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长企业论”瞪羚系列研究报告之一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激励机制:维持研发团队稳定并激发热情是关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08-27 09:57:35

杨杰(中信建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

证监会此前出台的《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提出了上市公司科创属性的评价问题,这使得科技型企业的研发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根据《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体现企业科创属性的3项常规指标分别是“研发投入金额或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发明专利”“营业收入或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主要侧重反映企业的研发投入、成果产出及其对企业经营的实际影响,能够较为全面地衡量企业研发投入产出及科技含量。

一般来说,从中长期看,研发支出与知识产权的产出量成正比。因此,将研发支出和知识产权数量通过实证模型建立统计联系是较为普遍的分析框架。但是,这种分析框架的预测能力相对较弱,主要原因是科技领域的发展往往是非线性、非连续的,结构性因子的影响较大。换句话说,对任何一个国家或者企业,即使过去十年研发投入取得巨大成功,也不能保证未来十年依然可以取得成功。反之亦然。因此,研发支出应该保持怎样的强度、怎样的节奏,以及同等强度的研发支出在不同行业的结构性影响,都变得非常重要。

无论采取哪种激励机制的组合,其目标是维持研发团队人员的稳定,最大程度激发其研发热情。视觉中国

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的特点

在中国目前的金融市场条件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问题。银行体系曾试图推动过类似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科技担保等方式,将中小企业“打包”融资提供信贷资金。但实践结果是中小企业在应对极端市场变化时,一旦某一家企业出现经营问题就连带其他共同发债融资的主体触发补偿义务,产生连锁反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金融风险。因此,中小企业获得信贷资金的难度普遍较大。从直接融资的角度,我国陆续设立了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和科创板,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的渠道。特别是2019年开设的科创板,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直接股权融资的渠道,并由此提高了此类企业上市前股权融资的效率。

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企业以研发为导向,但还处于研发的关键时期;产品尚未进入市场拓展阶段,但表现出较强的市场导向。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不确定性相对较高,甚至可能面对关键环节不同路线的同时试错。这个阶段对企业的现金流是个较大的考验。这也是一些长周期、高资本消耗的科研类项目一般无法由企业独立完成的主要原因,如国家重大专项等。但从长期看,企业成为市场研发的主力军是发展趋势。相比中小企业,早期研发的资金问题会在大企业集团内部演化为科研项目(或团队)之间的竞争。无论是中小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内部的科研项目,其共同点就是产品尚未进入市场拓展阶段,因此也就较难准确地估计市场价值,短期内无造血能力。大型企业的研发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技术冗余,但是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需要更加紧密地联系市场以确保其研发投入能顺利地产业化,从科研走向市场。从这个角度说,虽然研发主导型的中小企业产品没有进入市场拓展阶段,但其研发方向一般具有较明显的市场导向。这是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以及大型企业集团在研发目标的选择方面的重要区别。

二是核心研发人员薪资较高,企业现金流成为影响研发人员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核心研发人员薪资较高是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的突出表现,与之相对应的是市场导向型的企业中,市场营销人员的薪资和费用占比相对较高。同样技术级别或能力的科研人员,在中小企业预期的薪资往往高于在大型企业,这主要是由于科研平台的稳定性和预期可取得的成功不同所导致。同时,科研成果并不必然转化为企业的收入。即使科研成果能提升企业估值促进股权融资,相应的融资行为产生的现金流往往也有一个较长的滞后期。因此,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往往现金流压力较大。在研发支出中,如设备、原材料等方面的支出,可通过账期、租用等财务手段灵活解决;但是核心研发人员的薪资是相对刚性的,一旦出现工资拖欠,研发人员的稳定性将出现较大问题。由于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的产品尚未实现销售,自身造血能力弱,因此刚性的研发支出特别是研发人员薪资的支出成为企业现金流管理的重要内容。这也是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创业成功率相对较低的重要因素。

三是核心研发人员普遍持有企业股权。这是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在股权结构方面的突出特点。由于企业规模小,仅靠传统的薪资往往难以匹配核心研发人员市场竞争力水平。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出身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或国际巨头的核心研发人员,在离开原工作平台到中小企业从事研发工作时,对薪资和股权都有较强烈的诉求。随着股权融资的便利和A股注册制的推行,在某些领域已经出现越来越多技术团队控制公司的情况。在股权结构上研发人员控制公司也就是研发人员创业,可以相应地减少企业成长阶段的薪资压力。但是,研发人员控制公司可能对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都产生影响。通过实践观察发现,在公司的经营管理方面,研发人员往往不具备优势。既懂研发又懂管理的团队是极度稀缺的,更常见的是“研发+管理”的双合伙人团队组合。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相容机制来促进企业发展。

