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打仗归来已是军副政委,相亲对象已结婚,哥哥抱怨彩礼钱没退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a79019a19152fa0b3b06ed727cfcd76.jpg)
1950年的深秋,一位身着军装的中年男子带着妻儿,踏上了阔别20年的故土。他是51军副政委罗通,此时的他已功成名就,却心系故乡亲人。当他站在熟悉的老宅门前,内心激动难耐,却不知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重逢。
20年前,他还是个懵懂少年,父亲为他订下一门亲事。谁知一声战鼓响,他便投身革命,踏上征程。如今故地重游,父亲已然离世,旧日娇妻另嫁他人,唯有哥哥还在为一笔彩礼钱耿耿于怀。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段往事?当年的未婚妻为何想来相见却被拦在门外?那60块彩礼钱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重返故里
1950年11月的一个清晨,江西吉安的东固镇格外热闹。消息传开了,当年离家参军的罗通要回来了,而且还当上了51军的副政委。
街坊四邻都赶来看这位"大官"。他们记得,20年前离开时,罗通还是个不到20岁的青年,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中年人了。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军装,带着妻子张兰和两个年幼的孩子,拎着几个装满粮票的包裹走进了村子。
罗通站在村口,远远就看见了那条熟悉的青石板路。20年前,他就是沿着这条路,踏上了革命征程。如今故地重游,路旁的老槐树更粗壮了,枝叶也更茂密了,但石板上那些深深的车辙印依旧清晰可见。
村里的老支书王德贵第一个迎了上来。他对着罗通连连抱拳,激动地说:"通娃回来了!这些年可让大家好等啊!"说着就要帮罗通拿行李。
罗通刚要推辞,忽然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小弟!"抬头一看,是他的大哥罗福。20年不见,大哥已经60多岁了,头发全白了,脸上布满皱纹,但那双有神的眼睛还是记忆中的模样。
兄弟相见,罗福紧紧握住弟弟的手,久久说不出话来。良久,他才开口道:"爹走得早,没能等到你回来..."说着,声音哽咽了。
罗通从军装口袋里掏出200块钱和300斤粮票。这是他这些年在部队里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他知道,新中国成立后,乡下生活还很艰苦,这些钱和粮票能帮助家里渡过难关。
进了院子,罗通发现老屋还是原来的样子。土墙虽然有些斑驳,但那扇雕花的老木门依然完好,门楣上"福"字也还在,只是褪了色。院子里的石磨还在原地,四周的青砖地面被岁月磨得发亮。
大嫂张氏赶紧张罗着烧水做饭。村里人纷纷送来自家种的蔬菜、老母鸡,还有刚从地里挖的红薯。罗通连忙推辞,但大家都说:"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你在外头为国家做了那么多贡献,我们也要表示表示。"
天色渐晚,罗通坐在堂屋的老板凳上,听大哥讲述这些年的家事。堂屋的陈设还是老样子,只是墙上多了一张父亲的遗像。罗通望着遗像,父亲慈祥的笑容仿佛就在眼前,可惜再也见不到了...
