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重点关注了一下俄乌战争,发现一个字:乱。
俄罗斯、乌克兰、美国、欧盟,这几家之间的关系已经够乱;媒体的报道、自媒体的分析,五花八门,真假莫辨,让公众对俄乌战争的认知更乱。
当初有人说,俄罗斯厉害,乌克兰很快就得认怂,结果几个月了,泽连斯基还在坚持。
也有人说,俄罗斯被乌克兰拖垮了,很快就得主动求谈判,结果被普京狠狠打脸。
但有一点是公认的:俄军现在深陷泥沼,有些进退维谷的味道。
普京,确实很头疼。
普京头疼的原因从两国实力对比看,俄军显然胜过乌军。这个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
从领袖能力对比看,普京完爆泽连斯基,相信也不会有多少异议。
基于同样的考虑,战争刚一开打,俄罗斯上下,以及国内的拥俄派普遍比较乐观,哪怕知道乌克兰有北约支持,也有必胜速胜的信心。
但是真打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双方打了将近一年,乌军固然很狼狈,但俄军也是深陷泥沼,进退两难,甚至陷入被动。
为什么呢?是像西方媒体或者亲美派鼓吹的那样,俄罗斯是侵略者,邪恶的一方;乌克兰是反侵略,正义的一方,所以邪不胜正吗?
显然不是。
俄乌战争的起因很复杂,不是简单的黑白逻辑,正义与非正义。俄军深陷泥沼,有两点原因。
第一,泽连斯基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美国和欧盟公开支持乌克兰,给钱、给人、给兵器,还有舆论造势、经济制裁,无所不用。如果不是西方支持,泽连斯基早玩完了。
尽管俄罗斯强烈反对,各国国内也抗议不断,欧美还是选择坚定支援乌克兰,军事支持甚至变本加厉,比如德国就同意向乌克兰提供“豹2”主战坦克。
对此,普京很生气,表示:“带铁十字的坦克又回来了!”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大量带铁十字的德军坦克兵临城下。普京这番话的意思是,德国代表的西方国家在走一条危险的道路,促使冲击升级。
普京很生气,泽连斯基却很高兴,哪怕有一天我败了,命也有人保,个人财产也不受损失,至于乌克兰国家和人民的损失,我一个人能力有限,管不着。
第二,俄军战略战术存在重大失误。
俄罗斯为什么一定要打乌克兰?很简单,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
北约当初成立,只有一个目的,遏制苏联。作为针对,苏联成立了华约。
苏联解体后,华约解散,冷战结束,北约作为军事组织,按理说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可美国需要它继续存在,对付俄罗斯。
俄罗斯远不如苏联强大,但美国一向先发制人,不会等待对方强大以后才动手,而是想方设法遏制,不让你崛起,具体做法就是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
几十年间,这一招很奏效,波罗的海国家、黑海国家纷纷加入北约,快把俄罗斯西侧整个包围了,唯一的缺口就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
一旦乌克兰被加入北约,北约对俄罗斯的钳制基本闭环,俄罗斯寻求在欧洲西进,将没有任何战略空间,普京当然要阻止乌克兰,阻止的办法是出兵。
在普京看来,出兵简单粗暴,直接有效。大兵压境,泽连斯基怕了,自然就乖乖听话,不加入北约;不加入北约,自然一切好商量。
但事实证明,这可能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错误。
其实,北约一直觉得乌克兰不太合格,没有明确答应让他入伙。俄罗斯这一打,乌克兰向北约求援,北约一援助,两家关系更密切,很可能会加快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进度。
就算一时加入不了,北约也不会放任乌克兰不管,一个乌克兰已经不好打,背后还有北约,就更难搞了,而普京对此评估不足,确实有些托大。
再就是战术。
俄军的战术是纵深挺进,搞闪电战,最初很顺利,但乌军有“高人”支招,又有大量援助,挡住俄军的“三板斧”之后,开始反击,收复失地,俄军无力控制占领的大城市,只好退出,速决战的战术企图破产。
乌克兰的战术,就是一个字:拖。步步为营,防守反击也好;突然袭击,主动进攻也罢,就是不跟俄军主力正面决战,导致双方陷入拉锯。
表面看,俄罗斯和乌克兰谁都没讨到便宜,但形势对俄罗斯而言却很不利,因为乌克兰有大量后援,俄罗斯却是一个人在战斗,越拖延,越不利。
从这一点上而言,俄罗斯的战略战术上都陷入被动,而以普京的能力,现在很难脱困。
毛主席70年前的伟大决定俄乌冲突的困局,让我想起了70年前的朝鲜战争。
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一点都不比如今的俄罗斯强,但是毛主席却能高瞻远瞩,从容破题,反手让美国陷入困局。
