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年为什么实行郡国并行制,而不是彻底的郡县制?

小屋成一统 2024-07-02 19:57:14

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之所以是郡国并行制而不是郡县制,并非是因为刘邦本心想这么做,而是出于现实,不得不做出的一种妥协。就本心而言,刘邦肯定是想做一个郡县制下家天下的皇帝,这一点在他攻城略地之后迅速在自己可以控制的地方立刻实行郡县制可见一斑。那么最终刘邦却建立了混合分封与郡县的郡国并行制的大汉王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点 消灭项羽的现实需要

我们都知道鸿门宴,鸿门宴发生在刘邦灭秦后不久。这个时候天下局势由群雄灭秦变成了群雄逐鹿,瓜分自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以来的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这个时候挟巨鹿之战大胜之势而来的项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项强刘弱,而且弱很多。因此,即使项羽否认了怀王之约,把刘邦已经到手的关中王改封为汉王,刘邦即使已经气的想和项羽干一架的程度了,迫于现实,也不得不忍耐。

随后不久,刘邦自汉中起兵反抗项羽,面对楚强汉弱的局势和裂土封王思潮裹挟着的时代群像,刘邦选择了以地封王的策略,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用一切的手段去激励天下的人才来投奔他,这样才一步步的逐渐压制项羽,直到最后击败项羽。在这一过程中,刘邦不得不给三种人封王。

第一种是投靠刘邦的诸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王,为了吸引更多的诸侯加入汉营,削弱项羽的力量刘邦不得不做足姿态,让他们继续做诸侯王,比如说燕王臧荼,西汉建国后依旧做燕王,九江王英布,西汉建国后就是淮南王。

第二种属于以地许人,举个例子就是,我跟你说,你去把这块地打下来,打下来了,我就封你在这块地当王。这里边的代表是韩王韩信,为了与汉初三杰的韩信区分开来,史书上一般叫他韩王信。他就是作战勇猛,打下了韩地,于是刘邦就兑现承诺封他为韩王。

第三种就属于不得不封了,这里边的首要代表就是韩信。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独自北伐,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灭掉西魏国,代国,赵国,逼迫燕国投降,并最终灭齐,击败项羽援军,斩杀大将龙且。这个时候,天下走向决于韩信,韩信找了个借口请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刘邦虽然窝火,但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为齐王。甚至在最后刘邦独自率领二十万大军追杀项羽却被项羽打败之后,刘邦更是加封韩信的土地,最终韩信大军到来,刘邦才击败了项羽。

所以,郡国并行制,其实更像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就是在当时的形势下,不封王不行,不封王就无法聚集力量击败项羽。不击败项羽,刘邦就无法问鼎天下,不能问鼎天下,那对于刘邦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别忘了,刘邦可也是当年看到秦始皇巡游时说过大丈夫当如此也的男人。

第二点 拱卫中央政权的需要

西汉建国以后,郡国并行,出于对异姓诸侯王们的忌惮。刘邦不得不继续分封刘姓为王,这些人里有刘邦的儿子,刘邦的兄弟,也有刘邦的侄子。尽管后来汉景帝时期因为王国的存在出现了搅动天下的吴楚七国之乱,但是客观上说,分封同姓为王,巩固了西汉初年的刘家江山,在诛杀异姓诸侯王,荡平诸吕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第三点 对皇帝制度的疑虑

这一点也是我们很容易因为后来的历史证明了郡县制是大势所趋而容易忽略的一点。事实上,在刘邦之前,只有两个皇帝——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和亡国的秦二世。所以皇帝制度下的郡县制存留的时间还很短。与之相对的分封制,却已经历史悠久了。

其实,即使在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整个天下仍然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看法不一。我想尽管刘邦内心是想当一人大权独揽的郡县制皇帝。但出于对秦国二世而亡的恐惧,刘邦很难完全不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毕竟,当天下大乱的时候,秦国没有自己的诸侯王,所以只能独自镇压起义军,而那些郡县制的长官们大多都是冷眼旁观的。那自己辛苦建立的大汉王朝会不会也遭遇这样的命运,被郡县制所诅咒呢?这一切不可能不扰动刘邦的心弦。因此,出于这种考虑,刘邦也不得不考虑分封自己亲重的人做王。

总的来说,郡县制度是历史进化的产物,从后来看过去,西汉的建立继续了开始自始皇帝时代的去分封历程。在时代之中的刘邦并无法超脱那个时代,有意识的认识郡县制的先进性,但他为西汉王朝选择的郡县制之路却恰恰迎合了历史的走向,避免了中国历史再次进入漫长的群雄割据时代,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文化奠定了一个好开始,这一点可以说影响至今,意义重大。好了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0 阅读:44

小屋成一统

简介:一个非虚构的历史写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