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首次当师长,对战黄埔同窗,锋芒毕露,重创叛徒李默庵

军楼史书 2024-10-28 01:51:56

陈赓首次当师长,对战黄埔同窗,锋芒毕露,重创叛徒李默庵

1931年秋,鄂豫皖苏区红军阵营里传出一个令人惊讶的消息:28岁的陈赓被任命为红12师师长!要知道,这位年轻人虽然是黄埔一期生,但此前从未指挥过团级以上规模的部队。更让人瞩目的是,他的对手竟是自己的黄埔同窗!在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反"围剿"中,陈赓将如何应对这场硬仗?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这位初出茅庐的红军师长能否一展身手?他与那些曾经朝夕相处的黄埔同学,又会上演怎样的对决?让我们跟随陈赓的足迹,一起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

一、陈赓临危受命,首次担任红12师师长

1931年11月的一天,鄂豫皖苏区红军总部里,一纸任命书悄然改变了陈赓的命运。这位年仅28岁的黄埔一期生,竟然被任命为红12师师长!要知道,此前陈赓可从未指挥过如此大规模的部队。这消息一出,不少老同志都惊讶不已。

"小陈啊,你这次可是要挑大梁了!"红4军军长徐向前拍着陈赓的肩膀说道。徐向前可是知道陈赓的来历的,这小伙子可不简单。1924年,陈赓就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与蒋介石、周恩来等人同窗共读。毕业后,他还远赴苏联学习军事。这些经历,让陈赓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可是,指挥一个师的兵力,这可不是开玩笑的。红12师可是由原来的警卫师和第13师合并而成,下辖三个团,可谓兵强马壮。这么一支劲旅,交到一个毛头小子手里,不少老兵都暗自嘀咕:"这小娃娃行不行啊?"

陈赓却不以为然。他接过任命书,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红军需要我,革命需要我,我一定不辱使命!"

话音刚落,一位警卫员急匆匆跑来:"报告首长,刚刚得到情报,蒋介石又要对我们发动'围剿'了!"

此话一出,会议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大家都知道,这意味着一场恶仗在所难免。

陈赓站了起来,环顾四周:"同志们,蒋介石来了正好!让我们用实际行动,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就这样,陈赓临危受命,担任了红12师师长。可谁能想到,等待他的将是一场与昔日同窗的生死对决。

红12师的前身可是有来头的。它是由鄂东警卫2团与光山、罗山、黄安三县独立团合编而成的。这支部队虽然装备简陋,但个个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陈赓接手后,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备战中。

"同志们,我们的敌人不好对付啊!"陈赓在一次军事会议上说道,"他们有飞机大炮,我们只有步枪。但是,我们有的是智慧和勇气!"

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陈赓每天都和战士们一起训练。白天练体能,晚上学理论。短短一个月,红12师的面貌焕然一新。

可是,好景不长。1932年8月,蒋介石调集了他的黄埔嫡系部队,准备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这一次,陈赓将面对的,正是他的黄埔同窗。

"报告师长,前方侦察兵发来急报!"一天晚上,陈赓正在研究地图,一名通讯员跑了进来。

"说!"陈赓抬起头,目光如炬。

"蒋军第10师已经进入我们的包围圈了!"通讯员报告道,"他们的师长是...是李默庵!"

李默庵?陈赓一愣。这个名字他再熟悉不过了。李默庵也是黄埔一期生,当年还是他的同学。没想到,如今竟成了对手。

陈赓沉默了片刻,随即下达命令:"传我军令,全师立即进入战斗状态!我们要给老同学一个'热烈'的欢迎!"

就这样,陈赓带领红12师,开始了他的首次大规模作战。这一仗,不仅关系到鄂豫皖苏区的存亡,更是对陈赓个人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陈赓将如何运用他在黄埔和苏联学到的军事知识?他又将如何面对昔日的同窗?这场新老较量,注定精彩纷呈。

二、初试锋芒:指挥黄安战役,全歼国民党第69师

陈赓刚刚接任红12师师长不久,就迎来了他军旅生涯中的第一场硬仗——黄安战役。这场战役不仅是对陈赓指挥能力的考验,更是红军在鄂豫皖苏区反"围剿"斗争中的关键一战。

1931年11月的一天,天还蒙蒙亮,陈赓就召集了红12师的各级指挥员开会。"同志们,"他指着地图说道,"国民党第69师正向黄安县城推进。我们的任务是,围城打援,全歼敌人!"

这个计划听起来简单,可要做到谈何容易?要知道,国民党军队不仅装备精良,还有飞机大炮助阵。而红12师呢?除了几挺机关枪,大多数战士手里还是老套筒步枪。

但陈赓胸有成竹:"我们虽然武器不如敌人,但我们有两个优势。第一,我们熟悉地形;第二,我们有群众基础。只要发挥这两个优势,就能以弱胜强!"