对比普京的头疼,更让我佩服毛主席70年前的两个伟大决定。
毛主席第一个决定是力排众议,出兵抗美援朝。
遏制大国崛起,压制潜在对手,是美国最擅长的,俄罗斯不是第一个。光是在二战后的东亚,美国就至少搞了两次大动作,针对的都是中国。
但是,这两次足以影响全球格局的大动作,都被一个人破坏了——毛泽东。
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很早就开始了。
抗战胜利后,国共爆发战争,这是纯粹打内战,原本跟美国无关,但是美国早就意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厉害,不愿意让中国变成红色政权,为了把中国拉到自己的阵营,以遏制苏联,美国选择支持亲美的国民党,也是给钱、给人、给兵器。
可惜国民党不争气,几年就被打垮,共产党胜利,新中国成立。
建国之初,毛主席的态度是愿意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包括美国在内。
可是美国太偏见,一下子把中国划到苏联那条线上,视为敌人,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舆论造势,直接封杀了合作的可能性,我们不得已和苏联合作。
美国一看中国入了社会主义阵营,更不能放过这个对手,继续在中国内部挑事,企图把中国搞乱,于是继续支持国民党,让蒋介石做反攻大陆的美梦。
可惜,蒋介石实在扶不起,新中国内部很稳固,美国又想从外部钻空子。这时,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一下子来了灵感,开始在东亚搞第二次的大动作,打朝鲜。
同样是遭受日本侵略,朝鲜比中国的情况更复杂。
二战结束后,朝鲜摆脱了日本的殖民统治,原本可以独立建国,却硬生生被美苏两国搞出一条“三八线”,南北分开托管,苏联管北方,美国管南方,双方暗中角力,硬生生把一个完整的国家分裂成两个政权。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从国际法上看,这似乎是两个独立国家交锋,但傻子都知道,这实质是一场内战,不管谁胜谁负,最终结果都是统一朝鲜半岛。
如果是韩国胜,可以用来牵制苏联、中国,显然符合美国利益。
可形势恰恰相反,美国培植的韩国根本没不经打,眼看朝鲜就要统一半岛,这严重不符合美国利益,所以美国打着联合国的幌子,迅速出兵干预。
美国这一招用意很深,不仅要阻止朝鲜、支持韩国统一半岛,更重要的是,还要借机把中国拉下水,这也是美军飞机公然越过鸭绿江,轰炸我国东北边境的原因。
可以说,美国不怕和中国打仗,就怕中国不和他们打仗。只有打仗,美国才能把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拖下水,阻止这位东方巨人的崛起。
有人给美国开脱,认为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而中国尚未崛起,没必要像对付苏联那样对付中国,反倒是中国犯了“被侵略妄想症”,把美国当成自己的敌人。
这些人显然不理解美国的战略考量。
美国人的眼光很长远,习惯“防患于未然”,他们早就通过蒋介石的失败,知道了毛主席和共产党的厉害,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朝鲜战争在新中国大门口燃起一堆大火,就是美国最好的机会。
所以,朝鲜半岛爆发战争,最高兴的是美国,而美国第二次大动作看似针对朝鲜,实则是针对中国,就如同北约跟乌克兰眉来眼去,是为了制约俄罗斯。
这种形势下,中国必须做出回应,最好的回应就是让美国人知道,中国不是好欺负的。
但是中国想出兵,却师出无名,既无联合国决议,也没有被侵略的事实,就连高层内部也有不同意见,认为敌强我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要跟美国直接冲突。
恰好在这个时候,金日成向中国求援,毛主席抓住机会,高瞻远瞩,力排众议,决定派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围绕出兵名义问题,毛主席考虑很多,最后决定: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义参战,意思是中国人民自愿组成军队赴朝作战,所以叫志愿军。
毛主席这个考量很深。
如果以解放军名义参战,相当于公然违反联合国决议,甚至对美国宣战,陷我国于不利境地。但是,中国人民自己以志愿军的名义参战,自然不受这些规矩约束。
一开始,美国人也以为这是一支“志愿军”,后来一打才知道对方是正规军,而且是整建制参战。但是想想自己也是挂羊头卖狗肉,打着“联合国军”的幌子参战,没办法挑人家的毛病,只能吃一个哑巴亏,硬着头皮和志愿军打。
美国的如意算盘是自己出兵有理有据,中国没有理由参战,却没想到毛主席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你有“联合国决议”,我有“中国人民志愿军”,谁怕谁?