四是研发进度对企业估值影响巨大。企业估值是上市前企业开展股权融资的重要指标。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的估值主要依赖于其研发进度。在某些领域,阶段性的研发能否成功,关键性证照能否取得,都直接影响了企业在一级市场融资的估值。企业估值的提升不仅有利于融资,而且有利于开展并购交易。从并购的角度说,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如果达到预期的科研目标,则具备并购价值。对于收购方而言,通过收购节约了自身研发的时间成本,降低了研发失败的风险。因此,从国内外的实践看,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被并购的案例较为普遍,这也是国内近几年越来越多科研人员主导创业的重要因素。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也将企业被并购作为衡量其创业成功的标志。

五是研发人员的稳定性对企业影响大。研发人员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但是对于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而言,研发人员的流失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也正是因为研发人员的极端重要性,在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里往往用股权和竞业禁止等方法尽量锁定核心研发人员。但是除了薪资、股权和法律手段以外,企业文化、创始团队个人魅力、研发目标的吸引力和机制等往往成为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

企业的激励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也可以是组合的。比较常见的企业激励包括物质激励、目标激励、信任激励、情感激励、行为激励、奖惩激励、竞争激励和危机激励等。结合上述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的特点,目标激励、信任激励、情感激励和竞争激励可能显得更为重要。

其一,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有明确的科研目标。这个目标一旦如期达成,那么对企业发展而言就意味着往前迈了一大步。这种成就感对研发人员的激励效果是比较明显的。相反,市场上也存在一些资本主导的“研发型企业”,堆砌了大量科研人员甚至是科研明星,但是却没法明确科研目标,因此其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反而是不足的。

其二,信任激励是提升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现代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任务较重,需要团队的力量才能有效执行。因此,研发人员之间彼此的信任,以及公司其他非研发人员的信任,能够更大程度地激发研发人员的潜力,在遭遇挫折时砥砺前行。相反,如果资本和科研人员形成了对立关系,单纯按考核、对赌等方式给科研人员施加压力,可能破坏了信任激励这个重要的动力源泉。

其三,情感激励是研发人员的心灵寄托。在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里,由于研发对企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在研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失败和挫折,因此对研发人员的情感激励显得越发重要。人是情感的动物,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对人的依赖更高,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国际上的科技巨头,如谷歌、微软等,都非常重视人文关怀,甚至有意识地打造温馨、宽松的环境,帮助科研人员释放压力,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

其四,竞争激励是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必不可少的制度。正是因为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对核心研发人员的极度依赖,因此更应该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科研人员不断向前。从实践观察中往往能够发现两类较突出的反面现象:一类是引入大牌科研人员,树立其在企业的绝对权威,结果企业无法建立对大牌科研人员必要的约束和管理,从某种程度上说研发进度更多依靠科研人员的情怀;另一类恰恰相反,在研发体系中缺少科研领导人物,研发缺乏体系,研发工作组织混乱,效率低下。对科研人员建立合适的竞争机制是研发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评价竞争激励机制是否有效的几个重要指标包括,能否尽快识别并淘汰不适合企业研发需要的研发人员;能否给处于领跑优势地位的研发人员适度的紧迫感使其持续发力;能否建立两支以上的具备中长期良性竞争能力的研发队伍;能否通过竞争激励建立内部良性的竞争、合作关系等等。

其五,企业激励机制的动态调整。前文简要讨论了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在研发投入、人员构成和股权结构等方面的特点,上述特点会集中表现为企业的激励机制的动态调整。在初创期,可能股权结构上科研人员占比相对较高,到中后期市场人员、资本方占比会逐渐上升。在公司治理方面,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在初创期的生产经营主要围绕科研开展,科研人员在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话语权相对较高,到中后期则经营管理人员、资本方的占比会逐渐上升。因此,从企业相关的激励机制的调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发展所处的阶段。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越来越多的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在设立之初已基本完成了基础的研发工作,比如通过购买专利、科研院所知识产权作价入股以及核心研发人员知识产权入股等方式。笔者认为,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这种创业模式,主要原因是企业激励机制的动态调整成本较大,调整滞后,导致科研人员和企业其他经营管理人员之间激励机制不匹配,进而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这与国内的配套制度环境尚不健全有关,比如股权与表决权相分离等。

