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朱元璋宴请众臣,刘伯温看到2道菜,对徐达说:我们要死了
洪武九年(1376年)的一个夏日午后,南京应天府皇宫内一片热闹非凡。朱元璋正在宴请开国功臣,庆祝马皇后的生辰。宴席上觥筹交错,杯盏齐飞,众臣喜笑颜开。突然,一道红烧兔肉和一锅炖狗肉端上了桌。刘伯温看到这两道菜,脸色骤变。他转头对身边的徐达低声说“我们要死了。”这句话,仿佛给欢快的宴会蒙上了一层阴影。
谁能想到,就在这看似平常的宫廷宴会上,一场惊天动地的权力洗牌即将拉开帷幕?这场宴会,成为了明朝开国功臣们的最后晚餐。接下来的二十年里,朱元璋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锄奸”运动,开国功臣们纷纷落马,有的被杀,有的被贬,有的被软禁。这些曾经与朱元璋同生共死的兄弟,最后却沦为了他的刀下亡魂。
这是一个关于权力、背叛和生存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权力的残酷。让我们回到那个夏日的午后,揭开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游戏的真相。
蓝玉案后,朱元璋站在金銮殿上,环顾四周。昔日熙熙攘攘的朝堂,如今已是冷清得可怕。那些曾经与他并肩作战的将领们,如今要么命丧黄泉,要么被贬谪边疆。他们的名字,已经成为了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皇上又杀功臣了”,这样的话在民间悄悄流传。百姓们对这些事情议论纷纷,有人说朱元璋太狠心,有人说这些功臣们咎由自取。但更多的人,只是暗自庆幸自己不在那个位置上。
回想起二十年前那场宴会,朱元璋的嘴角露出一丝苦笑。那时的他,刚刚坐稳龙椅,还需要这些功臣们的支持。可谁知道,权力的滋味一旦尝到,就再也放不下了?
那场宴会上,朱元璋特意准备了一桌素菜,还有两道特别的硬菜红烧兔肉和炖狗肉。这两道菜看似普通,却暗藏玄机。“兔死狗烹”,这句俗语在当时可谓是妇孺皆知。朱元璋用这种方式,巧妙地传达了自己的心意。
刘伯温是第一个看出端倪的人。这位被誉为“一统江山刘伯温”的智者,一眼就看穿了朱元璋的心思。他知道,大明王朝的权力格局即将发生巨变。
徐达也很快意识到了危险。这位朱元璋的发小,曾经救过朱元璋的命。但在权力面前,连这样的情谊也显得那么脆弱。
宴会结束后,朱元璋并没有立即动手。他知道,要除掉这些功臣,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机会很快就来了。
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这场持续了十年之久的大案,成为了朱元璋清除异己的最佳借口。三万多人因此丧生,其中不乏开国功臣。就连名列开国功臣第一的李善长,也没能逃过这一劫。他和他的家人,七十多口人全部被杀。
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的疑心病越来越重。他开始怀疑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那些曾经与他出生入死的兄弟。
1393年,又一场大案爆发。这次的主角是凉国公蓝玉。蓝玉是朱元璋的女婿,也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大将。但这些都不足以保护他。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将蓝玉及其家族全部诛杀。这次案件中,又有一万五千多人丧生。
到了1394年,开国功臣中仅剩下寥寥数人。有的是像汤和那样早早交出兵权的,有的是像李景隆那样交回庄园佃户的。这些人要么没有威胁,要么就是比较驯顺,这才逃过一劫。
回到二十年前的那场宴会。当时的刘伯温,已经看出了朱元璋的心思。他选择了退隐,回到家乡青田隐居。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没能逃过朱元璋的猜忌。
1371年,刘伯温请求设立巡检所的奏折,被胡惟庸歪曲成了觊觎王气的证据。朱元璋大怒,夺了刘伯温的俸禄,并对他进行审查。
刘伯温明白,青田已经不能久留。他不顾老病之身,千里迢迢回到南京,每天上下朝,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忠心。最后,朱元璋允许他回乡养病。1375年,刘伯温在家乡病逝。
徐达的结局要好一些。他一直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从不贪恋军权。每次打仗归来,都会立即交出将军大印。朱元璋对他的信任,一直持续到他去世。
1384年,徐达在北平一病不起。朱元璋把他召回京城治病,但还是没能挽回他的生命。徐达最后在54岁时英年早逝,朱元璋给了他极高的哀荣。
二十年后的朱元璋,站在金銮殿上,回想起这一切。那些曾经与他同生共死的兄弟,如今只剩下了几个人。他实现了集权的目标,但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有人说,朱元璋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有人说,这些功臣们咎由自取,是自己的贪婪害了自己。还有人说,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新朝建立后,功臣们总是难逃厄运。
无论如何,这场权力的游戏,最后的赢家只有一个。那就是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至于那些曾经的功臣们,他们的名字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尘埃。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就是权力的游戏,残酷而又真实。在这个游戏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那些功臣们的悲剧,或许就是给后人的一个警示在权力面前,永远不要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