革命生涯的抉择
1930年的那个夏天,罗通离开家乡时,谁也没想到这一走就是二十年。当时的他,揣着父亲给的盘缠,只说是去南昌投奔表叔做生意,可实际上却是去参加了红军。
那时候,江西吉安一带红军活动频繁。罗通经常听到村里人谈论红军的事迹,说他们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一天傍晚,他在东固镇集市上遇到了几个红军地下工作者,从此就与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会儿我刚参军时,连枪都不会用。"后来罗通对战友们说起往事,总是这样开头。在红军队伍里,他从一名普通战士干起,白天学习军事技能,晚上听指导员讲革命道理。
1934年,罗通随部队参加了长征。为了甩开敌人的追击,队伍昼伏夜行,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顿稀粥。过草地时,战友们饿得实在走不动了,就煮皮带充饥。这些经历让当时年轻的罗通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战士。
到了延安后,罗通被选送去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那里,他系统地学习了军事理论和政治知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被分配到八路军某部任连指导员,带领部队转战于华北平原。
有一次,部队在太行山区遭遇日军包围。情况危急,罗通带领一个排的战士担任后卫,在一个山口阻击敌人。他们凭借有利地形,打退了敌人三次进攻,为主力部队成功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这次战斗中,罗通身负重伤,但他坚持带领战士们坚守阵地直到最后。
1945年抗战胜利后,罗通已经是团政委了。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在一次战斗中,他带领政治部人员深入一线,冒着敌人的炮火救出了被困的伤员,获得了"模范政工干部"称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7c00f7aeb668df31999801044086496.jpg)
1949年初,部队进驻北平时,罗通遇到了在医院工作的护士张兰。张兰是晋察冀边区过来的医护人员,为伤病员默默付出,深得战士们的爱戴。两人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中相知相爱,不久后就结为夫妻。
1950年,罗通被任命为51军副政委。这一年,他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二十年的家乡。站在熟悉的村口,看着那条青石板路,罗通回想起当年离家时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千。
他从军装口袋里掏出一封泛黄的家书。这是父亲在1934年写给他的最后一封信,信中说:"儿啊,既然选择了革命这条路,就要一心向前,莫要辜负了党的培养。"这封信,他一直贴身保管着,是这些年在战场上支撑他前进的动力。
乡邻往事
村里的老支书王德贵带着罗通走访村庄,指着村口的那条小溪说:"这条溪还是老样子,每年端午节,咱们村的姑娘们还是在这儿洗太阳花。"
二十年前的东固镇,还保持着清朝末年的模样。青瓦房顶上长满了青苔,街道两旁的老店铺门前挂着褪色的布帘。如今,村里修起了新式的砖瓦房,还建起了一所小学,孩子们不用再走十里路去镇上读书了。
来到村头的祠堂,罗通见到了四位姑姑。大姑已经七十多岁了,身子骨还硬朗,一见到罗通就拉着他的手说个不停。原来这些年,大姑一直在村里教孩子们认字。她说,解放后,村里的女孩子也能上学了,比起从前可强多了。
二姑告诉罗通,她现在在村里的纺织合作社当管理员。过去村里的姑娘们都在家纺棉织布,现在有了纺织机,不仅活计轻松了,产量也上去了。三姑和四姑也都在合作社干活,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说起村里的变化,老支书王德贵打开了话匣子:"你是不知道,咱们村现在可热闹了。每逢初一十五,村口的戏台上都有戏班子来唱戏。去年中秋节,还请来了县里最有名的采茶戏班子!"
东固镇素来就有听戏的传统。从前,村里人要走上几十里路去城里看戏。如今,村里有了自己的戏台,每逢节日,四邻八村的人都来看戏。戏台下摆满了茶桌,大家边喝茶边看戏,好不热闹。
罗通听说,村里还保留着"赛龙舟"的传统。每年端午节,东固镇的年轻人都要组队参加龙舟比赛。去年,他们村的龙舟队还在县里的比赛中得了第一名。
走到村尾,罗通看见几个老人在榕树下下棋。这棵榕树有百年历史了,树干粗得要三个人才能合抱过来。从前,村里人都喜欢在这里乘凉、说话。如今,这里成了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不仅有人下棋,还有人在这里教唱山歌。
村里的老中医李大爷还在坚持给村民看病。他的药铺开在村口,专门配制一些常见病的中药。现在村里建起了卫生所,但很多村民还是习惯找李大爷看病,说他的药对症,价钱也公道。
傍晚时分,罗通在村里转了一圈,发现许多老物件都还在:村口的那口老水井,祠堂门前的石狮子,还有那座保存完好的古戏台。这些都是村里人精心保护的,说是要给下一代留个念想。
来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认出了罗通。他们说起从前的事,说罗通小时候就聪明,才十来岁就能背诗词了。那时候村里办了个私塾,罗通是里面最小的学生,没想到后来却走上了革命道路。
情缘未了
坐在堂屋里,罗通的大嫂张氏叹了口气,说起了那个未过门的媳妇周家姑娘的事。在罗通离家前,父亲给他定下的这门亲事,可是花了整整六十块银元的彩礼钱。
"那会子,周家姑娘才十七岁,长得可水灵了。"张氏说,"她爹是镇上有名的木匠,家里条件也不错。你爹托了好几个媒人,才把这门亲事定下来。"
1930年,罗通走后的头几年,周家姑娘一直在等。每逢村里有人从南昌回来,她都托人打听罗通的消息。直到1934年,罗通还给家里寄过一封信,说他在外头一切都好。可是后来,信就断了。
"那时候外头打仗,道路也不通。"大哥罗福插话说,"我们托人打听,也打听不到你的消息。后来听说你去了延安,可是又不敢确定。"
周家姑娘一直等到1943年,那年她已经25岁了。在那个年代,25岁的姑娘已经算是大龄了。村里人都劝她:"再等下去,可就真的耽误了。"
就在那年,镇上米行老板的儿子看上了她。米行老板家里条件好,而且他儿子为人也不错。周家姑娘的父母觉得不能再让女儿等下去了,就做主把女儿许配给了米行老板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6c93090180204b6eec627116527db03.jpg)
"其实她一直记挂着你。"张氏说,"听说你回来了,她还想来看看你。可是你大哥觉得不合适,就把她拦在了门外。"
原来,周家姑娘这些年一直住在镇上,嫁人后生了两个儿子。她跟丈夫说想来看看罗通,是想当面说一声对不起,解释这些年的事情。
"那六十块彩礼钱,确实是个事。"罗福说,"当年我靠着给人挑担子,走遍了方圆百里地,一趟才挣一两块钱。六十块钱,可是要走多少趟啊!"