总而言之,无论采取哪种激励机制的组合,其目标是维持研发团队人员的稳定,最大程度激发其研发热情,这是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需持续关注的核心问题。

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两难困境”:持续研发

从动态的角度,也就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的持续研发问题是更具挑战性的话题。

众所周知,研发关注是有阶段性目标的,因此持续研发的选择其实包括了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针对同样的阶段性研发目标,在研发受阻时,是选择持续研发还是选择调整研发目标?二是在达到既定的阶段性研发目标后,是选择确定新的研发目标继续投入还是选择暂停研发侧重产业化?从笔者观察看,面对上述两个问题,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的选择都颇为困难,在此借用博弈论中模型来开展后续的讨论。

首先明确一个假设前提,对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而言,研发具有极端重要性:研发既是企业立足之本,也是企业再融资之石。其次,我们再假设取得研发目标是必须付出成本的,也就是不存在从天而降的研发成果。因此为了达到既定的研发目标,企业当期收益为负。在这个假设下,我们可以将取得阶段性研发目标作为一件好事(Good Thing),没有取得阶段性研发目标作为一件坏事(Bad Thing),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如果选择持续研发,那么当期收益为负,但是下一期有一定概率取得成功,一旦成功就是发生了一件好事,企业会取得正的收益;如果选择不持续研发,那么企业研发失败,发生了一件坏事,所有研发支出均计入企业沉没成本,企业会取得负的收益。

在这个模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在研发方面的累积投入是不断上升的。在企业研发投入无预算约束的情况下,企业主要考虑所有的研发投入(含机会成本)与预期研发成功及其带来的收益(即期望收益)之间的差。因此,即使没有预算约束,企业的研发也不会是无止境的(除非研发带来的预期收益也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上升,而这种情况在技术折旧的大趋势下出现的概率很低)。但可以预期,对于预期收益较大的研发项目,企业持续研发的可能性更大。现实中企业研发投入都有预算约束,因此企业需要考虑的是在预算约束条件下的持续研发投入选择。也就是说,现实中企业的持续研发投入只会小于无预算约束的情形。

从这个结论可以看出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的“两难选择”:是及时终止研发来“止损”还是继续研发博取更高的收益?从笔者观察的现实情况看,有两个现象较为普遍:一是企业在未取得阶段性研发成果之前就实现了融资,用投资人的钱来支撑企业的持续研发。在这种情形下,企业管理层(无论该管理层是否由科研人员控制)会认为自有资金投入并没有增加,因此更倾向于持续研发。这种现象在近几年的“科技独角兽”身上较为明显,但究其原因,是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对企业取得研发成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预期收益不断提高的结果。第二个现象是企业向科研主管部门、政府相关部门申请课题经费和各类补贴,来降低企业研发投入,通过降低已有研发投入对企业的负收益来推动企业持续研发。这种情形在近几年也越发普遍,特别在研发费用较为宽裕的北上广深区域,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各种类型的奖励、补贴的门槛不断降低。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直接股权融资的便利性和政府科研扶持力度是影响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持续研发选择的重要因素。这两个因素都来自企业外部。接下来再观察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那就是在外部环境给定的情况下,企业内部是如何决策是否应该持续研发的,这就与本文的主题——激励机制——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即使在获得了同样规模的股权融资和科研扶持的情况下,不同企业也可能做出不同研发选择,其中涉及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企业的研发目标是否已在企业内部达成了普遍共识并明确为企业目标而坚定不移地努力。这就是目标激励。一个上升为企业使命层面的研发目标能够更大程度激发科研人员的效率。类似的情形我们在“两弹一星”“航天精神”上屡见不鲜,国家使命和荣誉带来的激励是很难用物质来衡量的。笔者从实践观察发现,大多数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较难做到这点,因为一方面大多数企业不会开展真正的原始创新研究,更多地是在现有研究成果技术上的改良和优化,这类研发目标自身也很难达到较好的目标激励效果;另一方面,研发团队的情怀和投资人(或企业其他团队成员)更多是约束关系,而非彼此激励。因此,从持续研发投入的可行性角度分析,研发人员主导的企业开展持续研发的可能性最高,其次是研发人员和资本方共同主导的企业,再次是资本主导的企业。换句话说,即使同属研发主导型企业,其内部的机制设计不同,在持续研发投入方面的选择也差异较大。

