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厌学到好学,我的经验:不是怎样育儿,而是如何成长自己

百合妈妈读心理 2021-09-08 15:58:09

文|百合妈妈

大多数问题青少年都长成了非常优秀的成年人。

——题记

我可以说是一位教科书式育儿的妈妈,差不多从儿子读小学起就开始研习儿童心理学,并同时创建了个人育儿自媒体账号,边学习、边应用、边输出,快速成长为一个学习型妈妈和育儿领域优质创作者。

然而,如我这般勤奋还是遇到了儿子进入青春期后厌学的“滑铁卢”事件,我也一度因此而几近陷入抑郁,依仗着不断地自我调整才磕磕绊绊走了过来。

看上去,我似乎就是别人眼中“传说中的妈妈”,在育儿上很有心得,许多线上线下的朋友都常常向我咨询育儿问题。但教别人是一回事,自己身处其中是另一回事,许多事情到了自己头上,设身处地更多的则是水生火热般的煎熬。

1 蜻蜓点水

孩子都是来拯救家庭的,孩子都很善良、很爱自己的父母。孩子出了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在提示我们,家庭中有需要去解决或面对的问题。

孩子刚开始叛逆、厌学的时候,我一直认为是孩子敏感、脆弱、不听话,是孩子在气父母。

于是,我软硬兼施,好话说尽、道理讲尽无效后,又哭泣示弱、求同情,动手打孩子,还搬来权威,借老师压制、吓唬孩子,也照着教科书的方法逐一而试。

结果,如你所料,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最后直接家里蹲了,完全躺平,什么都不做了。

我潜心研习了多年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居然完全派不上用场。

2 灵魂拷问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这句话你真的读懂了吗?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从自学迈入了更系统、更深层次的精神分析学习,也渐渐明白,我对于儿子只能是母亲的身份,所学再多也不可能成为他的咨询师,想要解决问题必然向外求助。

同时,我也慢慢地看清了真相,顿悟了许久以来一直以为自己懂、却其实并不懂的育儿真谛。

比如,我真正把一直挂在嘴边、一直在奉行、一直在传递的,所谓的“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这句话,实实在在地从无意识落到了意识上。

过去,我也会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进行反思,但却是一种浅层的反思,仅停留在方法论的层面,比如,某件事情这样处理是不对的,应该按照某种方法那样处理。

而现在,我学会了深度觉察,孩子出现不良行为,并不是育儿方法的问题,而是父母自身个人人格方面存在问题,或者父母之间的关系存在问题。

上面这句话对于许多人来说,也许不是那么好理解,孩子的问题怎么就成了父母自身人格的问题了呢?

简言之就是父母需要对自身的人格进行整合,先把自己修正了,把自己的问题处理了,孩子的问题自然就消失了。

或者可以更简单说,本质上是父母自身的成长问题。

3 追根溯源

每个家庭都不一样,每个家庭存在的问题也都不一样。

我家的问题表面上看,似乎是因为对孩子缺乏陪伴和夫妻关系不和谐,孩子3岁前一直在农村老家由姥姥帮忙带,我和他的父亲也常常争吵。

但实际上是我们两个人都不太成熟,或者说人格不是很完整。孩子出生后,我还处于“小女孩”状态,没有及时地转换角色尽到母亲的责任,甚至好长时间都停留在自己“青春期”的动荡不安里,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给到孩子足够的养分。

亲子依恋、分离、安全感这些部分都没有帮助孩子建立好,孩子内心有很深的被抛弃、不被爱感,敏感、自卑、胆小,进而影响到了他社会能力的发展,最为突出的就是不太会与同学相处,导致学校生活不是十分顺利。

这些问题在孩子年龄较小时尚不明显,甚至有一定的隐蔽性与欺骗性,因为孩子没有足够的力量与父母抗衡。

一旦到了青春期,孩子开始追寻自我、需要发展同伴关系时就会凸显,这种来自个体、集体、同伴的无形压力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最后积累到一定程度,就爆发瘫痪了。

每个存在厌学问题的孩子原因都不尽相同,表面上看,有因为学习的、人际关系的,还有身体原因等等,但更深层的原因其实在父母本身,如果能够找到自我整合之路最好,如果实在能力有限,还是求助于心理治疗师更为稳妥。

4 走进黑森林

心理治疗师的建议是:让孩子重新长一次。

当心理治疗师很平静地说出上面这句话时,我正处于迫切、焦虑的心理状态,几乎要绝望了。重新长一次,就意味着要重新再走一个十几年,这吓到了我,漫长、遥遥无期,这样的等待简直让人崩溃。

我当时的心境真是感觉比吃了黄连还要苦,身心都像受到了重创般,感觉身心疾病都突然滋长了出来,随后只能默默地咽下了一个又一个黑暗的日子……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磨难都是让我们成长的。

5 初见曙光

心理治疗师又说:要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我一开始并不理解这句话的深意,毕竟原本就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而且常常都是朝夕相处的状态。