在1930年代初,六十块银元可不是小数目。一个普通农户一年的收入也就十来块银元。当时罗家为了凑这笔彩礼,可是费了不少周折。
"那时候,从东固到吉安,来回二百四十里地,挑着百来斤的货物,要走五天。"罗福说着当年的辛苦,"一趟下来,也就挣个一两块钱。你说这六十块钱,得走多少回啊!"
说到这里,罗通从口袋里掏出二百块钱,塞给大哥:"这些年,我也没能尽到孝道。这钱你收着,就当是我这个做弟弟的一点心意。"
这时候,院子外传来了脚步声,原来是村里人又送来了一些自家种的菜。罗通赶紧起身相迎,却听见大嫂在身后小声说:"周家姑娘现在日子过得挺好的,你也别记挂了。"
新旧交替
夜幕降临,罗通一家人围坐在堂屋的饭桌前。大哥罗福还在念叨着那六十块彩礼钱的事,说当年为了凑这笔钱,家里可是费尽了周折。
"大哥,这事就这样吧。"罗通说着,从军装口袋里又掏出一沓粮票,"这是三百斤的供应粮票,你拿着去换粮食。现在是新社会了,咱们要往前看。"
正说着,罗通的妻子张兰端着一盆热气腾腾的饺子走了进来。这是她特意学着北方的做法包的,说是要让家里人尝尝新鲜。大嫂张氏看着这新奇的吃食,连声称赞。
饭桌上,罗通告诉大家,他这次回来除了看望亲人,还要帮助村里推广新式农具。他从部队带回来了几把改良犁,可以大大提高耕地效率。
"现在是新社会了,"罗通对大哥说,"村里马上要办合作社,到时候家家户户入了社,一起干活,日子会越过越好。"
罗福听了这话,放下了筷子。他说村里有些人还在观望,担心入了社会不会种地。罗通就把延安和华北等地农民组织起来后的情况讲给大家听,说那边的农民现在都过上了好日子。
吃完饭,村里的年轻人纷纷来到罗家,想听罗通讲革命的故事。他们都知道,这位当年离家参军的青年,如今已经是51军的副政委了。
罗通给大家讲起了解放军是如何改革旧社会的陈规陋习。他说,在河北某村,有个老财主一直占着村里最好的田地,还经常欺负穷苦农民。解放军来了后,把土地分给了农民,还帮助他们组建了互助组。
"你们看,"罗通指着院子里的新式农具说,"这些东西,在从前想都不敢想。现在不一样了,党和政府会帮助大家过上好日子。"
村里人听得认真,不时点头。有人说,去年村里就办起了扫盲班,现在连七十多岁的老人都能认字了。还有人说,村里的妇女也开始参加生产了,不再像从前那样被困在家里。
夜深了,罗通送走了村里人。他站在院子里,看着月光下的老屋,想起二十年前离家时的情景。那时候,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小山村,现在已经有了新的变化。
第二天一早,罗福就带着村里的青年们,开始学习使用新式农具。他们在村口的空地上试用改良犁,发现真的比老式农具好用多了。连一向持怀疑态度的老农们也都围过来看。
"通娃,"罗福说,"你说得对,咱们是该往前看了。那六十块钱的事,就这么算了吧。"说着,他拍了拍弟弟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