得志,连中三试,高中举人,进士出生,受到朝廷重用,深受百姓爱戴。以后仕途畅达,官至云南巡抚,为官三十年,赢得民心,颇有建树。李銮宣不但为官清正,体恤民情,而且文采横溢,长于吟咏,善于书法,有《坚白石斋诗集》闻名于世。

李家文武兼备,先祖戍守宁化。在五家庄除了兴建演礼场,还建有“砖堡”以御匪掠劫,保护当地村民财产和安全。明代静乐属边地,有“静地密而边陲”之说。在十世祖李蔼然时,于公元1634年(明崇祯七年)所著《重修砖堡记》里载,五家庄村南口原来有一座砖堡。是李銮宣八世祖肇夫、眷夫为防“人畜每为虏贼剽掠”,于公元1558(明嘉靖三十七年)建置堡楼”,并“护以高垣,扦以湥池”。“

后于公元1624年(明天启四年)罹灾,回禄延爇几尽”。十世祖蔼然、弘然兄弟俩于明崇祯七年六月组织族人增庆等“重为修整”,“筑基近丈,上建列厦房……”并将房屋分与各家常驻守护。让居住在五家庄、汾河川一带的民众有了避难之所,让子孙后代更好的繁衍生息,兴旺发达,在此处长期定居。后来“砖堡”这一名称成为了五家庄下辖的一个小村名,一直流传至今,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地名。

如今,五家庄在静乐以“文明礼仪、勤劳善良、尊师重教”博得头彩,其传承的正是李家“耕读之家”的文化精髓。干净整洁的街道,规范整洁的民居,淳朴善良的民风,艰苦奋斗的品行,自力更生的意志,创建文明的努力,人才辈出的势头,均在静乐独树一帜,感念着先祖,昭示着世人,奋力开拓进取,永远砥砺前行。

0 阅读:0

边地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