二是企业对研发人员是否足够信任,也就是企业是否建立了“信任激励”机制。在研发工作难度较大的情况下,信任是支持研发人员持续研发的重要精神力量,同时也是在研发遇阻时企业能选择持续前行的重要因素。但是信任机制的建立和维护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对于科研人员特别是核心负责人员而言,需要展现出高效的科研作风,即使阶段性研发失败也能积累经验,快速明确科研调整的方案;对于非科研人员而言则需要充分理解科研的困难,展现出宽容和耐心。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熟人不代表信任。在建立了较好信任机制的企业里,选择持续研发的可能性更大。

三是良性的竞争激励会优化企业的持续研发选择。企业内部可能有多个研发团队,甚至多个研发方向。在每个阶段企业都面临持续研发的选择问题。如果构建了良性的竞争激励,那么不同的研发团队之间的良性竞争会在宏观上促进企业做出最优的持续研发选择。竞争激励可能加速了企业内部不同研发团队之间的优胜劣汰,但从企业整体而言,是促进企业开展持续研发的。

五条建议

综合以上的论述,在中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加快促进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发展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合理、理性评估科研人员的价值。科研人员的薪酬和股权不宜过高,并且需建立相应的竞争激励。政府部门在制订支持方案时也需理性评估其科研计划的合理性,避免公共资源的浪费。在一些产业带动或者示范意义较为突出的领域,如新能源车和集成电路等,地方政府或者其支持的基金成为了企业早期投资的主力。这种“投资招商”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个阶段的企业提供了所急需的资金,促进了企业的持续研发,但是如果评估不合理就可能催生出泡沫。因此依然需要坚持以市场化手段为基础,从企业内部团队搭建和激励机制建立下手,这样才能行稳致远。

第二,动态调整的激励机制对研发主导型企业尤为重要,积极探讨股权与表决权相分离的制度。研发人员持股比例可以通过股权池的方式动态调整,实现研发团队有进有出;建立梯级研发团队,实现研发人员有升有降,并与股权比例相对应。对于研发团队中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在市场开拓、企业经营方面能力突出的科研人才,可采取更高的目标激励机制,激发其更大的潜能,并匹配额外的股权或表决权。对于不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人员,能够通过机制的动态调整降低负面影响。激励机制调整的灵活度在一定程度上比研发活动本身更有价值,也是研发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第三,积极发挥股权融资在完善激励机制方面的作用。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一旦实现股权融资,不仅可以获得研发所需资金,而且有可能加快其研发节奏。但是相比具体的研发工作而言,通过引入股权融资对进一步完善企业激励机制更有意义。这需要研发人员和企业经营团队具备开放的合作心态,也需要真正懂科研的资本。只有二者统一协调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果。因此,对于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而言,在引入股权融资时应侧重考察投资方对企业研发目标及研发工作的理解程度,以及在管理、助力类似企业的经验。换句话说,在引资的同时实现引智。

第四,通过激励机制优化调整企业研发节奏。研发工作充满不确定性,很难做到“大干快上”,这是研发工作与规模化生产最大的区别。对于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而言,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研发心态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盲目看齐同行的研发节奏有可能拖垮研发团队,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通过外部约束或者上级决定企业研发节奏往往会因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产生决策失误,因此建立企业内部合理的激励机制并通过这个机制调动企业内部各方的资源,反映各方的诉求,是相对稳妥的。

第五,从股权投资的角度,不能只看企业研发团队的履历和已取得的科研成果等静态的因素,而应将企业管理特别是与研发相关的激励机制纳入重点考察范围。好的激励机制能让企业更有韧性,能够更好地应对科研工作中的种种挑战,企业才能走得长远。作为股权投资机构,也应将企业能否走得长远作为更加重要的考量指标,并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机制建设过程,为研发主导型中小企业提供助力。

(编辑:杜弘禹)

0 阅读:2

21世纪经济报道

简介:坚持新闻创造价值,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商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