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桑代克的猹
编辑 | 桑代克的猹
在现实生活中,风声、雨声、鸟声以及汽车鸣笛声等,几乎到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自然地声音,即使是“万籁俱寂”的深夜里,人们也可以听到昆虫的细语声、钟表的滴答声,音响是组成现实生活环境的无时不在的客观音素。
在戏剧演出中它起着再现人们生活的客观环境,增强戏剧真实感、烘托人物内心情绪、创造舞台气氛的重要手段。
话剧《白雪花》中,音乐效果运用较好的场面是发现白雪发高烧之前播放的闹钟的秒针声,这一音响一下子烘托了此刻是人们熟睡的深夜和养父焦急的心情。
还有奶奶晕过去后全场暗光,在悲哀的歌曲声中,播出的白雪哭喊奶奶的音响,烘托了白雪的奶奶去世之后,只留下一个五岁小女孩的凄惨景象。
这些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戏剧效果。尤其在医院时养母给白雪和雪花买了小鸡,这时播放的小鸡的声音,一下子勾起了白雪对她生母的怀念之情。
如此在戏剧演出中,好的音响效果不仅创造真实的环境气氛,而且揭示人物深层的内心情感,是创造戏剧艺术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段。
然而,话剧《白雪花》由于过多地运用了音乐手段,有些场面音乐反而显得多余,不适当的音乐手段反而破坏了戏剧艺术的整体性。
比如:白雪爸爸丢下白雪时使用的音乐,与白雪爸爸丢弃白雪的行为不相吻合,这样一来反而破坏了这一场景哀伤的情绪。
还有,白雪被爸爸遗弃以后,寻找妈妈的场面,白雪下场以后,在暗黑舞台播放了30秒之长的歌曲,这既破坏了舞台的节奏感,也破坏了舞台戏剧效果。不仅如此,整台演出的音乐多而缺乏整一性,从而感觉某些音乐反而破坏整体的戏剧效果。
综观上述的论述,话剧《白雪花》尝试了虚实相结合的舞台表现手段,尽管有些虚实处理不甚完美,但它毕竟是朝鲜族戏剧历史上又一次新的突破。
第四章虚实相生的艺术追求
虚和实是中国美学文艺学中使用宽泛的一对基本概念。其含义“涉及有形和无形、客观与主观、直接与间接、有限与无线等等,总之,涉及有关确定与不确定性之间关系的许多问题”“
中国艺术的显著特征是虚实相生,那么何者为虚?何者为实呢?“一般来说“实象’或“真境’是可以捉摸、感触的比较具体的形象;而“虚’、“虚境“虚象’或“神境’则是难以捉摸或感触的比较虚幻的审美想象或自发表象。
因而具有泛指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即“言外之味,弦外之响’十分丰富和活跃。如果说前者是直接艺术形象的话,后者是一种间接艺术形象。””虚实相生就是两者的结合。就戏剧艺术来说,所谓的“实”就是直接地再现的具体形象;而“虚”就是间接地表现的想象的形象。
从本质上说,戏剧艺术是一种再现的艺术。可为什么同样的一种再现艺术中国戏曲采用虚拟的表演,而西方戏剧却采用再现的表现手法呢?
这就要了解中国的虚拟表演的内涵。所谓的虚拟表演就是“在虚掉了角色的对象时,依靠演员的手势和人体动作通过模拟来还原这一被虚掉的对象,观众则通过演员的形体动作感知这对象的存在。”
“虚拟的表演不拘泥于逼真与酷肖,它的主要价值不在于求得意象的再现,而是求得意象表现之中情感的抒发,然而象中国戏曲的表演服从于一定的人物性格和规定情境,具有再现生活的功能,因而与一切西方戏剧表演的再现性相类似。
这样看来,虚拟的表演可以填补有限的再现艺术无法表现的无限的情感。
话剧《白雪花》就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原理,创造了《白雪花》舞台艺术
虚实相生的情节结构
话剧《白雪花》情节是按照开放式结构,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再到高潮,最后结尾落幕。但它的结构和传统的古典式“三一律”戏剧结构大有不同,它不是按照传统的“时间一律”、“地点一律”、“事件一律”原则结构的,而是根据情节的发展逻辑布局的。
即白雪家庭危机白雪父母离婚,白雪生母离家出走白雪,生父再娶,白雪被生父遗弃,白雪寻找妈妈,雪奶奶寻找白雪,白雪与养父相逢,收养白雪,白雪患病,养父养母白雪治病,白雪妈妈寻找白雪一一白雪妈妈的同学帮她找到白雪,白雪与生身父母重逢。
有了创作素材,如何结构这些素材,对剧作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剧作家结构故事要受一定舞台时空限制。
他和小说家不同,小说家可以根据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特征,可适当放大某一特定的事件或人物。而剧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要实现它的戏剧价值,还得搬到舞台上演。