随后,陈赓布置了具体作战方案:先派一部分兵力佯攻县城,吸引敌人注意力;主力则隐蔽在周围的村庄里,等待援军上钩。

计划刚一出台,就有人提出质疑:"师长,这样分兵会不会太冒险了?万一敌人集中兵力突围怎么办?"

陈赓笑了笑:"放心,我已经让政工部门发动群众,沿途设置路障。敌人想突围?没那么容易!"

11月15日,战斗打响。红12师的一个营按计划向黄安县城发起进攻。国民党军队果然中计,派出大部分兵力增援县城。

就在这时,隐藏在村庄里的红军主力突然杀出,对敌人形成合围之势。陈赓站在一处高地上,通过望远镜观察战况。他看到,敌军陷入了混乱,有的仓皇应战,有的四处逃窜。

"好机会!"陈赓一挥手,"命令各部队,乘胜追击,不放跑一个敌人!"

红军将士如同猛虎下山,向敌军发起猛烈冲锋。与此同时,早已埋伏在各处的群众也纷纷行动起来,用木棍石块攻击溃逃的敌军。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到11月16日傍晚,战场上硝烟渐渐散去,露出了胜利的曙光。

"报告师长,我们全歼了敌人的第69师,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一名参谋兴奋地向陈赓汇报。

这个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整个鄂豫皖苏区引起了轰动。要知道,这可是红军首次全歼国民党一个整师!而这个功劳,居然是出自一个刚上任不久的年轻师长之手。

黄安战役的胜利,不仅打出了红12师的威名,更坚定了根据地军民的必胜信心。陈赓也因此声名鹊起,被誉为"红军的未来之星"。

然而,陈赓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在庆功会上,他语重心长地对战士们说:"同志们,这次胜利来之不易。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敌人还会卷土重来。我们要继续努力,把部队练得更强!"

确实,正如陈赓所料,更艰巨的考验正在等着他们。就在黄安战役结束不久,国民党军队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围剿"。这一次,他们调集了更多的精锐部队,其中就包括陈赓的黄埔同窗。

面对即将到来的强敌,陈赓开始了新的谋划。他深知,接下来的战斗将更加艰难,但他已经在黄安战役中尝到了胜利的滋味,信心倍增。

"让他们来吧,"陈赓对身边的战友说,"我们会让他们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军事才能!"

就这样,陈赓带领着他的红12师,踏上了新的征程。而在不远的将来,等待他的将是更加惊心动魄的较量,那就是商潢战役...

三、巧遇老同学:商潢战役险些活捉汤恩伯

1933年1月,寒风凛冽,鄂豫皖苏区的战火却丝毫未减。陈赓带领红12师刚刚在黄安大战中取得胜利,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商潢战役。这场战役不仅是对陈赓军事才能的又一次考验,更让他与一位老同学有了意想不到的"重逢"。

商潢,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是连接豫、皖、鄂三省的重要战略要地。国民党军队企图通过控制这一地区,切断红军的退路。而红军则决定在此设伏,给敌人一记重创。

"同志们,这次我们的对手可不简单啊!"在作战会议上,陈赓指着地图说道,"敌军主力是第25师,师长就是汤恩伯。"

此言一出,会议室里顿时一片哗然。汤恩伯可是大名鼎鼎,不仅是黄埔军校的高材生,还曾担任过黄埔六期的教官和学生总队长。如今,这位老同学摇身一变,成了陈赓的劲敌。

陈赓继续说道:"汤恩伯善于用兵,我们不能小觑。不过,他有个弱点——喜欢亲临前线指挥。这次,我们就给他准备一个'惊喜'!"

于是,陈赓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让红12师担任阻击主力,在商潢一带设下埋伏。同时,派出一支小分队,专门负责"捉拿"汤恩伯。

1月10日,战斗打响。国民党军队果然如陈赓所料,汤恩伯亲自带队前来增援。红12师按计划与敌军展开激烈交锋,双方你来我往,战况胶着。

就在这时,陈赓接到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报告师长,汤恩伯的指挥部被我们发现了!"

陈赓一听,立马下令:"好!命令突击队,立即行动!"

