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身上有三个护身符,所以乾隆只能羞辱他而不敢置他于死地

左都御史有料 2024-08-28 15:20:37

乾隆二十年三月二十日,张廷玉卒于家中,享年84岁。乾隆皇帝降旨,赐谥“文和”,并遵先帝遗诏准其配享太庙。可以说,张廷玉死后基本上还是得到了乾隆的认可。

客观地说,张廷玉晚年确实犯了君子不党之大忌,乾隆收拾他也无话可说。不过,乾隆也只能对他进行指责和刁难,甚至是羞辱,唯独不敢置张廷玉于死地,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乾隆对张廷玉有所顾忌呢?

其一、张廷玉是能臣、干臣、廉臣

张廷玉服侍康、雍、乾三代帝王,积攒了旁人所不具备的政治资本。尤其是在雍正朝,张廷玉作为皇帝的心腹秘书,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就连雍正都将其视为左膀右臂。

为官数十年,张廷玉最大的特点就是处事谨慎、为人低调。康熙晚年诸皇子争储,张廷玉不偏不倚,时时刻刻以康熙的意志为转移,从不与皇子私下交往。这一点很重要,也是他后来受到雍正重用的一个主要原因。

新帝即位后,张廷玉迎来了仕途上的突飞猛进,一下子进入权力的核心层,也接触到了一些皇家私密。在他的精心筹划下,编修了《圣祖实录》,明确了雍正即位的合法性。

雍正的皇位是怎么得来的?合法或是不合法?张廷玉是心知肚明的,可是他一直到都将这个秘密烂在心里,从来没有对外人提及过。

张廷玉作为皇帝秘书,工作上是很称职的,就连乾隆也评价他“述旨信无二,万言倾刻成”。就是说张廷玉能百分之百地领会皇帝的想法,并将其形成谕旨颁布下发。

在皇帝身边工作数十年而且从来不出错,这一点恐怕也只有张廷玉能做到,所以说他是能臣、干臣。

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作为高级官僚张廷玉一生廉洁,身居高位而从不收受同僚好处,也从不以权谋私替人办事。据说他任军机大臣、大学士时,门前冷落车马稀,没有人敢给这位中堂送礼。

对于张廷玉的才华、品德,乾隆是高度认可的,生气的时候说他不过缮写谕旨得体而已,而等到张廷玉去世近三十年后,乾隆还有感而发说他有宰相风范。

其二、张氏家族轻易动不得

张廷玉出身名门望族,父亲张英是康熙朝大学士,他的兄弟子侄大部分都是进士出身,是清代典型的科举世家。

他的儿子张若澄是乾隆钦点的进士,其学识、才能很受乾隆的认可,并将其放在身边重点培养。乾隆十三年张廷玉被穿小鞋的时候,张若澄并没有受到任何的牵连,该升官升官。

按照以往的惯例,凡是大臣被皇帝收拾的时候,都会累及家人,而乾隆一边打压张廷玉一边提拔张若澄,就可以看出他打心底就没有要扳倒张廷玉的意思,无非就是借着这一事件向满朝文武宣示皇权的至高无上而已。

桐城张氏家族不是孤立的,张家与姚家世代联姻,而姚家同样也是科举世家,这两个家族的成员有很多现任官员,在江南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乾隆是一个深谙帝王心术的皇帝,张廷玉晚年确实犯了君子不党的忌讳,不过他与鄂尔泰之间的党争是乾隆所喜闻乐见的,其严重程度也远非康熙朝索额图、明珠可比。

《康熙王朝》中孝庄文皇后就对党争有一个很好的描述,说明君从来不怕党争,只有昏君才怕党争,党争有的时候对于皇帝来说未必就是坏事。

张党、鄂党相互攻讦正是乾隆最想要的结果,只有两党势均力敌的情况下,皇帝才能游刃有余。换句话说,张、鄂之争的最大受益者不是别人正是乾隆。

所以乾隆不会因为党争而严厉惩罚张廷玉,更不会因此而得罪江南巨室。毕竟张廷玉功大于过,如果这样的三朝元老都无法善终,那么读书人走科举仕君王还有什么意义呢?

其三、要给其他大臣吃定心丸

乾隆打压张廷玉的时候,有很多大臣碍于皇帝的淫威表面上是支持的,但内心是否认同乾隆的做法还很难说。

说一千道一万,张廷玉对大清绝对是有功的,这一点谁都不能否认,要不然雍正也不会让他配享太庙。满朝文武也不全是睁眼瞎,他们中有很多人是张廷玉一手提拔上来的,鉴于乾隆的态度,他们不好站出来替张廷玉说话。

不过话又说回来,乾隆如果对张廷玉采取更严厉的惩罚,比如革职论罪,那么恐怕就会有人站出来替他打抱不平。

这一点乾隆心里就没数?显然不是,所以乾隆在打压张廷玉的时候并没有下死手,度把控的十分到位,即起到了惩戒张廷玉的目的,也不至于引起朝臣的反弹。

而且有一点十分重要,张廷玉曾十几次主持乡试、会试,可谓桃李满天下,全国的官员不说一半是他的门生,至少也有几千人。

所谓树倒猢狲散,张廷玉的门生中不排除有改换门庭的,但不可能全部都置座师的安危于不顾,总会有人会在关键的时候站出来替他说话。

一旦局面失控,对朝政的影响将是巨大的,乾隆不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更不会因为陷害忠臣而背上骂名。

张廷玉本身并没有犯下什么大的过错,无非就是一些细枝末节上的问题,乾隆之所以要借机发挥,主要还是从皇权的角度来考虑的。乾隆心里其实很清楚,张廷玉不过是他棋盘上的一枚棋子,只要达到政治目的就行了,该给的荣誉还是要给人家。

0 阅读:25

左都御史有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