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戈万里行•一代廉吏李銮宣》15清廉家风

边地星 2024-07-17 22:09:01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苦读圣贤书就是用来升官发财的。但李家秉承祖训,廉洁固本,明清两代,实为罕见。李銮宣曾祖父李之檀曾任江南高邮州知州,“其为人廉苦自力”、“性友爱”,“喜振人困乏”。曾教育子孙“居贵固多财,而廉洁乃持身之本”。祖父李暲官至淮南仪所监制同知,管理盐政七年之久,可谓特大肥差,油水颇丰,但囊橐“萧然无长物”,十指繁不获已析箸”。

公元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两广总督蒋攸铦在李銮宣所著《坚白石斋诗集》序言中评价李銮宣:“自幼失恃,育于祖母。长遭家变,窶且贫,备极艰难困苦之况。”;“公虽冠裔而清白吏,后无厚资”。李銮宣的一生,志达鸿鹄,刚正不阿,勤政为民,复一介不取。李銮宣三岁丧母,由祖母抚养成人,在良好的启蒙教育下,播下了勤俭节约,清廉为本的种子。在良好的家风熏陶中,一生做官勤政爱民,廉洁本分。

李銮宣父亲李学夫,一直跟随父亲李暲在江南生活,回到静乐之后,不习惯晋西北苦寒之地,加之不善于经营遗产,致使家道中落。虽几次应试,但屡屡不第,赶考花尽了所带盘缠,这样就加大了开销,只能靠亲戚朋友借钱,靠典卖田地、书画等筹还欠债。这样一来,更是雪上加霜,家室空空如也,宛若悬罄。

公元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八月,李銮宣祖母沈太恭人谢世,等到孝服除,家道更加败落,身着粗布,吃糠咽菜,穿破旧衣服成为常态。父亲李学夫不得不放下架子,向邻居老翁借粮度日,只能精打细算,粒米下锅,混合野菜,勉强充饥。待到无粮可炊之际,只能在屋檐下徘徊,仰望长空哀声叹息。这种情景在李銮宣诗作中可以看出来:“穷乡封土瘠,十岁九凶旱季;我亲寒无衣,破衣不掩骭;我亲饥无食。日午炊烟断……我生素贫贱,年年苦饥寒;寄巢鸠笑拙,穿穴鼠嫌贫”。

父亲李学夫曾教导李銮宣说:“汝曾祖、汝祖服官俱廉政,汝官监司,毋以贪黩堕乃家声。”还说“察察之政者,有醇醇之德;无赫赫之名者,有冥冥之功。”李銮宣谨遵教诲,每时每刻,志不敢忘。这些深刻的教诲,为李銮宣坚持“官瘦民则肥”的理念,“每饭未曾忘社稷”,这些谆谆的教导,对于李銮宣日后“忠耿亮直,清正俭朴,颇有政声”的行为不无关系。

李銮宣爱民如子,勤政务实。在刑部任职,两袖清风,明察秋毫。“留的家风清白在,口碑优胜去思碑。”李銮宣任浙江温、处兵备道时,“多施惠政,肃吏革弊”,“不受一无名之钱”,使得“吏胥无威权”,“官府绝苞苴”,并努力减轻百姓负担。他一贯廉洁勤政,始终为百姓着想,其德行在温、处传开后,浙东有一股势力非常强大的海匪,曾经常与清廷对抗,匪首叫蔡牵深受感动,认为李銮宣是温、处历史上少有的清官,严令属下,只要李銮宣在温、处为官,绝不许惊掠温、处百姓。公元1801年(嘉庆六年)冬朝廷考察时,李銮宣列一等

李銮宣离任时,温、处百姓又将李銮宣的肖像绘于江心寺,受人供奉。李銮宣在任天津河间兵备道时,兴修水利,改造良田,竭力治河。天津城南的低洼处有几千顷土地,每年秋天海水泛涨,倒灌进来,耕地全被淹没,退潮时海水又四处泛滥,使远近受灾,民众遭殃。李銮宣申请政府资助,带领人民治水,畅通内河、排除积水,造出肥沃农田一万多亩,使天津百姓大受其益。

李銮宣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在任云南按察使期间,他始终保持竭尽全力和公平正义的审案作风,审办各种命案、盗案,以迅为要理,“囚至即录,从不限以时日”,每逢疑案尤为谨慎,“案必亲阅,不以委幕僚”,对冤假错案均予纠正平反,避免了草菅人命,含辱蒙冤。离任之际,商民赠送银两,他果断拒收。李銮宣在诗中写道:“惭无善政及民心,何意舆情爱戴深;我有舌田能养父,不劳道左馈千金。”离开云南时,百姓“炷香于炉,注水于盂,设镜于几,送行者二十余里不绝”。李銮宣感激不已,曾作诗曰:“但使心香萦寤寐,漫劳水镜别妍媸;多谢滇南诸父老,归岐那禁涕沾巾。”

李銮宣为官清廉,不失风雅。李銮宣在任时,两袖清风,修明文教,虽然收入微薄,过着清苦的生活,但他并不觉得苦。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公务之余,醉心于诗歌创作,其诗作不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且思想深刻,感情真挚。他用写诗的方式来抒发内心的情怀,通过精神世界的自我润泽,将清苦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李銮宣每到一处为官,均政绩斐然,且功劳卓著,素以清正廉洁著称。在任广东按察使离粤时,岭南人以书画相赠,竟集成二巨册,实感其诚。作诗谢之:“八百孤寒泪暗流,“《海骚》谱罢送行舟;断魂去往争朝夕,明日应添两鬓秋。”到四川上任时,名流士子“闻其风采,如杨琯拜制时。”李銮宣为官三十余年,每每离任,民众依依不舍,跪道送别。由此可见李銮宣清正廉洁之一斑。

0 阅读:0

边地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