为了满足演出的需要,剧作家在结构素材的时候,就要考虑舞台时空特点。从空间来看,剧情必须满足能在舞台具体环境下展开;从时间来看,剧情必须满足在演出的时间内完成事件。
可见,《白雪花》的剧作家用传统的再现戏剧情节的布局方法,不可能将上述戏剧事件编排在有限的舞台时空中。所以剧作家巧妙的利用了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
将能够在有限的舞台时空展开的戏进行整合集中,编排在真实的具体的舞台场景中展现,将不能在有限的舞台时空展现的剧情巧妙的编排在幕间戏之中,以虚拟的表现方式展现剧情。
剧作家把白雪家庭危机整合在白雪花的生身父母家庭,以再现的方式真实地展开了白雪的家庭风波:将白雪养父养母的小吃部作为《白雪花》情节发展的核心场景,以再现的方式展现情节的发展变化,推动剧情的发展。
再则将白雪养父养母的家作为实景,展现白雪生活的具体变化;最后以医院作为实景,揭示白雪在医院的一切生活。
另外,剧作家将生父在繁华的街市遗弃白雪、白雪走遍街市寻找妈妈、奶奶走街串巷寻找白雪、养父养母走遍大街小巷卖小吃、捡破烂等戏。
全部安排在了幕间,通过演员虚拟的表演揭示了他们走过的大街小巷、经历的无数个时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真挚的情感世界,营造了良好的戏剧效果。与真实的场景戏相辅相成,创造了真实感人的戏剧舞台艺术。
如此,话剧《白雪花》从剧本创作就莫定了虚实相生的创作基础,因此导演的二度创作自然也就运用了虚实相生的一处创作手法。
虚实相生的表演艺术
话剧《白雪花》从整体艺术特征来看,它是以再现具体形象为主,而以表现虚幻形象为辅,二者相辅相成最终完成了话剧《白雪花》
从演员的表演艺术来看,所有场景戏基本采用了真的再现手法。演员通过在舞台上逼真的表演,在第四堵墙内创造了一个具体而生动的舞台形象。
直接地展现了主人公白雪由一个快乐而幸福的孩子成为失去妈妈的孩子,再成为被爸爸丢弃的孩子,进而成为被人收养的孩子,继而成为患病的孩子,最终经过艰苦的跋涉与亲生父母团聚的坎坷生活经历。
这种再现手段,对延边朝鲜族观众来说已是约定熟成的手法。如此平铺情节是吸引不了观众的,每场戏必须通过调动不同要素的创作手段,创造看点,其中演员的表演是亮点之一。
首先,导演方美善用细节的真实强化了全剧的真实,并通过细节的感染,陶冶观众的性情。
比如:白雪的生母与白雪的生父签下离婚协议之后,与白雪惜别的场面,导演放大了白雪母亲此刻依依不舍的内心痛苦以及百般无奈的选择之痛,借用灯光手段,用追光强化母女惜别之情,调用音乐手段揭示此刻悲哀之情。
然而没有演员真切的表演,一切会化为虚有。可扮演白雪生母的演员,进入一种忘我的创作状态,全身心投入到戏中的角色,非常具体而深刻的表现了白雪生母惜别女儿的哀痛。使得观众受其感染,洒泪观看。
除此而外,白雪养父给刁蛮小三擦皮鞋那段戏。他心里虽然很不情愿给这种货色的人擦,但为了筹钱给白雪治病,不得不委曲求全,忍着内心的愤懑,硬着头皮擦下去,而且一个细节不差地把活儿干完。
这段戏不仅演员用单臂擦皮鞋的娴熟的外部动作真实感人,更让观众感动的是他为了给一个无亲无故的白雪治病,忍着屈辱拼命干活儿的那份意志、那份善良、那份为人。
如果演员细节表演的不够真实,尤其是演残疾动作的时候,往往会带来笑场,然而,这场戏在《白雪花》整场戏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正因为此,导演在选演员的细节上也下了不少功夫。据说选择白雪演员的时候,走遍延吉市所有的朝鲜族幼儿园,面试了数十个孩子,最终选择了比较适合白雪性格的阿晶。
暂且不论阿晶演技如何,但她是一个5岁演员的事实就足以满足观众的审美取向,果真阿品的表演取得了良好的戏剧演出效果。
其次,通过演员真实的情感表现,渲染了舞台气氛,强化了戏剧效果。白雪在医院知道了治疗自己的病需要花一大笔钱,决定拒绝治疗,哭喊着要回家。
这时养母瞬间轮了她一个耳光,而后又搂抱着白雪痛哭。这一记耳光虽然打在了白雪脸上,但疼在养母内心深处。
这场戏首先揭示了白雪痛苦、委屈、无奈、失望之内心复杂的情感。她痛苦的是她的爸爸遗弃了她;委屈的是痛上加痛患上了血液病:无奈的是她让养父母为她承担太大的经济负担:失望的是她只能选择抛弃治疗。
其次,揭示了养母焦急、担心、委屈、痛苦之内心复杂的情感。养母焦急的是一时弄不到高额的治疗费用;担心的是白雪的病情恶化。
委屈的时变卖了所有家产还是没有弄到治疗费;痛苦的是自己没有本事。这两种善良的心灵的碰撞,引来了一个事与愿违的结果。
养母的巴掌落在了白雪的脸上,如果养母不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就不轮这个耳光,也不会因为她拒绝治疗而生如此之大气。演员真实情感的表现,渲染了此刻复杂的情感世界,营造了良好的戏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