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中医李教授原创人文医学科普第877篇
大家好,我是北中医李老师,这篇科普分型中医巧用经方五苓散,健脾益肾治本,清热祛湿泄浊降尿酸治标,有效稳定尿酸,预防痛风发作的思路和方法。
如果尿酸高,还伴有以下这些中医症状——
主症:
形体肥胖,口渴但不想喝水,饮食差吃得少,身体困重乏力,大便溏泄或黏腻不爽,脘腹胀闷。
次症:
头晕头沉,身体乏力疲倦,无心烦躁不安,小便溲黄,大便干结,口腻不爽,口苦。
舌脉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上面主症有三项或主症至少两项加次症至少两项,结合舌脉象则可辨证为湿热内蕴的高尿酸血症。

那就可以用下面这个在经方五苓散基础上加减化裁出的调理方,组方(应平台科普审核规则不标详方):
猪苓、茯苓、泽泻、桂枝、白术、萆薢、车前子、丹参、大黄。
这个方子在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基础上,服用上方治疗 30名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证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治疗三个月。然后和仅仅采取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另外30名湿热内蕴证高尿酸血症患者对比尿酸、肌酐、尿素氮等代谢指标变化、中医症状改善情况以及血糖、血脂、体重等相关治标。
结果显示:
服用五苓散的患者尿酸从治疗前的均值 664 降到 352,而仅采用生活调摄的患者尿酸从治疗前的均值 644降到 461,降尿酸效果相差 110多。肾功指标,尿素氮和肌酐也是服用中药的降低明显,说明中药方不仅不会损及肾,还能提高肾脏代谢能力。
而且加服五苓散加味的患者,其体重、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也得到显著好转。
这里面有什么道理?

结合古今中医文献和临床经验,中医认为导致尿酸高的病因病机,不外乎以下几点:
饮食不节,久食肥甘厚味醇酒,或姿势生冷,久之损伤脾胃,脾胃后天之本能力下降,内生湿浊,湿郁久化热生痰,形成体内痰湿热夹杂的浊邪弥漫态势。
体内湿浊受外界风寒湿邪侵袭,或工作生化压力大而劳倦外伤等引动,导致湿浊痰瘀流注筋骨关节,经络气血受阻,不通则痛,这就是痛风。
湿热浊瘀痹阻关节,会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功能受限,屈伸不利。
尿酸高日久,痰瘀痼邪附着筋骨,会导致关节僵硬肿胀畸形。
另外,从痛风发作的年龄上看,年老脾肾功能下降,加上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引起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肾气不足而水液蒸腾气化分清泌浊能力不足,从而让三焦气血津液转化异常,引起痰湿凝结,日久酿毒为患。
但尿酸高疾病,归根结底还是脾肾苦修,湿浊痰瘀内阻,关节失养使然。
上面的五苓散加味,就是依据脾肾亏虚湿热内蕴的高尿酸病机特点拟定的,方中猪苓利水渗湿,能泄化膀胱肾脏的湿热,让湿热从小便而解。
茯苓,健脾利湿、宁心安神,常用于调理湿气大而引起的水肿、小便不利、痰饮、脾虚泄泻、心悸失眠等。
这些利水渗湿,泄化膀胱肾络的湿热,也常用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和湿热引起的淋症。
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要药,还能止汗,中国用可治疗死肌。
萆薢,清热利尿通淋,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常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淋症、带下、风湿热痹等。
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也常用于治疗湿热蕴结膀胱的淋症、水肿、小便不利的淋症。
丹参活血化瘀痛经止痛,有一味丹参药,共同四物汤的说法,可见其活血化瘀的疗效。还能除烦安神、凉血消痈。
桂枝辛温通散,可发汗解表,温经通脉,助阳化气,平降冲气,常用于外感、血瘀、阴影等蓄水证,还能治疗心阳不足的心悸心慌等心区疾病。
大黄,泻下攻积、通腑润肠,逐瘀通经,清热泄湿,多用于治疗便秘、积滞腹痛、眼红咽重、瘀血毕竟、湿热黄疸等。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下面的评论区留言讨论。
本文参考文献(图文来源于网络):2019年6月安徽中医药大学鲁江艳硕士论文《加味五苓散对湿热蕴结证的高尿酸血症患者 ADA、XOD 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