一支精锐小分队悄悄向汤恩伯的指挥部摸去。他们穿梭在枪林弹雨中,好不容易才接近目标。眼看就要得手,谁知天不作美,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吹散了战场上的硝烟。

"不好,我们暴露了!"突击队长大喊一声。

果然,敌军很快发现了这支小分队。汤恩伯虽然吓得不轻,但还是迅速做出反应,带着亲信仓皇逃离。

"可惜啊,差一点就抓住他了!"陈赓得知这个消息后,忍不住拍案而起。

虽然没能活捉汤恩伯,但红12师的表现依旧出色。他们正面击溃了敌军19个团的援军,给了汤恩伯一个沉重的打击。

战后,陈赓在战报中这样写道:"此战虽未能擒获汤恩伯,但我军重创敌军主力,粉碎了他们的进攻计划。更重要的是,我们打出了红军的威风,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斗志。"

这场险些活捉汤恩伯的战役,不仅让陈赓在军事指挥上更上一层楼,也让他对战争有了新的认识。他对身边的战友说:"你看,昔日同窗,如今刀兵相见。这就是战争的残酷啊!"

商潢战役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红12师在鄂豫皖苏区的地位。陈赓的名声也越传越远,甚至传到了蒋介石的耳朵里。

"这个陈赓,不简单啊!"蒋介石在听取汤恩伯的汇报后,若有所思地说,"看来,我们要好好'招待'一下这位老同学了。"

蒋介石的这番话,预示着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而陈赓和他的红12师,也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就在商潢战役结束不久,一个更大的挑战摆在了陈赓面前。蒋介石调集了他的黄埔嫡系部队,准备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这一次,陈赓将要面对的,不仅有汤恩伯这样的老同学,还有更多曾经朝夕相处的黄埔同窗。

面对即将到来的大战,陈赓开始了新一轮的备战。他深知,接下来的战斗将更加艰难,但他已经在黄安和商潢两战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信心倍增。

"让他们来吧,"陈赓对战友们说,"我们会让他们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军事才能!"

就这样,陈赓带领着他的红12师,踏上了新的征程。而在不远的将来,等待他的将是更加惊心动魄的较量,那就是与另一位黄埔同窗李默庵的对决...

四、以弱胜强:以劣势装备重创李默庵部队

1932年8月,鄂豫皖苏区的天空阴云密布。蒋介石调集了他的黄埔嫡系部队,准备对这片红色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在这场即将到来的大战中,陈赓和他的红12师将面对一个更加棘手的对手——李默庵率领的国民党第10师。

李默庵,这个名字对陈赓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他们曾是黄埔军校的同窗,如今却成了兵戎相见的敌人。更让陈赓感到压力的是,李默庵的第10师装备精良,有德国和法国制造的先进轻武器,而红12师还在使用老旧的装备。

"同志们,"在作战会议上,陈赓指着地图说,"敌人虽然装备精良,但我们有两个优势:一是我们熟悉地形,二是我们有群众基础。只要我们充分发挥这两个优势,就能以弱胜强!"

陈赓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利用地形优势,在黄安冯寿二一带设下埋伏,引诱李默庵的部队进入。同时,发动群众配合作战,扰乱敌人的后勤补给。

8月中旬的一天,战斗打响了。李默庵的部队果然中计,一头扎进了红军设下的埋伏圈。陈赓指挥红12师以两个团的兵力,对敌人发起了猛烈攻击。

"打!狠狠地打!"陈赓站在指挥位置上,通过望远镜观察战况。他看到,尽管敌军装备先进,但在复杂的地形中,他们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相反,红军战士凭借对地形的熟悉,不断给敌人造成伤亡。

就在这时,一名通讯员跑来报告:"师长,群众们按照计划行动了!他们切断了敌人的补给线,还在后方制造了混乱!"

陈赓一听,立即下令:"好!命令各部队,乘胜追击,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

战斗持续了整整两天两夜。在这场激烈的较量中,红12师以劣势装备,硬是打败了装备精良的李默庵部队。不仅如此,他们还重创了敌军的指挥系统,击伤了第30旅长王劲修、第58团长龙其伍和第60团长曾鲁。

当战报传到红军总部时,所有人都被震惊了。谁能想到,一支装备落后的部队,居然能够击败黄埔嫡系的精锐之师?

战后,陈赓在总结会上说道:"这次胜利,证明了我们的战术是正确的。我们虽然武器不如敌人,但我们有智慧,有勇气,更有群众的支持。这些,才是战争中最宝贵的武器!"

这场胜利不仅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也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将士的斗志。更重要的是,它向世人证明了,在正确的战略战术指导下,装备劣势并不意味着必败无疑。

然而,陈赓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深知,这只是漫长战争中的一个小胜利。敌人吃了这个亏,必定会卷土重来。

果不其然,就在红12师与李默庵部队交战后不久,更大规模的战斗爆发了。红军主力与蒋介石的精锐部队在七里坪、扶山寨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在这场更加惨烈的战斗中,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蒋军第10团长周良被击毙,第9团长刘启雄负伤,第8团长杨少初被撤职。而红军这边,也有不少将士壮烈牺牲。

就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一颗子弹击中了陈赓的右腿膝盖。鲜血顿时染红了他的裤腿,疼痛让他几乎站立不稳。

"师长,您受伤了!快撤下火线吧!"副官急切地说。

陈赓却摇了摇头:"不!战斗还没结束,我怎么能离开?"

