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你的人生早已截然不同,只会越活越清爽通透

百合妈妈读心理 2022-01-23 17:45:55

文|百合妈妈

1

每个人都很“坏”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则某高管王某飞家暴妻子的新闻,画面令人触目惊心,众网友义愤填膺,纷纷留言谴责王某的禽兽行为。

紧接着,又有知情人士爆出,王某平时唯唯诺诺,在单位的表现没有什么问题,没想到居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为什么同一个人,在单位和家中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呢?

其实,人性都是一体两面的,每个人都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如果一个人总是用很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那么坏的一面就会被压制和隐藏起来,但压制和隐藏并不意味着消失。

河合隼雄在《荣格心理学入门》一书中,非常形象地把隐藏着的坏的部分比喻成“邻国”,为了隐藏坏的部分,我们在自己国家和邻国之间筑起高墙,不和邻国交流,以保持自己国家内部的稳定。正常情况下,邻国会时不时地制造一些小冲突,比如抢劫一下平民百姓,提醒你边界那边敌国的存在。

这就像我们的“坏”会时不时地跳出来捣乱一样,这些“小坏”也许会让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出现一些小失误,或者犯一些小错,但都不会造成太糟糕的后果,或者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但是,如果我们为了防御“邻国”,或者说防御“坏”的部分,而把高墙筑得过于厚实、紧固,长年累月就根本意识不到邻国的存在了。那么,就算敌人变得越来越强大,远远超出了我方的力量,我们依然不会察觉。

而邻国一直待在暗处,伺机反扑,某一天突然就杀进来了。

也就是说,我们“坏”的部分在暗处成长,悄悄地积蓄力量,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掌控范围,而我们却不知道。某一天,这个“坏”的部分突然就爆发出来了,造成的后果或许是我们无法想象与承受的。

2

越是被压制的,越想要被看到。

越是过于追求完美的人,越是容易在某些时刻展现出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

之前在网上看到有诸多原本形象良好的艺人被曝失德,很可能就是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他们人格中“好”与“坏”的部分没有平衡好。

至于王某飞,可能平时在单位一直用很高的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但他人格的阴影部分却被压制了,越是被压制的,越想要被看到。所以某一天,就突然爆发了,无情的拳头完全失控地砸在妻子的身上,就算孩子在身边,他也无力顾及。

河合隼雄说,“我们的阴影部分最容易在亲近的人面前暴露出来。有些很伟大的人,无论在外边得到多么高的评价,却得不到妻子或家里佣人的尊敬,甚至还会受到轻蔑。”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那些平时相夫教子很尽心尽力的年轻母亲,突然有一天就携子跳楼了。那些原本本分贤惠的妻子,突然有一天就离家出走,或者做出越轨行为了。还有那些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在校表现一直很优秀的孩子,突然有一天就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行为了。

如此等等,都可能是因为没有平衡好人格中“好”与“坏”的部分。

3

你可以“坏”

写了这么多,其实,我最想说的是“人生不必太用力”。我们总是要求自己自律上进,不断地追求完美人生,同时,又要求孩子成绩优异、遵规守纪、多才多艺。

却从来没对自己说过,你可以睡个懒觉,你可以胡思乱想一整天什么都不做。仿佛这样做就是在图财害命,就是辜负时光、辜负自己,仿佛这样做就是个罪人。

我们也从来没对孩子说过,你可以偶尔迟到,你可以偶尔不做作业,你还可以偶尔不去补习班。我们认为这样做就是在害孩子,就是不负责任,我们害怕孩子将来长大后会回过头来责备我们。

我平时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每天除了上班,业余时间还要写作、做家务,每天的日程都排得很满。我曾立志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尽善尽美,希望自己是一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新时代优秀女性。在许多事情上,我甚至要比别人多付出十余倍的努力,因为我想让自己看起来比别人优秀。

但是,长久地耗竭最终只会伤害到自己,某一天突然撑不下去的时候,就会通过爆发性的伤害事件来让自己停下来,最终不仅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周围的人。