后来,我才明白,自己要走的是一条孩子重新生长的路,是一段重生路。就像儿子刚刚出生时一样,我们几乎24小时生活在一起,他不去学校,也很少去户外玩,我们就这样高密度地相处,每天我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他安然于当下。

在此期间,我们彼此磨合、彼此看见、彼此倾听,我才发现这十几年来从未认真倾听、看见过儿子,从未真正地和他在一起,而此时的相处正是在补偿儿时陪伴的缺失。

这一年,我才真正走到了母亲的位置。也看见了自己的脆弱,自己的惧怕,自己的退缩,以及自己的勇敢,自己的承认,自己的整合。

6 与自己相遇

既活出自己的内心,也活出自己的外部世界。

有了这一段重生路,我的自性也快速地得到了发展,我不再为早期没有给予儿子足够的陪伴而自责,过去只要触碰到这一类的话题,内心就会自责无比,恨时光不能倒流。

而现在,曾经的那种负罪感突然间就消失了,我原谅了那个无知幼稚的自己。曾经的自己还是个“小女孩”,在当时有限的认知里,我已经尽力了,是不能够做到更好了。

虽然我的无知给儿子留下了一些创伤,但那或许是不可避免却可以修复的,尽管修复之路艰难曲折,但只要有悟性、够坚持,终会抵达光明彼岸。

这是我生命必经的一个劫与缘。

7 感恩一切

安然于当下,真好。

我想我应该感谢儿子叛逆的这段时光,这无疑是一段宝藏时光,这段时光让我们有机会直面内心的冲突,获得更好的成长。

过去,同儿子共处一室时我总是心静不下来,只要儿子在,我的心就始终悬着,无法安静下来做自己的事情,无法写作、读书,无法做那些需要动脑筋的事情。只有儿子到了学校,我才能安定下来。

回头来看,这种情形不是空穴来风,是一定有一个什么“梗”在作怪的,只不过这个问题被掩藏起来了,我发现不了,也没有去觉察、去找寻的意识,就那样被无意识折磨着。

现在我顿悟了,正是因为内心的这一份负罪感,所以儿子在家的时候,我才不允许自己分心做别的事情,我下意识地把心思慌乱地全洒在儿子身上,我是在赎罪,整个人状态不稳。

而现在我却可以和儿子和谐共处一室,并且我们彼此都觉得舒服自在,他忙他的,我忙我的,互不干扰,却都能感觉到彼此内心的安定。

8 拥抱不确定

与不确定性共处,也可以努力做到毫发无损。

过去,面对提前说好的事情,如果儿子临时变卦,我就会瞬间崩溃,内心特别受挫,这种反复无常的不确定感让我很是抓狂,内心充满恐惧,就像一次次掉入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心理十分脆弱,稍微一碰就会泪流满面,有时还会控制不住地、歇斯底里地咆哮。

仅掌握了方法论,只能做到不怪儿子,检讨自己、否定自己、委屈自己,认为是自己内心力量不足,接不住变化,接不住不确定感。

现在,我突然就能接得住这一切了,和儿子高密度的相处疗愈了这一切,变化就这样神奇地发生了。

我可以很大胆地对儿子说:“宝贝,你试试看,如果还是不想去学校,妈妈就带你去旅行。”我已经不惧怕任何后果。

9 豁然开朗

爱自己是一切的前提。

当我稳定下来才发现,儿子的厌学问题与客观世界无关,父母就是孩子的世界,孩子在哪所学校读书,遇到什么样的老师都不是最重要的,真正对孩子形成巨大影响的是父母的心态。

也就是说,不是你在哪里的问题,只要学校差不多,你的方式才是唯一的关键与重点。

依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家门口就近随便找一所学校也是一样的,实在没必要为争取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而挤破了脑袋。

10 如此圆满

育儿,最重要的不是你掌握了多少科学的方法。

而是,你的问题是否被看见、被觉察、被解决,你是否在一段亲密关系或亲子关系里选择了成长。

父母在陪伴青春期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不断成熟起来,总有一天会度过那需要控制孩子的行为和管理孩子的生活的阶段。

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且正在上地面课或做心理治疗,那么配合一些好书来读效果会更好,如果你并未参与学习或进行心理治疗,那么,读一些好书也会有好的指引。这本《解码青春期》会告诉我们青春期孩子有哪些思想和行为,也能让我们更好地觉察自我,陪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需要的父母,点击图片下方链接即可下单。原价46.8元,现开学价23.4元!

1 阅读:1302
评论列表
  • 2022-11-01 00:32

    这孩子能克服困难,天天向上真的难的。因为这妈妈表达问题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啧啧!

  • 2022-11-01 00:21

    说的对及了。讨厌孩子,事实上是对自己的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了

  • 2022-11-01 00:02

    怎样改变孩子大脑?

百合妈妈读心理

简介:用实用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和简洁温暖的文字治愈您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