相比来看,普京在这一点上就差多了。
出兵乌克兰,本来就没什么必然的正当理由,也没有想好退路,结果俄乌一开战,就被西方媒体抓住把柄大做文章,将乌克兰渲染成受害者,导致西方一边倒地支持乌克兰,自己一个国家对抗乌克兰及其背后的北约,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毛主席的第二个决定是朝鲜战场上的战术转变——零敲牛皮糖。
志愿军入朝以后,作战很英勇,短短7个月内,连续发动五次战役,歼敌23万余人,硬是把战线推进并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朝鲜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实现这一点,很不容易。
虽然抗美援朝战果辉煌,但我们还是付出了很大代价,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后勤保障。
当初在国内打仗,有老百姓用小推车支援,不缺吃不缺穿,可现如今跨出国境作战,供应跟不上,有的部队穿着秋装入朝,没有及时配备冬装,到了冬天冻得瑟瑟发抖,铁人都吃不消,这也使得我军前期损失中,很多是非战斗减员。
对于这一点,不光我们自己,敌人也发现了。
1951年4月,麦克阿瑟因指挥不力被李奇微接替。与麦克阿瑟的狂妄自大不同,李奇微心思缜密,擅长观察,他发现志愿军攻势虽猛,却不能持久,一次进攻一般只能持续一个星期左右,就不得不停止,甚至后退。
这是为什么呢?进一步调查发现,制约志愿军攻势的是后勤保障不到位:他们的干粮袋仅能携带维持一个星期的口粮,一个星期后没饭吃了,自然无继续力深入进攻。
对于这一特点,李奇微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干粮袋攻势”。
这一点发现让李奇微欣喜若狂,美国最怕的是不要命,最不怕的是打经济。志愿军后勤供应不足,而美军最大的优势恰好是后勤保障。
于是,李奇微发明了对付志愿军的“磁性战术”,在志愿军7天的进攻期内,避其锋芒,主动撤离,但是保持一段机动距离,待7天之后志愿军需要补给时,利用装甲机械化部队快速穿插,空降部队伞降和地面主力部队,发挥速度优势,对志愿军进行反扑。
说白了,就是你打我退,你疲我打,跟毛主席的军事战术思想如出一辙。
李奇微的“磁性战术”,一度让志愿军很不适应,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志愿军每次发动攻势,虽然能击溃、赶跑敌人,却无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志愿军司令部包括彭德怀在内,一时也拿不出针对性的战术。
解决这一难题的,还是毛主席。
1951年6月初,第五次战役收尾,毛主席决定召见抗美援朝一线指挥员,志愿军副司令邓华奉彭德怀之命,率几名主力军长入京汇报。
一番寒暄后,步入正题。邓华如实汇报了朝鲜战场的战术困难,特别指出敌人的“磁性战术”给我军造成很大困扰,即便包围敌人,也很难全歼。
对于这一形势,毛主席此前听取志愿军参谋长解方和第3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赓的汇报时,已经有过考虑。这一次,他对于志愿军下一步应采取的战术策略明确指示:
“德怀和你都是湖南人,晓得‘零敲牛皮糖’是怎么回事吧?对美英军,目前应实行战术小包围,打小歼灭战的方针,敲他的牛皮糖。”
牛皮糖,是一种用糯米和麦芽精制的糖块,黏力很强,吃起来费劲,需要一小块一小块敲下来,才方便食用。
毛主席讲的“零敲牛皮糖”,实际上是一种灵活的战术。既然没办法歼灭敌人的大兵团,那就通过一个一个的小歼灭战,积小胜为大胜,就像吃牛皮糖一样,一点点把敌人吃掉。
听了毛主席的形象比喻,邓华心里有了底。
可是,这一点点的胜利,打到什么时候才是一个头?
毛主席看出了邓华的忧虑,一针见血地说:
“我们的战略方针是持久作战,积极防御。就是要边打边谈,打谈结合,以打促谈,争取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解决朝鲜问题。”
邓华恍然大悟,战术服从于战略,既然不能大歼灭,那就不如小歼灭。“零敲牛皮糖”虽然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却有助于持久作战。眼下的局势,耗不起的是美国,只要我们不断积累小胜,最后受不了的一定是美国,提出和平谈判的一定也是美国。
事实证明,毛主席提出的这一战术转变,是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
朝鲜战场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我军坚定不移地贯彻“零敲牛皮糖”战术,结合实际发明了各种机动灵活的战术,包括“冷枪冷炮”的狙击歼灭战、机动性质的反击歼灭战、小规模的进攻性歼灭战、守防与攻坚融合的歼灭战。
志愿军的战术一下子灵活起来,让敌人很不适应,有效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这种战术转变发展到后来,我军积累了丰富经验,果断把小歼灭战发展到大规模歼灭战,完全夺取了战场上的主动权,最终迫使敌人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毛主席不在指挥一线,却能做出如此英明的决定,为何?
源自于毛主席对战争规律的把握,对战场形势的洞察。在这一点上,普京差的还非常远。
毛主席一生指挥过无数次战役战斗,打过胜仗,也经过失败,什么样的敌人都见过,什么类型的仗都打过,自然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一下子戳破敌人要害。
反观普京,虽然也是一国难得之领袖,却并非战略家、军事家,无力在战术层面指导俄军,这也使得俄军没能及时调整策略,取得战略优势,反而被乌军牵着鼻子走,逐步陷入战争泥沼,一点点丧失了战略主动权。
归根结底,普京有魄力,有野心,却没有毛主席的能力,他真应该学一学毛主席的军事思想,这也让我们更加敬佩毛主席70年前的决定,真伟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