之前我一直没有觉察到自己模式的这个部分,也一直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甚至还引以为傲,但这种模式还是让我很不舒服。后来,我意识到是自己的“超我”太强大了,我一直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各种规则计划束缚自己,不让自己有丝毫的喘息,不让自己有丝毫的“坏”,可是坏的部分只是被压制了,它从来就不曾消失,反而在暗处成长,终有一天攻入我的潜意识,最终让局面失控。

当我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就会在每个周末给自己留白,让自己睡个懒觉,让自己无所事事一天或者一个下午,只是喝杯茶,或看一部电影。

如此,让自己“坏”的部分得以释放,让自己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也让自己的生活更有弹性,让自己更游刃有余地行走在人世间。

当我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也不再对孩子做过高的要求,不把孩子逼得太紧,因为这么多年,我的模式其实已经无形地影响并伤害到了孩子。让孩子总是无法接受不确定性,比如不能接受老师拖堂,或是说话不算话。原先我无法理解孩子的崩溃,后来,我明白了,这其实是我的模式在孩子身上的投射。

现在,我甚至会偶尔让孩子故意迟到一次,来帮助他获得掌控感。如果我们从不允许孩子迟到,那么,如果孩子偶尔迟到了,他可能会接不住老师的批评,也会对自我形成过大的指责,孩子也会变得无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而事先计划好的迟到,或者说计划好的错误,却能让孩子冷静客观地看待事情,掌控局面,让孩子的坏得到充分地释放,也让孩子的人生更有弹性。

4 愿你的灵魂“坏”得有趣

河合隼雄说,“没有阴影的人,看上去无论多么光鲜,总是给人一种没有人味的不真实感。”

身处职场,我们更喜欢那些看上去极其自律、一丝不苟的领导,还是能力很强,却偶尔会出点小失误的领导呢?无疑是后者,前者会让我们产生距离感、压迫感。

我记得自己刚入职的时候,遇到一位十分优秀的中层领导,他的工作能力很强,但有时会在开会时打盹。我们背后不会评论他工作不尽责,反而会认为他很有人情味,会打盹可能是因为夜晚加班太累了的缘故。有时,他也会不那么西装笔挺地出现,甚至头发都不会梳得那么整齐,我们就会觉得他很可爱。后来,这位领导升到了很高的职位,事业发展得相当好,这些小节并没有影响他的升迁,反而给他的个人魅力和人际关系加分不少。

另外还有一位和他能力差不多的领导,对自己的严格简直到令人发指的地步,甚至在他的岳母去世后,他都坚持读完了那天他应该读的书才赶去现场。他虽然也有很不错的事业,但人格的某个部分被压抑到之后,他的生命形象就显得过分刻板,过度自律的人生也无趣得很。我们很难想象,在将来的某一天,还会在他身上发生什么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

就连孩子们也更喜欢懂得变通的老师,老师偶尔犯个错,孩子们都会觉得和老师更亲近,而那些一丝不苟的老师,反而会让孩子们心生厌恶,在背后悄悄议论他们是“老古董”。

在这里我并不是谴责自律的人,只是不赞成极端的自律。

如果我们既能遵守生活的基本规则,又能不被规则绑架,偶尔犯个无伤大雅的小错,就能更自如地处理生活中的冲突,对生活更有掌控感,才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歇斯底里地放纵,以更具破坏性的方式来给自己寻求解脱。

当你允许自己坏,就会减少不必要的自我责备与内耗,你的整个人生就清爽通透了。允许自己偶尔懈怠,偶尔停顿,让自己有思考放松的时间,让自己有抬头看夜空的时间,让自己有犯错的机会,这些都是在为自己的人生赋能,为自己的内在积蓄能量,定然能让我们行走得更从容。

愿你不要那么完美,愿你的灵魂“坏”得有趣。

-END-

0 阅读:20

百合妈妈读心理

简介:用实用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和简洁温暖的文字治愈您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