就这样,陈赓强忍着剧痛,继续指挥战斗。他的这种顽强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全师将士。最终,红12师再次取得了胜利。

这场以弱胜强的战斗,不仅展现了陈赓卓越的军事才能,也体现了红军将士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它为后来红军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即使是像陈赓这样的英雄,也难免会受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将如何在伤痛中继续坚持?他又将如何带领红12师度过更艰难的时刻?这一切,都将在下一章中揭晓...

五、负伤不下火线: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

1932年8月的一个深夜,鄂豫皖苏区的战火依旧在燃烧。在扶山寨激烈的战斗中,陈赓的右腿膝盖不幸中弹。鲜血染红了他的裤腿,剧痛让这位年轻的红12师师长几乎站立不稳。

"师长,您伤得不轻啊!必须立即后撤治疗!"警卫员小李焦急地说道。

陈赓却摇了摇头,咬牙道:"不行!战斗还没结束,我怎能离开?把担架抬来,我要继续指挥!"

就这样,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出现了:陈赓躺在担架上,右腿包扎得像个粽子,却依然坚持指挥战斗。他的身边围着一群参谋,不时传来他沙哑却坚定的声音:"命令第37团向左侧迂回,切断敌人退路!"

这一幕深深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红12师的战士们看到自己的师长带伤指挥,士气更加高涨。他们喊着"为师长报仇"的口号,向敌人发起了更猛烈的进攻。

战斗一直持续到第二天黄昏。最终,红12师不仅击退了敌人的进攻,还给予了他们沉重打击。蒋军第10团长周良被击毙,第9团长刘启雄负伤,第8团长杨少初因表现不佳被撤职。

当胜利的消息传来时,陈赓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对身边的参谋说:"同志们,我们赢了!但是,战争还远没有结束..."

话音未落,陈赓就因失血过多而昏迷了过去。醒来时,他发现自己已经被转移到了一个简陋的山洞医院里。

"师长,您可算醒了!"医生老张松了口气,"您的伤口已经处理过了,但是..."

"但是什么?"陈赓追问道。

"但是...您的伤口有感染的迹象。如果不及时转移到后方大医院治疗,可能会有生命危险!"老张忧心忡忡地说。

就在这时,红4军总指挥徐向前来到了山洞。他看到陈赓的情况,立即下令:"必须立即安排陈赓同志转移到上海治疗!"

陈赓却坚决反对:"不行!敌人正在疯狂'围剿',我怎能在这时候离开?"

徐向前语重心长地说:"陈赓同志,你的精神可嘉。但是,革命需要的是一个健康的你,而不是一个残疾的你。去上海治疗吧,等你康复了再回来打鬼子!"

最终,在众人的劝说下,陈赓勉强同意了转移治疗的安排。但是,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在我离开期间,请把红12师的情况随时向我汇报。我要和同志们同呼吸共命运!"

就这样,陈赓被安排秘密转移到上海治疗。在离开之前,他对红12师的战士们说:"同志们,我暂时离开一下。但是我相信,在新的师长带领下,你们一定能够继续发扬我们红12师的光荣传统,打败敌人的'围剿'!"

陈赓离开后,红12师的指挥棒交到了旷继勋手中。旷继勋,这位曾经指挥过川军第7混成旅发动蓬溪起义的老革命,接过了陈赓的重担。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在随后的枣阳新集战役中,由于红12师没能及时抢占制高点乌头观的土寨子,导致红四方面军没能打垮敌人,最后不得不彻底离开鄂豫皖苏区,经陕西进入川北。

这个消息传到正在上海养伤的陈赓耳中,让他心急如焚。他多次要求返回部队,但都被上级以"伤势未愈"为由拒绝了。

就这样,陈赓在上海度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他不仅养好了伤,还利用这个机会学习了更多的军事理论知识。他坚信,总有一天,他会重返战场,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933年底,陈赓终于康复回到了部队。此时的红四方面军已经转战到了川陕苏区。陈赓重新获得了重要岗位,继续他的革命生涯。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当初陈赓没有负伤离开,鄂豫皖苏区的命运会不会有所不同?如果他能继续指挥红12师,是否能够改变战局?这些问题,恐怕永远都不会有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陈赓在鄂豫皖苏区的经历,为他日后成长为一名卓越的军事指挥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后来的革命岁月里,陈赓继续发挥他的军事才能,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1955年,他被授予大将军衔,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将之一。而他在鄂豫皖苏区时期的事迹,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篇章。

0 阅读:3

军楼史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